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铸魂重素养 教考衔接促育人
——2023年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评析

2023-12-24刘大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关联课程标准试题

刘大鹏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

2023年新课标Ⅱ卷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融合一体的命题。试题对于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教考衔接的打开方式,都将对以后的教学产生重大、积极、深远的影响。《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高考报告”)对2023年高考命题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考查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学用结合,创设真实灵活情境;命题设问更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四个方面的展望。从2023年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的命制看,每道题都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符合高考报告的各项预期。

2023年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体现出鲜明的“培根铸魂重素养,教考衔接促育人”的命题导向。培根铸魂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则是语文学科的专业追求。高考试卷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入试题中,以教考衔接为纽带,关联试题和教材,促使日常教学讲全、讲透教材,以教材为抓手,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的说来,2023年新课标Ⅱ卷很好地落实了各项命题要求,体现了高考命题日臻完善的导向引领价值和学科技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注重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

2023年新课标Ⅱ卷全面贯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了考试内容改革,作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也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价值引领是培根铸魂的重要一环,能够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给予灵魂启迪和精神引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高考试题中融入价值引领的丰富元素,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也有助于培养有世界眼光、时代意识、探索精神的优秀人才。

试卷紧扣高考报告提出的“紧扣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金线”,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文阅读Ⅰ中的材料一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文中强调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启发广大青少年从调查研究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在当前的形势下,调查研究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调查研究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从古代典籍中汲取营养,也是培根铸魂的重要方面。文言文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节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两本兵书,选文改变了以前命题偏重史书的倾向,选取的两则材料均突出思想和智慧,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战争形势的利与不利,批判性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内容既是考试,更是思想智慧的学习和提高,有助于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因地制宜的实践路径。

作文试题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呼应了这一要求,对青年的成长给予关注和关怀。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自己希望的“自己的空间”采取“放松”的态度,静下来“沉淀”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促进自己心灵的健康“成长”。青春期的高中生面临个性发展、青春友谊、人生追求等各方面的选择,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大等诸多问题,难免会出现一些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困惑甚至是一时的失落。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给青年学子提供了一条自我减压、自我调整、健康成长的途径,对于当今时代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引领作用。

二、体现教考衔接,落实以考促教

在2022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2023年新课标Ⅱ卷进一步落实教考结合的理念,更加注重试题与教材的关联,意在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教材、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培养核心素养依托的价值,以教材为抓手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以考促教的高考功能。当前,教改的推进困难重重,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功利化倾向严重,过于注重高考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培养。2023年新课标Ⅱ卷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明确了高考与教材间的紧密联系、高考与教学间的相互衔接,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明确导向,消解了他们在教学中的种种困惑,将大大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落地和新一轮课改的顺利推进。

按照王本华老师的观点,高考与教材的关联有显性的关联,也有隐性的关联。显性关联是指试题与教材内容的直接关联。这种关联不限于与高中教材的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隐性关联指不直接以教材内容为命题材料或考查对象,试题与教材之间存在的间接性关联。隐性关联主要体现在与课程观念的整合、情境、典型任务等三种关联。整合虽然是《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强调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关键在于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零打碎敲的教学方式,忽视教学内容的统整性和序列性,导致语文学习的碎片化。高考试题对整合的充分体现,有助于扭转教学中这种忽视整合、零打碎敲的倾向。情境与知识能力的迁移密切关联,而迁移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高考试题注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考查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由培养解题能力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

就2023年新课标Ⅱ卷而言,显性、可见的关联体现在多道试题之中。如现代文阅读Ⅰ是关于调查研究的,关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这个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共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其中第二个学习活动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要求学生通过访谈、考察等多种形式走进家乡,调查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获得家乡文化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培养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和初中教材鲁迅《社戏》的同题小说——沈从文的《社戏》,加上高中教材中节选有沈从文的《边城》,有助于学生借助旧知探索新知,运用学过的知识、获得的能力等学科素养迁移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这正是《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语文培养目标。第7题的B、C、D三个选项均和初高中教材相关,B项提到传统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与初中教材的传统白话小说单元相衔接;C项将文中的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及景物传达出的人物的感情;D项则要求对文中社戏的内容与《边城》中有关端午节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和作用,从而深入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民俗民情。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考试与教学相衔接,很好地发挥了高考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文言文阅读第11题B项中,“闻金则止”关联初中课文《木兰辞》中的“朔气传金柝”;D项关联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突出了文言词语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试题的设置引导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文言实词的教学,指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能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和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

在2023年新课标Ⅱ卷中,隐性关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教材里的多文本阅读,在试题中表现为复合文本的使用。复合文本适应《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不仅能够满足丰富命题素材、创新试题情境的需要,也能够满足避免答题套路化、提升思维品质的需要,因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代文阅读Ⅰ所选的两则材料时代不同、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不同,体现了文本类型的多样化和考查思维的多元化,以文本之间的差异性或关联性为切入点,围绕“调查研究”展开,有助于学生对调查研究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能力,从而提升对学生思维品质考查的效度。

文言文阅读所选的两篇阅读材料虽然都属于兵书,但是《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明代军事理论专著,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两篇语料围绕淝水之战组成复合类阅读,有助于学生基于对不同语料的理解分析,通过比较参照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从而有效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试题中的复合文本阅读与分布在教材各个任务群的多文本阅读密切关联,所考查的能力源于日常教学的现代文或古代诗文的多文本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多文本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对阅读内容进行统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高考试题中的复合文本阅读。

作文试题是读写结合类试题。这类试题打通读写,与教材的隐性关联为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单元的阅读任务与写作任务,融阅读与写作为一体。在统编版教材的每个单元中,这种“阅读+写作”的架构普遍存在,高考的命题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读写融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

试卷的命题导向特别突出与教材的关联,意在通过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推动《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教改的顺利进行。这一趋势预计会进一步扩大到更多题目的命制中,未来的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等阅读材料、作文等,都有可能加强对教材的考查反馈。就写作教学而言,教师应充分重视单元学习任务的教学价值,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好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的每一项单元写作任务。

三、创设多元情境,考查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历来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高考报告提出的高考语文命题的“三线”中,有两项是有关思维能力的。其中“银线”为“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串联线”为“创设多元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对思维考查的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新课标Ⅱ卷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无一不注重对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的考查。对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要借助于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包括上下文文本语境,在文本语境中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梳理探究、鉴赏评价,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充分展现。这正是语文学科特点在高考试卷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展示,照应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中情境的创设是多元的,其中主要是文本和试题提供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思维品质,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维度。

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要求在最后两段的语境中简析“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解答这道题,先要把这几个词语放在文章最后两段甚至是全篇的语境中加以分析,思考探究它们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在准确理解词语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显得非常重要,唯其如此,才能清晰、严密、准确地作答。第5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两则材料论及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的认识,这道题难度较大,难在思维考查的要求提高了。文本中相关内容比较宏观,需要学生先对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整合,提炼出要点,进而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考查的是结合文本语境,对社戏筹备及演出过程中多处使用的“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的特定含义进行简要分析的能力。学生先要从文章中梳理出这些词语所关涉的关键语句,准确理解题干中所说的“意味”的词义,再进一步思考这些词语所蕴含的特定意味,然后组织准确的语言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这道题对思维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解答时就会捉襟见肘。

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考查运用所给出的观点分析诗歌的能力。题目给出的是王国维的观点“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求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要想解答好这道题,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先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然后运用其观点来观照整首诗,在深入理解诗句内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该观点的,也就是要回答这首诗是怎样将“我”的主观感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的,又是怎样描写融入我的主观情感的景物的。

作文题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虽打通读写,但注重思维能力考查的重点没有改变。题目中的“安静”这一词语涉及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作答时,先要准确理解这一词语的内涵,不能只停留在其表层含义,要条分缕析出“安静”的多重多层义项,准确定位材料语境中所指的特定含义,才能使思维走向深入。定位以后,再运用发散思维,联系当今时代的大背景去思考如何在放松中沉淀,以沉淀促成长。

四、随文灵活设题,突出个性发展

2023年新课标Ⅱ卷呈现出开放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突出表现在随文灵活设题,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自我、展示认识水平的空间。随文设题、反套路命题一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大量机械刷题备考的做法。最主要的是,随机灵活设题提供对试题的个性化解答机会,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等语文综合能力,突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健康发展。高考又可以把这种理念传导给日常语文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第5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均是根据文本的内容随文设题,学生必须在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设定的语境中深入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对问题做出准确解答,答题的个性化得以彰显,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起到了很好的区分作用,高考服务选才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9题“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也都是随文设题,而且问题设置的形式也非常灵活。第8题“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指向明确具体,学生梳理文本相关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第9题“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多处使用,意在强调传统民俗对当地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这样随文设题,使学生的思考和答题都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更有助于对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梳理探究等能力的考查。

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选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总结古典诗歌主观色彩的话作为观点,要求分析诗歌如何体现诗人的主观色彩,并做出个性化的解答。题目体现了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与高考命题的大趋势相吻合,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有利于突出考查其中的迁移应用能力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作文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空间”,贴近学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密切关注“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温儒敏《统编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呼应高考命题突出培根铸魂、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深层解构与语言呈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表达对自我成长的思考和展望。个性化的写作本身就是心灵成长的佳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人生价值追求以及写作的真实水平。

综上,2023年新课标Ⅱ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考衔接、考查思维品质和突出个性发展等方面都非常出色。相信这套试卷对高中语文教学会带来许多有益启示和重大影响,引导高中语文教学良性发展,对当前的新课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关联课程标准试题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奇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