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学者和他的“石探记”

2023-12-21浦东

莫愁 2023年35期
关键词:陈睿科考虫子

文/浦东

陈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生物学博士陈睿,是第一个走进亚马逊丛林最深处的中国科学家,是中国石探记科学家团队负责人和世界第一枚虾琥珀发现者,在国际SCI 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现在,他在网上科普“冷知识”,粉丝达到36万。很多青少年在他的影响下,走入自然,探索昆虫与动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童年并不顺利,因为感觉统合失调,4 岁时才学会说话,身体发育迟缓,学习困难。

“问题少年”成长记

今年36 岁的陈睿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的山区,4 岁前都不会说话,父母带他到医院,诊断结果是感统失调。

上幼儿园学习齐步走时,陈睿总是同手同脚,老师很生气,就罚他站到厕所外面去。于是,陈睿一个人蹲坐在地上,观察着地上的蚂蚁和蛞蝓,对它们充满好奇。他忽然发现,蚂蚁不仅可以扛起比自身大很多的物体快速移动,还能迅速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起朝前走。那天,同学们练习得很开心,陈睿也玩得很快乐。之后,他爱上了大自然,喜欢上了抓虫子。

即使上了小学,陈睿仍然是一个“差生”。正是在这段孤独的时光里,大自然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他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每次去奶奶家过周末,他冲进奶奶的菜地里,捉上一堆蝼蛄和蜗牛,像捧着一堆宝贝一样养在瓶子里,乐滋滋地带回家,观察它们如何在土里挖隧道。

那段时间,陈睿几乎把卧室打造成了一个虫子实验室,里面摆满了瓶瓶罐罐。妈妈其实是很害怕虫子的,自从陈睿把房间变成昆虫实验室后,妈妈就不进他的房间了。

有一次,妈妈帮陈睿洗衣服,结果一掏口袋,里面全是毛毛虫,吓得她把衣服扔了。但即便这样,妈妈还是很支持陈睿,从没干涉他对虫子的喜爱,还给他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

因为对昆虫的热爱,陈睿在妈妈的鼓励下开始写观察日志。这些持续的观察和记录激发了他更多的好奇心,感统失调的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他在语文考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小学五年级时,他那些有关昆虫的作文获得了很多全国性的奖项。陈睿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变得自信了很多。

“笨小孩”的逆袭

小学六年级时,陈睿参加了一场科幻作文比赛,写的是自己成为科考队员,去全世界科学考察,发现新的世界的愿望。妈妈对陈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热爱,无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都应该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她还支持陈睿在家里的阳台上建了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解剖、反应实验……

从那时起,陈睿就立志要考上北京大学或中国科学院的生物系,成为生物学家。初中时,他通过努力,成绩突飞猛进,甚至在初三时,就把高中三年的生物和化学都学完了。老师说这是“逆袭”,但陈睿觉得这是大自然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他学习的内驱力正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然而,陈睿高考时出了小岔子,最终只能以高出一本线几十分的成绩被南京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录取。他原以为这是比较适合研究昆虫的专业,结果进去后发现学的主要是畜牧,和最爱的昆虫差了十万八千里。

遇到挫折的时候,陈睿就会想到屎壳郎,想它是如何在新疆大漠里一次次举着硕大的粪球,跟着漫天银河的导航,从沙漠中深深浅浅的坑里爬出来,再历尽千辛万苦将粪球带回家。

尽管志愿不合,但陈睿没有随波逐流。大一上学期,他就在学校成立了昆虫爱好者协会,开始做起昆虫科普。他任会长,短短一年,协会就成为全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吸引了几百人参与。

大二和大三期间,陈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半年后,他发表了一篇SCI 论文,并获得了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真正开始了对昆虫的研究。

23 岁时,陈睿跟着导师去了西藏,那是他第一次科考。他们要深入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半夜里打着灯,根据昆虫的趋光性找虫子,收集各种生物样本,调查西藏地区生物多样性。每采到一个标本,要做好标签,记录经纬度、采集地点,拍摄下周围环境,还要收集DNA 样品,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在艰苦的科考条件下,他们发现了上百种新物种昆虫个体。

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陈睿都在科考的路上。他到过青藏高原海拔6000 多米的雪山,穿越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过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南至西沙、北至漠河,遇到过地震、泥石流……甚至成了国内第一个走进亚马逊丛林最深处科考的科学家。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记录着科考的艰辛。陈睿深深感慨道:“如果没有小时候的困难和挫折,也许我不会走上研究生物的道路;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也许我不会与大自然如此亲近;如果没有少年时的梦想,也许我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大自然是最好的游乐场

毕业后,陈睿选择了留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和同事组建了一个以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核心的团队——“石探记”科学家团队,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几十位科研人员,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向大自然的桥梁。

陈睿带孩子们探秘热带雨林

团队成立以来,研发的科学课程已惠及上万名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中学生都有。每一节科学课程包含了动物学、昆虫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和英语等多个学科。团队甚至会带孩子们走进亚马逊丛林、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婆罗洲雨林,真正感受探索的魅力,养成科学思维。

在陈睿看来,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他曾带着孩子们去亚马逊丛林观察切叶蚁。这是比人类还要早学会耕种的物种——它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物流系统,能通过收集叶片来种植蘑菇。

一群孩子趴在地上,哪怕被切叶蚁咬到流血,也不肯离开。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充满了无数个奇思妙想,这些想法一旦和某个学科相结合,很容易形成互补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思维。比如在观察蜗牛顺时针或逆时针生长的壳中,就可能了解了统计学的概念;在研究屎壳郎为什么总推着圆形球时,或许能理解什么是物理学的摩擦力;在观察行军蚁徒步时,就能明白什么是社会学中超自我的意识。

曾经有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患有重度抑郁症,被家长送来参加科考。当时的他基本不跟家人交流,上课不听讲,注意力差。陈睿和他一起去了马来西亚热带丛林,寻找各种各样的生物,玩了一整天,他特别开心,对自然界产生了无限兴趣。

陈睿说:“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场,而昆虫则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他相信,受过这些科普启蒙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利用自然智慧创新的佼佼者。

猜你喜欢

陈睿科考虫子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梧桐树观察记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虫子的信
幸福的虫子
爱的清风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