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老领导

2023-12-21于宇

银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外地领导干部

文|于宇

1970年春,我认识了我的老领导杨智。那时,我刚从部队复员,被临时借用到公社机关。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写东西,听到窗外有一堆人正叽叽喳喳地说:“新书记来了!”我忙探出头来问:“真的吗?叫什么名字?”“杨智!”有人说。

杨智从外地调来川青公社上班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件“奇怪事”:一名年轻的公社机关干部(其实当时是临时工)的妻子怀孕了,这个年轻人买不起营养品,将自己的一件“的卡”上衣以5 元钱的价格卖给了公社卫生院的一位会计。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杨智的耳朵里。“这还了得!一个公社干部穷得卖衣服,影响多不好!”杨智当即召开党委会,并做出决定,补助这名干部30 元钱,并叮嘱其马上将衣服赎回。

这个卖衣服的“干部”,就是我。

杨智当时50 来岁,据说,还是个“拿过枪、渡过江”的人。此人貌不惊人,矮墩墩的,但很精干,办事尤有魄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他在川青公社领头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农田基本建设。我们那时都叫它“方整化”,就是对全公社几万亩农田、河渠、路道、桥梁等,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阶段进行彻底改造,使之“田成方、河成网”,达到旱涝保收,连年丰收。这是个极其大胆的设想,其风险和工程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杨智挨过上级许多次批评,还遭受到诸如“不自量力”“好出风头”等流言蜚语的干扰。但他坚定认为: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替老百姓办实事、谋福祉,这没有错!于是,杨智带领公社干部们摸着石头过河,坚持一条道儿走到底。

我那时在工地负责宣传工作,经常和干部群众泡在一起,尤其和杨智几乎如影随形。他那时每天天蒙蒙亮就下乡,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真可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过七八年的艰苦奋战,硬是将一个连年旱涝不断的“锅底洼”,改造成了年年丰收的鱼米乡。公社从此出了名,地、县频频召开现场会,全国有20 多个省先后派人前来参观取经。

“不是杨智,川青哪会有现在这个样子!”时至今日,当地的老百姓还很动情地夸奖他。

杨智不仅工作认真执着,待人也好,极富人情味。这在公社上下有口皆碑。那时的干部都很清廉,作为“班长”,杨智更是以身作则。他在公社机关大院的家,最初是两间茅草房,在这茅草房里,生产队干部和普通百姓是他家中常客。基层干部或群众,有为难事向他反映,或请他帮助,没有请吃送礼一说,更没有行贿受贿这个概念。许多时候,反倒是他主动关心或慷慨解囊。“百姓无小事”是他的口头禅。他在川青的许多亲民善举,不知温暖了多少人心!有一年,已调至外地工作的杨智,想回川青老地方看看,当地农技站的一位老农,过去因家境困难,曾多次受到过杨智的照顾。听说杨智要来,连忙赶到桥头迎接,还当场要下跪,吓得杨智急忙将老人扶住,说:“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杨智,一个深得民心、可亲可敬的人。

我和杨智相处的时间较多。尽管那时我还是个临时工,但事实上已成了他的“编外秘书”。杨智对文艺颇感兴趣,尤其对肚里有点“墨水”的青年更是关爱有加。恰巧那些年我担任公社文艺宣传队队长,又兼“编导”,还经常在《新华日报》等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文,这便引起了杨智的注意和对我的关照。此后,公社领导的大小文稿,一般都由我起草。

替杨智写材料很有意思:他先提纲挈领讲几句,说明文稿的主旨,大致哪几个问题;然后,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三样东西递到我面前:一杯热茶、一包香烟、一盒泰州麻糕。之后,他再随口说一句“让你辛苦了”,马上走人。

杨智很会体谅人,万一材料写不好也没关系,他绝不会责怪和为难你,顶多重来。所以,那时为他做事,虽然很辛苦,但没有圧抑感,甚至很开心。

杨智在川青一待就是10 年。他后来因政绩突出,一路升迁,先是当县里的领导,后调任扬州市文化局局长,再后来又调到外地当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直至退休。记得几年前我和爱人去看望他,还送他一本我刚出版的书——《我心飞翔》,杨智就借题发挥说:“嗯,这书名好!什么时候我们再飞回川青看看?”

可叹,我的老领导杨智于4 年前去世!我们没有结伴再飞回川青。

猜你喜欢

外地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借伞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