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3-12-26王秋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藏品博物馆受众

王秋华

(华侨博物院,福建厦门 3610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有力地打破了博物馆教育的原有格局,为博物馆教育注入新的能量。新媒体技术为博物馆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使博物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博物馆应自觉开展适应新媒体技术的自我转型与革新,寻找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1 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教育结合的时代背景

21 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在为教育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重塑的机会,提供了获取信息的途径、沟通的网络和呈现学习的新方法。当下“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的理念逐渐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学习和教育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社会行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新媒体技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条例》施行,将“教育”置于博物馆职能的首要位置,作为在非正式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也正在接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而获得新的发展。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观众数量大幅增加,以往以静态展品展示为主要表现形式,经由文字介绍呈现或通过讲解人员解说来实现展品与受众之间的知识传播及信息传递,已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博物馆实现硬件与软件合理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多元化需求,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近年来博物馆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2]。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与有效路径。推动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快速转型与新媒体技术的顺利衔接是大势所趋,也是博物馆教育在新时代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教育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开放性、灵活性、分众性等在技术层面有力地推进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博物馆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也助推博物馆教育线上线下衔接乃至与不同领域的跨越式结合。

2.1 扩展教育阵地: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博物馆作为不可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往往因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展馆开放时间、所在地理位置等成为影响博物馆受众群体进馆参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将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结合,不仅能够对实体博物馆中的资料进行编辑、整合,使其所展现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还能够逐渐打破博物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吸引大量潜在的博物馆受众群体,利用移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实现博物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拓展教育阵地。

2.2 深化教育效果: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现如今新媒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平台,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模式由以往的直线性、单一性向双向循环转化。而双向信息反馈模式的建立使得公众的自我意识普遍增长,文化权利诉求得到广泛认同。博物馆作为以提供自主性学习为主要职能的场所,主体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博物馆受众群体更易成为极具个性化的知识接收者。加之,当前博物馆教育的受众结构正呈现出分散化趋势,这也要求博物馆需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服务模式[3]。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平台及各种智能系统所产生的非结构化大数据进行采集,能够为博物馆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2.3 扩大教育影响:教育资源应用最大化

博物馆的公共性质决定其必须具备开放性,而博物馆开放内容的核心理念便是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因此,博物馆教育可以借鉴时下共享经济理念,依托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持续开发应用设备与软件,推动博物馆与外部环境、博物馆馆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还能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最大程度地集聚社会各领域资源,降低教育活动边际成本。此外,因受展览场地与条件制约,藏品的收藏与使用之间的矛盾争议频发,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使一些特殊的珍贵文物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为大众所熟知,最大限度地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3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1 不同类型博物馆教育水平差距扩大

近年来,全国大型博物馆几乎都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重组或成立新的专业部门从事博物馆教育研究事务,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体系。然而,大型博物馆的部门设置、资源投入、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建设等,是其他一般中小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当前,博物馆线上教育的端口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多样化结合仅在省级及以上大型博物馆中才能得以实现[4]。大型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云端等多种平台形成多维度的传播链进行教育传播,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便捷性,不断扩大受众群体的影响力。此外,大型博物馆采用线上展览直播的方式,提供观众可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增强了观众线上观展的真实感与参与感。然而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囿于人才队伍、藏品、资金及硬件设施设备等,教育活动的研发、组织、推广等难度较高, 无论是视听、直播、线上教育还是线上展览等均难以实现。

3.2 线上教育传播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

博物馆教育是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其最终目的为指向服务社会大众的知识传播[5],而这一职能在新媒体时代则更加凸显。在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教育中,线上知识的传播及服务的供给成为其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线上知识的开发在博物馆教育中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尽管各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线上教育,但整体上还存在内容原创性明显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垂直度不高、上下衔接不够紧密,知识价值性较低、信息重复冗余,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不足,知识产权不明晰,知识传播微型化、碎片化特征明显等问题,使得博物馆教育在新媒体形势下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博物馆线上教育的参与度、互动性及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博物馆科学文化知识的开发利用来提高,因此,这种力不从心不仅直接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开发的匮乏上,也间接反映出博物馆教育文化服务的不足与缺失。

3.3 不同群体知识接收流量差异更加显著

在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受众群体更倾向于年轻一代,青年人对科技的较高接受度使其成为博物馆线上教育的重要对象。然而,在博物馆以高科技转变教育形式的过程中,中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及部分特殊群体似乎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弃儿”,由此导致博物馆在知识输出与输入上产生接收的流量差[6]。新形势下博物馆在面向中老年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教育形式开发上无疑存在较为严重的关注缺失问题。新媒体技术的意义在于为博物馆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渠道的抛弃与否定。为进一步缩小受众群体知识接收流量差,更适用于弱势群体与特殊群体的线下教育及电视、广播等多种传统渠道也不应被忽视。

4 构建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互动范式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博物馆亟须探寻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教育之间有效的互动范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建立系统化博物馆教育受众研究机制,开创教育资源跨界融合与开放共享新模式,打造高质量线上线下教育活动项目,并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支撑,以科学路径推进博物馆教育稳健发展。

4.1 思维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中,硬件设施及技术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它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博物馆而言,新媒体对博物馆教育的促进作用不应单纯局限于设施设备与技术层面的更新,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新媒体思维推动博物馆教育的创新发展。新媒体思维强调用户至上,这与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途径,其基本功能在于将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已有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就博物馆而言,其教育工作便是将已采集、破译、解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知识有效传播给受众,丰富其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博物馆将个体的心理需求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前提。新形势下,博物馆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掘受众的心理需求,注重个人体验,在多元化教育活动中与受众深入互动交流,使博物馆真正实现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历史转变,并以此指导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4.2 分众传播:建立系统化博物馆教育受众研究机制

受众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博物馆教育强调受众的主体参与意识,受众群体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博物馆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因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心理特点、生活阅历等不同,受众对博物馆教育的精神认知与心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博物馆教育从以往的“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对受众群体进行分层分类研究[7]。过去,博物馆受众相关研究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数据的主观性及来源局限性较大。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除了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博物馆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集大数据,依照不同背景及客观标准将受众群体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博物馆教育服务,以满足多元需求。同时,博物馆应主动打造多样化信息传播路径,为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并随时进行跟踪反馈,及时完善。

4.3 跨界联动: 开创博物馆教育资源融合与共享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教育资源呈现出碎片化、动态化等诸多特征,网络化教育资源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也不断受到大众的认可。博物馆作为提供非正式教育的公共场所,也应当努力尝试创造并整合碎片化学习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教育空间方面,一是实现博物馆内各部门间的融合与共享。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将博物馆教育融入藏品研究、展览展出、文创设计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实现教育功能[8]。此外,博物馆应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馆际间缺乏协作的独立状态,整合博物馆馆际间历史、科学、艺术等各类资源,为受众提供更具综合性的教育资源。二是实现博物馆与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开放共享。社会各领域中均存在着内容、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可实行“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研究所”等跨界协作方式,实现不同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在教育内容方面,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专业权威对信息的专享与垄断,大量的资源从以往相对封闭的状态逐步呈现于大众的视野中,使普通大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应在立足于本馆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如科学研究机构、普通大众的观点等; 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对外传播博物馆教育内容,成为网络共享资源的创造者,以此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力。

4.4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博物馆教育活动

尽管新媒体技术如此强大与高效,其也只是博物馆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技术再先进,若其目的不是传递高质量的内容,便也只能是无谓的“炫技”,对于博物馆教育最终目的的实现并无多大意义[9]。随着公众素质的不断提升,其对于博物馆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做好知识生产,加强对藏品价值信息的研究与解读,充分挖掘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依然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前提。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藏品本身的外在信息,如宽度长度、年代、颜色、形状等是枯燥乏味且缺少感染力的,真正能吸引人并引起共鸣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人物与真实事件。除此之外,藏品的发现、挖掘、保护、流转等历程也是藏品故事资料的重要来源。以往博物馆常将藏品的陈列展示视为知识传播与创造社会影响力的最主要方式,但即使藏品再丰富再珍贵,单靠展览本身也难以给受众带来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藏品与受众深入交流的实现需要能够把藏品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转化为拓展与延伸优质教育活动的媒介,并以此增强藏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结。教育活动是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综合绩效的关键指标[10]。因此对于现代博物馆而言,打造高质量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尤其在信息资源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更应把握机会打造精品教育活动,并依托新媒体平台、馆际交流等向外传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受众的黏合度。

4.5 队伍建设:积蓄博物馆教育发展新动能

博物馆的所有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无论是受众研究机制的建立、跨界融合共享模式的开创,抑或是优质教育活动的打造、人员队伍的建设都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前提与重要支撑,也是博物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一是努力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教育意识,通过在职培训与锻炼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对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与创新的社会教育理念,还需要掌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高质量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二是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扩充队伍结构。以往博物馆教育多由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门负责,人才队伍力量的不足往往是其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新媒体技术的助推,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最大整合,实现智力共享,强化博物馆教育人员队伍建设。来自不同地域的各高校学者、领域专家、热心博物馆事业的普通大众等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互动成为博物馆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这些外部社会力量的介入能够为博物馆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博物馆教育指导由单一向复合形式转变。

5 结束语

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除了应关注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引入与呈现,更应重视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主动探寻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效互动范式。这既是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场域中动态化生成自身存在意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藏品博物馆受众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罗妍妍藏品欣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