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研究

2023-12-26

科技风 2023年33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陈 景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比18.9%;2022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比19.8%。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养老形势严峻。与此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不断延长态势。国家卫健委发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2岁。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公布,2021年上海市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4.11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使得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减弱,部分处于半自理、失能状态,城市高龄老人照护问题突出,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养老压力。此外,给城市中的空巢、独居老人的家庭照护提出挑战,当遇到突发事件,这些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存在隐患。在此背景下,新型养老方式不断涌现,如社区养老、组团养老、搭伴养老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但受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影响,更多的城市老年人晚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居所,居家养老仍然是当今社会及未来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如何提高居家养老质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以科技助力城市居家养老是突破养老瓶颈最有效的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城市居家智慧养老,势必会大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使老年人乐享晚年。

一、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居家智慧养老的内涵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科技成为缓解养老压力、解决银发危机的切入点,智慧养老进入人们的视野。智慧养老是依托智能平台、大数据算法、分布式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养老服务新模式。[1]其运作逻辑是借助互联网环境和智能技术搭建养老信息平台,通过供需双方的数据分析实现需求精准匹配。[2]在我国“9073”养老格局下,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居家智慧养老发展意义重大。居家智慧养老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以需求为导向,通过研发智能化软硬件系统、推出适老化智能产品、搭建服务信息平台等举措,为居家老人提供智能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养老服务。[3]居家智慧养老模式既能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又能极大地减轻家庭成员的照护压力,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的发展

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养老初步规划。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智慧养老开启了技术探索。自此,各地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模式,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走在了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的前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青岛市作为发展智慧养老服务的前期试点城市,于2017年上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养老发展紧跟国家战略。[4]上海市智慧养老实践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总体呈现以技术为先导、以平台建设为依托、逐步建设示范产业项目并推广。[1]北京市石景山区进行智慧养老安全应急服务试点,先后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发放北斗智能手环、居家安防六件套设备;丰台区开创“党建+智慧养老”新模式。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的部分地区智慧养老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未取得实质性发展。目前,我国智慧养老还处于各地区独立探索发展阶段,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学术成果仅是对某一地的局部实践研究或是学理性论证,缺乏智慧养老典型模式的总结与推广。[5]

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城市老年家庭,对家庭环境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如无障碍设计防止老年人发生意外摔伤。与此同时,选购智能居家产品,如智能窗帘、智能床、智能防摔马甲、可视化监控、定位手环、洗碗机、洗地机、扫地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等,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品质。但这些智能产品价格偏高加之数字鸿沟影响,在老年家庭中普及率较低,其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城市居家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认同度不高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知识储备不足、思想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视力、听力不可避免的减弱。老年人这些自身特点使其在接受智能产品及服务方面处于弱势,在互联网、信息科技面前,老年人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科技恐惧”心理,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观意愿不强。[6]基于2019年“中国老龄化与养老工作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29.22%的老年人愿意购买与使用“互联网+”养老服务。[7]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对科技、智能产品存在抵触情绪,对智慧养老认同度不高。此外,许多老年人经济收入有限,消费习惯节俭,基于对智慧养老认同度不高的情况下,不愿意为智能居家养老产品及服务付费。

(二)居家智慧养老医疗服务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亟待解决。各类医疗保险减轻了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但是就医便利性问题仍待解决。城市老年人生病或意外伤害主要由其家人陪护就医,就医等待时间长加重老年人身体负担,陪诊、陪护也会使其家人身心俱疲,影响家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很多医院尚无高龄老人绿色就医通道,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就医者,高龄老人无障碍就医有待发展。让信息技术助力老年人便捷就医,使老年人在家也能看病,是智慧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居家智慧养老医疗服务不足,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有待发展完善。

(三)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老年人是一个内部分化、差异极大的群体,应避免将老年消费者视为同质化的群体。[8]老年群体基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居住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会有很大差异。但目前,许多城市居家智慧养老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养老产品单一,智慧养老服务内容有限,主要用于满足基本需求和安全监控,如一键呼叫系统、定位手表、健康手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目前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四)居家智慧养老专业人才不足

从技术层面看,智能养老产品及服务系统的研发、管理、售后需要兼具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老年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类复合型人才匮乏。从实践层面来看,从事智慧养老服务一线工作需要具有老年学、护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一线从业者多是再就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人员;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均不到位、护理人员职业认同感低,不利于智慧养老的发展。[9]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居家智慧养老高速发展的瓶颈,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的优化对策

(一)弥合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同度

科技能显著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数字鸿沟已成为阻碍老年群体成为智慧养老受益者的最主要因素,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能力,弥合数字鸿沟刻不容缓。

1.智能产品及服务系统的适老化研发、改造

目前,许多居家智能产品及服务系统操作复杂,不利于老年人学习和使用,增加了老年人智慧养老阻力。对此,应对居家智能产品及服务系统进行适老化的研发、改造,使其充分考虑老年人自身特点,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如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一键操作等设计,使老年人能轻松掌握使用方法,弥合数字鸿沟。

2.家庭成员支持居家智慧养老

面对信息科技含量高的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系统,老年人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及使用方法,知识反哺、家庭中的逆向社会化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子女及孙辈与老年人关系最为亲密,是担任教师的最佳人选,在家庭亲密关系的引导和讲解下,老年人容易克服对数字技术的恐惧,从心理上认同居家智慧养老,掌握智能产品及服务系统的使用方法。

3.朋辈示范带动居家智慧养老

同龄群体对老年人的影响非常大,朋辈的行为会影响老年人自身决策,应以社区为依托,创建智慧养老服务消费者社群。在社群中,定期组织老年人与同龄人交流使用心得,以个体带动群体,发挥朋辈示范作用,扩大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影响力。[10]

(二)发展“互联网+医疗”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就医的老年人,“互联网+医疗”可视化居家线上就诊便捷可行。应以社区为依托,建立患慢性疾病老年人档案及统计就医需求,相邻社区间信息共享;与就近三甲医院签约线上诊疗,医院不同科室根据就医需求每周固定半天或一天时间进行可视化线上坐诊,缓解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对于需要检查的部分项目,如血液分析、心电图等可预约护士上门服务,对于本人必须亲自去医院的检查项目,如CT、核磁等,可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预约检查时间,并可根据需要付费选择专业陪诊人员,从而减轻就医压力。应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三)实现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需求,居家智慧养老应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拓展以下四类服务,日后根据不断变化的养老需求同步调整。

1.开展智慧化助餐、助洁,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程度会逐渐下降,当突发身体不适、意外时,智慧化助餐、助洁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由于饮食习惯、基础疾病,需要定制餐食,可成立社区老年食堂,针对不同的慢性疾病,提供定制健康营养餐。老年人可把用餐需求语音上传至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并预约送餐时间,即可享受送餐上门服务。清扫房间也可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进行预约,按时会有专业的家政人员上门服务。对于一些身体健康情况良好的老年人,可以推荐其使用炒菜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

2.实现智慧化助急,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

空巢、独居老年人遇到突发事件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陷入恐慌。此时,可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寻求助急服务,助急服务必须具有时效性,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境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陪护人员及时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

3.开展智慧化助聊,关注老年人心理慰藉

对于高龄、空巢、独居老年人而言,时常会感到寂寞、无助,渴望能与人聊天。可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选派专业人员上门陪聊,从而缓解老年人的心理不适和焦虑感。也可向部分老年人推荐智能陪伴机器人,该机器人除能与老年人沟通外,还可以监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情况,如心率、体温等。

4.开展“互联网+线上教育”,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部分老年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可向其推荐“互联网+线上教育”方式进行学习,老年人可把兴趣爱好、自己想学习的内容上传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服务人员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为其定制课程,让老年人进行线上学习。从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四)加强居家智慧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一是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智慧养老相关专业,保障高质量复合型养老人才的供给。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居家智慧养老实践,实现教学与就业的联通,吸纳优秀人才投身智慧养老事业。二是加大职业教育与宣传,改变人们对智慧养老服务一线工作人员的刻板印象,提升该职业的社会认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居家智慧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模式,代表着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居家智慧养老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依托强大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应加大投入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此外,居家智慧养老的伦理风险、法律保障、隐私安全、评价体系等也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随着城市居家智慧养老的规模化发展,其成本将大幅降低,届时更多的老年人会成为智慧养老的受益者,实现老年人的智慧安养、智慧乐养。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