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

2023-12-25焦涵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中国交流

【摘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表现,是民间智慧、艺术、知识的混合体,是民众生活的缩影,也是一切高雅艺术的源泉。从定义上来说,民间故事是由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并广泛传播的具有空想性幻想性的口头文学作品。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都较为发达,并且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本文主要通过对《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语》,《枣孩》和《一寸法师》,《狗耕田》和《开花爷爷》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异同之处,从而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两国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日本;民间故事;交流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6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21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梦是个人的神话,神话是集体的梦。民间故事应该是一个集现实与梦想于一体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两国的民间故事有着频繁而悠久的交流史,所以两国的民间故事都受到了对方的深刻影响。但是两个相似的故事之间,会有不同的情节设置,这些剧情与人物等的改变绝对不是偶然,应该是以两国人民各自不同的心理文化差异为基础而设计的。

本文主要通过翻阅文献资料的方法,通过对具体民间故事的比较,来分析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交流渠道、两国民间故事的异同点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一、先行研究

于长敏在《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一书中概括介绍了中国民间故事和日本民间故事,得出“中国民间故事喜大团圆,日本喜悲伤”“中国故事的仙女经常因为爱情留在人间,而日本报完恩就离开”等几个结论。于长敏认为发现民间故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从这种”必然“中发现民族文化和心理上的异同,正是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价值所在。

钟敬文在《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中介绍了中日两国学者对于中日同类型民间故事的研究,并且将两国同类型故事做了新的归结,指出中日民间故事不仅互相之间有影响,也受到同一时期欧洲和印度民间故事传播的影响,很多故事与同时代其他民族的故事都有共同点和同样的源头。

伊藤清司在《日中两国故事的比较研究》中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具体比较研究了《狗耕田》《天婚》以及《金子客人》三个民间故事,指出中日韩的民间故事具有异同之处,分别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同时他也指出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比较研究对于知晓民族祖先的活动和心理主张也有宝贵的价值。

以上的研究大部分将中日两国民间故事分成若干类型,并且从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故事中分析比较其中投射出的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异同点,提出中日两国民间故事比较对于研究民俗文化和民俗历史具有宝贵价值的观点。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没有具体阐述中日两国民间故事具体的交流途径和渠道,在两国民间故事的交流历史这一方面还有待完善和补充。

二、中日两国民间故事概述

(一)“民间故事”定义

具体对两国民间故事展开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民间故事”的定义。

《现代汉语大辞典》(卡西欧电子词典E-Z300)对于“民间故事”的定义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

“民间故事”对应的日语词汇为“昔話”。

『新明解国語辞典』(卡西欧电子词典E-Z300)中对于“昔話”的定义有三种:一是自分(たち)が以前に経験したことなどの話;二是「昔むかし」などの句で始まり、昔から伝わった空想的な内容を語り聞かせる話;三是過去の出来事で、現在は人びとの記憶に薄れている話。其中第二种定义比较符合人们今天所讨论的民间故事。

从以上的定义参考中可以看出,日语中对于“民间故事”也就是“昔話”的定义比中国要宽泛,增加了“回忆,过去的经历”等概念。但是从本文研究“民间故事”的角度来说,两国的定义大致相同。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中日两国关于民间故事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民间故事是由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并广泛传播的具有空想性幻想性的口头文学作品。

(二)中国和日本民间故事概述

那么,知道了“民间故事”的定义,接下来主要讨论中国和日本民间故事的交流与异同点,在此还要再具体详细地分开介绍一下中国民间故事和日本民间故事。

根据于长敏的《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联合体,因此中国的民间故事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其中也包括各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国各地区民族之间流传的民间故事有相似之处,但也体现了各民族风俗的不同,展现出各自的特点。

中国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主要有《牛郎织女》《神笔马良》和《白蛇传》等等。

关于中国民間故事的分类,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和以此方法所做出的各种分类结果。马学良和白庚胜在《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介绍了中国民间故事悠久的分类历史,其中提到阿尔奈所编纂的《故事索引类型》中共有540个分类,而丁乃通所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共有843种分类,其中包括动物故事、笑话等五个大类。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从一开始借鉴西方分类方法,到现在不断探寻本土分类方式,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民间故事和各国民间故事一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是各时代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其主人公常为通称人物,如老爷爷、老奶奶、哥哥、姐姐等。

日本学者根据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内容将其民间故事分为六大类:公卿故事、僧侣故事、武家故事、庶民故事、异类故事、异国故事(从中国传来的故事当作本国故事传播)。

日本较为有名的民间故事有《开花爷爷》《一寸法师》和《竹取物语》等等。

中国和日本的民间故事都较为发达,都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国人之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故事的背后无一不体现着两国人民的民族心理文化差异,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三、中日民间故事对比

中国和日本的民间故事有各自的体系和分类,两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经过比较研究后发现有相似之处,同时这些被归为相似类型的故事也有两国的特色之处,这背后也体现出两国的民族心理文化差异。本文通过比较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同时挖掘其中反映的中日两国的心理文化差异。

(一)《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

《斑竹姑娘》是流传在中国四川一代的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是:在金沙江畔住着一对贫穷的母子,以种植楠竹为生。村里有一位邪恶的土司,他买下了村里所有的竹子,并命令成长后砍掉。少年朗巴(藏语儿子)特别喜欢其中一棵楠竹,不忍心将竹子砍掉,他的眼泪落到竹子上生出了斑点。后来朗巴将这棵竹子藏了起来,他从竹子中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劈开竹子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女孩,母子俩为女孩取名为“斑竹姑娘”,斑竹姑娘渐渐长大和朗巴相爱。后来邪恶的土司死去之后,土司的儿子和其他四个少年来向斑竹姑娘求婚,斑竹姑娘分别为他们五个人出了题目,这五个人都没能完成。最后斑竹姑娘和朗巴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竹取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又名《辉夜姬物语》,主要内容是:有一位善良的老爷爷在上山砍竹子时在一棵竹子里面发现了一个小女孩,并为其取名为“辉夜姬”,辉夜姬渐渐长大,变成了一位美少女。有五个男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向辉夜姬求婚,辉夜姬分别为他们出了五个难题,这五个人都未能完成。后来天皇也想要娶辉夜姬为妻,辉夜姬在嫁给天皇前的夜晚变成仙女升上天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斑竹姑娘》和《竹取物语》这两个故事在大致设定上非常相似。一是都从竹子中发现了小女孩,并且小女孩长大后变成了数一数二的美女;二是同样都有五位男子前来求婚,斑竹姑娘和辉夜姬也都为他们出了难题,他们都未能完成。不同之处在于《斑竹姑娘》的背景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村落,最后邪恶的土司得到惩罚,而斑竹姑娘和男主人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但是《竹取物语》中辉夜姬成为仙女升天,再也没有回来。

这两个故事的不同之处体现的中国和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代表性不同点就是中国喜欢大团圆结局,日本偏向于残缺的美。中国自古以来喜欢圆满、团圆的结局,因此中国民间故事的结局大部分都是喜剧结局。而日本受到中世“无常”思想的影响,多强调残缺之美、不圆满的美,因此,日本故事的结局多采用悲剧或略有遗憾的结局。所以,斑竹姑娘和朗巴有一个好结局,而辉夜姬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这一点在中国和日本的其他民间故事中也有体现,比如说中国的《神笔马良》(马良用神笔拯救了村子里的人),日本的《雪女》(雪女最終消失不见)等等。当然,不是所有中国的故事都有好结局,比如《白蛇传》中白娘子被镇压,也不是所有日本故事都是坏结局,比如《一寸法师》中一寸法师最后打败恶魔,迎娶小姐。只能说有大团圆结局的中国民间故事数量比较多,而中国人民也更加喜爱这样类型的故事;相对的,在日本民间故事中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故事的结局是不圆满的,日本人民也比较喜欢这样的结局。

(二)《枣孩》与《一寸法师》

《枣孩》是中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是:一对老夫妇很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向上天祈求,终于生了一个男孩,可是这个男孩的身材特别娇小,像枣核一般大,于是夫妇俩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枣孩”。枣孩个头不大,但是非常聪明,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帮了父母不少的忙,还帮乡亲们寻回了被村里财主拖走的牛马羊。财主一气之下跑去县官那里告状,没想到枣孩在被审讯的时候也惩治了县官,为乡亲们出了一口恶气。

《一寸法师》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学,主要内容是:一对老夫妇向上天祈求,终于生了一个拇指大的儿子,夫妇俩便为这个孩子取名为“一寸法师”。一寸法师生来聪明,16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父母,一个人到京都闯荡。他成功受到大臣的青睐,到他府上陪伴公主读书。后来一寸法师打败了想要掳走公主的恶鬼,并且变成了一位英俊的青年。最后,他与公主结婚并且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两个故事有一些相同点。

一是枣孩出生之后帮助父母,对父母尽孝;一寸法师来到京城后为公主尽忠,这都体现了中国和日本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的民族心理。由于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这使得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两国的民间故事上。两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对老夫妇想要一个孩子,儒家思想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也能看出民间故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之深。

二是枣孩帮助父母,惩治恶毒的财主和县官;一寸法师打败恶鬼,这体现了民众对于英雄主义的崇尚。民间故事都是由人民创造的,古代的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处于“弱势群体”的立场,反映在民间故事上,他们的情感都倾向于弱小者,在弱小者身上创造奇迹,寄寓他们的希望。这便体现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的无力而生发的“英雄情结”。这在中日民间故事中均有体现。

当然,两个故事也有不同之处。

虽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枣孩》更强调尽孝,而《一寸法师》更强调尽忠。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百善孝为先”,相比于“忠”,更加强调“孝”的重要性。而儒家思想传入日本之后,随着日本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更加强调以“忠”为本的武士道精神,强调对日本尽忠,其重要性远远超过自己的家庭乃至生命。“孝”的概念就在这种历史的沿革当中逐渐淡化。

枣孩是反抗恶毒的财主和县官,反抗的是阶级压迫;而一寸法师是打死了恶鬼,反抗的是外来侵略。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残酷的封建阶级统治者虐待和剥削下层劳动人民,因此中国故事当中反对的反派经常是阶级压迫者,而日本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注重的是“内外有别”,所以其主要是排斥外来群体,如“恶魔”“妖怪”等等。

(三)《狗耕田》与《开花爷爷》

《狗耕田》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母去世之后留给他们一头牛和一只小狗。贪婪的哥哥拿走了牛,分给了弟弟那条狗。没想到小狗很能干,帮助弟弟耕地,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哥哥知道了之后也借走小狗去耕地,但是小狗耕得很慢,哥哥就把小狗打死了。弟弟知道后安葬了小狗,没想到在埋葬小狗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大树,弟弟摇一摇大树,树上就会掉金子。哥哥知道了也去摇,没想到掉下来的是狗屎。哥哥把树砍掉后,弟弟用树枝做了一条小船到湖里捉了许多鱼。哥哥划着船到湖中央的时候,没想到船翻了把哥哥淹死了。

《开花爷爷》是日本的民间故事,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善良的老爷爷养了一只小狗,小狗帮助老爷爷在山上挖了许多金币。有一位坏心肠的老爷爷听说了便偷偷地把小狗带走,但是小狗却让他挖到了许多瓦砾和破碗,坏心肠的老爷爷很生气就把小狗打死了。善良的老爷爷知道后把小狗安葬,没想到在小狗的墓里长出一棵大树,老爷爷砍树做臼,用臼做出的年糕变成了金子。坏心肠的老爷爷同样这么做了,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于是他便把臼给烧了。善良的老爷爷知道了把灰带回去撒到枯树上,枯树开花,大人知道了很高兴就赏赐了老爷爷。坏爷爷也撒了灰,却什么也没有发生,而且惹怒了大人,最后被投进了监狱。

这两个故事在情节走向上十分相似,主人公的行为和他们行为产生的后果走向也相同,善良的弟弟和老爷爷最终都有好报,恶毒的哥哥和爷爷最终都受到了惩罚,这体现了中日两国崇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族心理。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还是日本的民间故事,甚至是西方的故事,在故事当中如果有善良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的话,最后故事的结局大部分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正义的一方会因为自己的善行获得各种形式上的回报,而恶人却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于善良的追求和赞美,表达了世界人民的美好期许。

故事还有几个不同之处。

一是《狗耕田》的设定是兄弟之争;《开花爷爷》的设定是两位老爷爷争抢小狗。这种设定的不同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遗产是诸子分配制,所以兄弟之间会互相争夺遗产,而日本是长子继承制,不存在兄弟之间争夺家产一说。而产生不同继承制的原因,是中国的家重视父系血缘关系和系谱关系,淡化家族内部的经济联系。而日本的家重视经济联系,淡化血缘关系,是一个基于家产的经营体。

二是虽然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哥哥是被淹死,而坏心眼的老爷爷仅仅是进了监狱,并没有死去,这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中对坏人的惩罚比日本故事要严重。中国故事当中坏人的下场一般都比较惨,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心理。而日本故事中的坏人基本不会像中国故事中的坏人一样死去,他们的下场通常较轻较好,因为就像前边提到的日本人注重“内外有别”,认为对于内部敌人,不需要置之死地,只需要教训一顿即可。

中国和日本同类型的民间故事不只有这三种,比如说中国的《金鸡峰》和日本的《母鸡报恩》能体现出中日两国对于报恩方式的不同,还有中国的《羽毛衣》和日本的《画土的媳妇》也能看出中日两国对待反派惩罚方式的不同。

四、结语

中国与日本的民间故事都有着相对独立的体系,但是两个体系又互相影响,于是碰撞交融出多种同类型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体现出来的异同之处的背后也投射出中日两国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异同点。本文主要通过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故事与之相对的三个同类型的日本民间故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共通之处:

1.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理倾向。

2.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3.都比較崇尚“英雄主义”。

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不同之处:

1.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侧重于儒家思想的“孝”,日本侧重于“忠”。

2.对于反派的设定上,中国反阶级压迫,日本反对外来侵略。

3.在结局设定上,中国喜欢大团圆结局,日本偏向于残缺的美。

4.中国故事中对坏人惩罚比日本重。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日民间故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通过对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对比与研究,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心理、民族背景上的相同与不同,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于长敏.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2]高木立子.钟敬文先生: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开拓者[J].民族艺术,2007,(01):13-14.

[3]金华.中日韩“狗耕田”型故事比较研究[J].文化遗产,2016,(04):121-127.

[4]林姝伶.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J].人间,2016,(27):249-250.

[5]马学良,白庚胜.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文学研究,1993,(01):47-53.

[6]伊藤清司,马兴国.日中两国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J].日本研究,1986,(04):72-76.

[7]钟敬文.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J].民间文学论坛,1991,(03):4-18.

作者简介:

焦涵,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中国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