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一是《梅里词》中的“稼轩风”

2023-12-25魏丽根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魏丽根

【摘要】朱一是作为明末清初梅里词人群体中的一员重将,相似的经历使其与稼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梅里词》有明显学习稼轩词的痕迹:词调选用趋同、开拓题材内容、多咏史怀古之作。词风劲直疏宕、雄浑豪壮,善用典故表达亡国之痛。《梅里词》继承了稼轩词的词风,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朱一是;稼轩风;《梅里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4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15

朱一是(1610-1671),浙江海宁人。作为明末清初著名词人、诗人和史学家,其富于才学,诗文享誉当时。明亡后,朱一是四处漂泊,其后定居浙江梅里,以遗民自居,守志不出。朱一是著有《梅里词》,《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424册录著《梅里词》三卷,共171首词,现今存有清初清远堂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其词多揭露清兵屠掠惨酷,抒发亡国的悲慨与感伤之情。朱一是因与稼轩有共同的爱国情怀及相似的经历,使其对稼轩极为推崇。不论从选用词调,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可以看出他对“稼轩词”的喜爱和认同。

一、选用词调之趋同性

《梅里词》三卷按小令、中调、长调编排,卷1是小令94首,卷2是中调29首,卷3是长调48首,共存171首词100个词调。《梅里词》具有和“稼轩风”一致的审美趋向。《梅里词》中有44个词牌92首与《稼轩词》所用词牌一样,几乎占《梅里词》所用100个词牌的1/2,超过全部词作171首的1/2。44个词牌中,中调有《临江仙》《蝶恋花》《渔家傲》《定风波》《青玉案》《祝英台近》等11个词牌,长调有《满江红》《满庭芳》《水调歌头》《念奴娇》《木兰花慢》《水龙吟》《沁园春》《贺新郎》等12个词牌。44个词牌中23个词牌是中长调词牌,此数据是《梅里词》中含有浓厚“稼轩风”的有力证据。与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所云:“小令学《花间》,长调学苏辛,清初词家之通例也”[1]颇为吻合。

《梅里词》中占有一定数量的词调同样是稼轩词选调重心,如《满江红》《贺新郎》《念奴娇》《沁园春》等。龙榆生先生认为:“例如《念奴娇》《永遇乐》《水龙吟》《满江红》《贺新郎》等五曲,世以恒用以抒写豪壮之情。”[2]183“至《念奴娇》《满江红》《贺新郎》三调,例以入声韵为准,取入声之逼侧,以尽情发泄壮烈之怀抱。其有改用上、去韵者,则虽作壮语,往往郁而不宜,无裂石之奇声,而有沈抑之情态。”[2]185同时,龙榆生先生认为各词调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贺新郎》宜于悲壮情绪”[2]186、“《满江红》声容遂趋激越”[2]186、“《念奴娇》读之自见拗怒”[2]186。而在《梅里词》中《满江红》有5首,《念奴娇》有5首,《贺新郎》有3首,这三种词调是《梅里词》的重头戏。王易在《词曲史》中认为:“盖词有刚柔二派,调亦如之:毗刚者,亢爽而俊快;毗柔者,芳菲而缠绵。赋情寓声,自当求其表里一致,不得乖反——《六州歌头》《水调歌头》《水龙吟》《念奴娇》《贺新郎》《摸鱼儿》《满江红》《哨遍》等调,则挥洒纵横,不易侧艳。”[3]朱一是对抒发毗刚之情词调的钟爱,是师法稼轩词的具体表现,同样显示了《梅里词》中的“稼轩风”。

二、题材内容之开拓性

在《梅里詞》中,朱一是继承稼轩词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朱一是生逢乱世,战火频繁,民不聊生,其所作词多与时世相关,抒发了其身为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声。《梅里词》中反映时世战乱的有《长相思·久住濇溪》:

妻同行,子同行,北陌东阡随意耕,凫鹥溪上盟。    兵无惊,盗无惊,夏税秋粮畏法清,逢人说太平。[4]2781

上片描写主人公与同行的妻子、儿女生活在安逸闲适的世外桃源中。在这仙境中田间小埂可随意耕种,远处的凫和鸥在溪上嬉戏,生活惬意美好。下片却猛地跌入现实,朝廷苛政且猛于兵盗,夏税秋粮都有着非常严酷的刑法,这残酷的社会现实摆在主人公面前,却要“逢人说太平”,用苦语、反语,可谓讽刺至极。

甚至在艳情词中,作者也同样有战乱的情景。如《眼儿媚·谢旧》:“关山兵火年年隔,辜负是卿卿,云中雁断,水中鱼绝,一样飘零。”[4]2787战火侵袭致使云中的大雁、水中的鱼几近灭绝,百姓与它们一样四处飘零,无处可归。令人联想起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刘过的《唐多令》,大有“旧江山浑似新愁”[5]之叹。

《梅里词》中,除了反映时世战乱的题材外,还有诸篇表达羁旅之愁、莼鲈之思、迟暮伤时的词作,如《醉公子·初客》:

梅里半宵风,桐水千帆雨。客梦到家园,芳菲庭外树。    仿佛画栏斜,妆罢有人嗟。春闭一庭老,海棠空自花。[4]2782

朱一是初到梅里,便生出深深地思乡之情。客居梅里的词人在风雨中梦到家乡,“客”表明词人思乡的离愁别绪。此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词人初客梅里时纤细的伤感情绪,明艳细腻,空灵静美。此外像《一剪梅·晓泛》,清幽明丽之中掺杂流年易逝的羁愁,亦非纯粹的写景词。将梅花与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命运的忧愁和对国事的喟叹,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远。

明亡后,朱一是守志不出,隐居嘉兴梅里,《梅里词》中有不少悠然隐逸之作,表明朱一是旷达飘逸的隐逸心态,如《长相思·濇溪》:“坐坐行行溪上头,不知明日忧。”[4]2781《浣溪沙·山居》:“不知今日是何年”[4]2783。稼轩词中也有表现这样的情绪,如《鹧鸪天》《卜算子》等,但稼轩对恢复大业一直耿然于心,不自觉流露出英雄本色,词中有浓厚的英雄情结。盖因稼轩在“隐居的近二十年中,参与意识一直未磨灭,因而在意识深层一直未能真正与世局隔绝”[6]。“英雄的辛弃疾始终对抗着隐士的辛弃疾”[6]使得稼轩这类词不可能是纯粹的隐逸风格,朱一是继承了稼轩词风、技法,在隐逸幽怀的情感上对稼轩词有所推展。

稼轩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开拓了词的境界,如其绸缪宛转的闺阁词《祝英台近·晚春》,抒写风俗民情的节序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汉宫春·立春日》,爱国忧民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志难酬的羁旅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梅里词》继承了“稼轩风”,沿着稼轩拓展的方向前行,以强有力的情感、广博的学识,巩固和发展了“稼轩风”,如其闺阁幽微的相思词《长相思·闺思》“暂解思量沉醉时,枕边梦复随。”[4]2781,描述自然风光的时令词《南乡子·早春》《丑奴儿令·迎春》,感叹兴亡的怀古词《应天长·登北固山怀古》《一萼红·过于坟》,客居异乡的羁旅词《望江南·感旧》《浣溪沙·旅夜》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梅里词》内蕴丰富和超凡包容性的特点。

三、创作风格之豪放性

《梅里词》中不乏富有真知灼见的怀古词,词风趋向雄浑豪放,明显受辛弃疾的影响,也是“稼轩风”的表现,如其《二郎神·登燕子矶秋眺》:

岷峨万里,见渺渺、水流东去。指远近关山,参差宫阙,起灭长空烟雾。南望沧溟天边影,辨不出、微茫尽处。叹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无数。从古长江天堑,飞艘难渡。白玉树歌残,金莲舞罢,倏忽飞乌走兔。燕子堂前,凤凰台畔,冷落丹枫白露。但坐看、狎鸥随浪,渔父扁舟朝暮。[4]2804

朱一是亲历家国剧变之后,游览南明故都金陵,登临燕子矶眺望长江秋色时,联想到六朝的兴亡成败,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怀古词。陆冰修评日:“王介甫金陵一词,擅绝千载,得欠庵此阕,不让半山矣。”[7]30

上片主要描述燕子矶头遥望长江的景色。词人站在燕子矶上看着渺渺江水向东奔流入海,视野广阔,气势雄伟。视线由海上转向陆地,遥指远近的关山,参差错落有致的宫阙,都在长空烟雾中起伏明灭,犹如历史上各王朝的盛衰兴亡。远处大海与天空连成一片,辨不出微茫天际的尽头。空间的扩大由此延伸至时间的消逝,南京作为六朝帝王的都城,自然而然引起词人的怀古之思,三楚英雄、六朝帝王霸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正如苏轼《赤壁怀古》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8]

下片承接上片眺望长江,转为嗟叹南京古都的昔日变故。自古以来,长江是阻隔南北的天堑,六朝却没因此立于不败之地,陈后主、齐东昏侯等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导致六朝衰败。《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潘妃的金莲妙舞,都随日月流逝。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人家,凤凰台上也早已凤去台空,往日名门望族的府邸、帝王宫苑,如今都变成了荒芜之地,这是上片“叹三楚英雄,六朝王霸,消沉无数”的具体描写。这些兴亡之叹不露声色地绘入秋景之中,有吊古伤今的意味。结尾落到“狎鸥江上,渔舟朝暮”,颇有“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9]的味道,词人旷达飘逸之怀跃然纸上。此词借凭吊六朝影射南明弘光朝,总结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朱一是还有一些怀古词明显受到稼轩词的影响,如《水调歌头·过康郎湖,遥吊忠臣庙》:

帆挂鄱江雨,晴午泛康郎。萧萧风紧天旷,雁影动寒光。五老云浓峰暗,万户水浮山没,空处一茫茫。仿佛忠臣庙,魂魄老湖傍。同心侣,三十五,事戎行。谁强谁弱,拼死当日识兴亡。刘项称王霸,信布争功人狗,荒渚独蒸尝。傅李人皆惜,吾更惜徐常。[4]2798

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运用大量典故,以议论结尾,极具“稼轩风”。词人泛舟康朗湖,秋风萧萧,烟雾弥漫,白茫茫一片,若隐若现看不清远处的山,情景俱佳。陆冰修评日:“‘雁影’、‘空处’二语,诗中佳句,却是入词更妙。”[7]25下片咏史怀古,借刘邦残害功臣的典故,暗喻朱元璋滥杀有功之臣,“傅李”“徐常”均未能幸免。屠昭仲评日:“云台烟阁,不可复问,徐常与傅李等耳,不当独为傅李抱信布之痛,感托尤到。”[7]25该词融合众多历史典故,文字精简凝练,具有独到的见解,展现了朱一是渊博的学识。

此外,他如《倦寻芳·维扬遇闯贼旧姬鼌四有感》《应天长·登北固山怀古》《念奴娇·步吕半隐吴山超然屋揽西湖之作》《一萼红·过于坟》《霜叶飞·漂母祠》等,也都是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怀古乐章,感情充沛,格调豪迈,具有明显的“稼轩风”。

四、艺术手法之隐喻性

稼轩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借古喻今,借前人的成败讥讽今人的得失,用前人的心志寄托自身的雄心壮志。因清初实行高压政策,朱一是不能直接袒露家国之思、黍離之悲,故其只能借助典故来抒发亡国之痛、悔恨之情,在创作手法上具有隐喻性。在此处,他和稼轩又有了相通之处。

朱一是善用典故曲折隐晦地表达故国之思,如其《一萼红·过于坟》:

怪秋风。在伤心切处,谡谡响寒松。断砌残碑,颓檐古瓦,荒坟白骨英雄。赤手握、山河重固,宁自惜、头血溅苌弘。怨鸟悲猿,却邀愁客,同哭山空。遮莫人间天上,云旗风马,缥缈无踪。沧海桑田,又经一度,忠魂何处相逢。应复共、西陵少保,钱江上、伍相怒涛中。为甚干戈遍地,一诉苍穹。[4]2804

上片描写词人过于谦墓时荒凉凄清的环境,在“伤心切处”,萧瑟的秋风呼呼作响,松树在寒风中仍屹立不凋,似正直廉明的于谦。如今的于谦暮却一片“断砌”“残碑”“颓檐”荒寂的破败景象,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无人问津。借“苌弘化碧”赞叹精诚忠正的于谦,叹息其遭谗含冤而死。“怨鸟悲猿”邀愁客一同哭空山,更显悲凉。下片抒发怀古之情,前三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英雄被冷遇的不满。历尽沧海桑田,忠魂该在何处相逢呢?词人后两句自问自答,忠魂应与少保岳飞在西陵,与伍子胥在钱塘江上相逢。末韵则回归现实,借古喻今,诘问苍天:为什么现实战争不断?致使百姓陷入火热水深中。此词展现出明显的郁勃之气,身处朝代更迭、异族当政之时,作为汉族文人的朱一是生存环境日益凶险,其内心抑郁不平,尽显稼轩词雄浑之风。

朱一是这首和刘基的《玲珑四犯·和刘伯温原韵》,也可以窥探出朱一是运用典故委婉曲折的表达情感。词云:

不料蹉跎,何堪偃息,年华销过半。寒夜眠独客,海角孤馆。枕边怕听候雁。哀声被风吹乱。往事心头,前程梦里,方寸愁占满。相知几逢青眼。见黄花憔悴,红叶飘零,冰霜攒恨聚,砧杵惊魂散。关河渺渺干戈扰,更何处、荆州依粲。梁父空吟,听升沉早晚。[4]2798

年过半百的词人在孤馆独眠,耳边传来被风吹乱的雁哀鸣声,词人在这哀鸣声中回忆往昔,愁绪沾满梦境,“青眼”表明“眷怀知己,英雄失路”的悲愁。悠远的关河受战争侵扰,只有荆州依旧鲜亮美好。借“梁父吟”叹息明王朝诛杀能用的将士,致使面对清兵时无将可用。该词虽有陆冰修评朱一是词时联系刘基词所说:“身世茫茫,眷怀知己,英雄失路,情事大略相同。”[7]25但更多的是表明朱一是作为前朝遗民,对故国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该词基调慷慨悲凉,在低沉中具有闲放之致,在深沉中灌注郁勃的气韵,近于稼轩风。

除此之外,朱一是引用典故还有很多:如《水调歌头·过康郎湖,遥吊忠臣庙》中“争功人狗”的典故,叹息功臣被残害;《行香子·村居》:“胜钓台严,辽东管,鹿门庞。”[4]2793用“严子陵登钓鱼台”“鹿门庞”等典故,表明词人拒仕新朝的归隐之心;朱一是与稼轩一般善用六朝典故,其《二郎神·登燕子矶秋眺》中引用与六朝兴亡事迹相关的典故:长江天堑、玉树歌、金莲舞、凤凰台等,表达词人高逸旷达之怀。朱一是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稼轩相同的漂泊之感,参破王朝兴亡之理,寄托雄浑悲凉的情感。

五、结语

陈景行评朱一是词时提到:“渐近自然,非宋人无此手笔。”[7]21其他词友也提到朱一是词作风格豪宕天娇,沉郁顿挫,近于“稼轩风”。朱美涵评其《隔帘听·送春》云:“调似幼安,却是宛转。”[7]21屠展驭点评其词《满江红·自寿》:“一起欲过幼安。”[7]23其中虽不乏美溢之辞,但由此可窥见《梅里词》与“稼轩风”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与朱一是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及地域文化熏陶相关。

清初汉族文人历经“薙发令”“科举案”“奏销案”等一系列狱案后,“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汉族文人,便需借助‘词’这种特殊的文体来委曲地传写抑郁不平之气,于是,历经元明长期蛰伏后的‘稼轩风’,在清初的历史巨变里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和声音的‘共鸣点’,一时间‘稼轩风’在江南地区蔚然成风。”[10]由此不难理解包括朱一是的江南志士情感会趋向稼轩。朱一是素怀经济天下之志,他尝游京师,欲上书言国事,但当时国事已无法挽回,他对同在京师的张标感慨:“时事非矣,瞻乌爰止,于谁之屋?”[11]在乱世暴政之下,流离失所的百姓好似这乌无所托、无所归止。可见朱一是与稼轩一样有经济天下的理想,但无奈其报国无门,济世的理想无法实现。朱一是身处嘉兴,嘉兴人在与天灾人祸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崇尚气节的品格,浙江通志记载嘉兴人:“平湖多秀民,天性巧慧,重文学、尚节气。”[12]嘉兴人“尚节气”的性格使他们以稼轩为精神榜样,选择稼轩词风展现他们旷达刚毅的风骨。由此,地理环境的熏陶成为朱一是宗法稼轩词的重要契机。

朱一是《梅里词》继承稼轩词,大胆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兴亡之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成就了朱一是劲直疏宕、雄浑豪壮的词风。朱一是作为明末清初接受“稼轩风”的重要成员,其不仅将“稼轩风”发扬光大,并且将这种词风深化及进行实践创作,为稼轩词在明末清初焕发生机做出了成绩,对豪放词风在清代的复兴有着重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3.

[2]龍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王易.词曲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1.

[4]饶宗颐,张璋编.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傅德岷,卢晋主.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530.

[6]罗时进.唐宋文学论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94.

[7]杨谦.续修四库全书·梅里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林明德.唐宋词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140.

[9]叶玲主.古诗词名句鉴赏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472.

[10]陈水云,张清河.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04):29-33.

[11]朱一是.为可堂集(卷二十四)[M].清远堂刻本,1667:19.

[12](清)嵇曾筠,(清)李卫等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九十九)[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