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媒体时代永葆文学副刊的特色

2023-12-20邓亚明

记者摇篮 2023年10期
关键词:副刊湛江文学作品

□邓亚明

一、报纸副刊的作用

文学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报纸新闻的拓展与延伸,在报纸上反映社会生活,是更具文学艺术特色的版面。文学副刊经历了民国初期的萌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发展,其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来源于社会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报纸副刊呈现了近现代文学艺术璀璨多姿的人文风貌。

文坛老一辈作家以报纸文学副刊作为发展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综观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报纸文学副刊这个舞台可谓星光熠熠。文学巨匠鲁迅一生重视副刊,他的杂文或小说都在副刊里发表。文艺副刊曾会集了茅盾、叶圣陶、沈从文、巴金等文学大家,呈现了文坛繁荣的景象。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文艺局面,为文学副刊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和养分,其中以《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光明日报》的“文荟”等第一梯队为主的报纸文学副刊,不断发挥着文学的光和热。不管从副刊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文学表现的形式来看,文学副刊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报纸副刊的经营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本世纪初,文学副刊在多媒体的冲击影响下,熠熠的星光日趋黯淡。文学副刊的“降温”,究其根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1.受到社会商业发展的冲击

文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虽然也是繁花似锦、队伍庞大、产量众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更高,单一的纯文学作品很难适应时代形成的文化内容所呈现走势的多样化,文学建设显然还是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一些创作者急功近利,致使不少文学作品庸俗化,其主要原因包括现有文学副刊未能随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也有某些媒体对低水平作品的放任。

2.信息传播载体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文学作品作为具体物体的“实体”搬上了信息化网络平台,看书、读报可以直接从网络媒体进行浏览,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实体”意义。受众阅读的习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加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报纸副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文学副刊的读者越来越少,文学副刊近年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报纸副刊经营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显得捉襟见肘,这是报纸文学副刊发展受到挑战的主要因素。

3.报纸文学副刊与读者的感情纽带作用存在脱节

报纸副刊与读者的关系紧密相连,这两者之间构建的关系应是统一的。经营得好的文学副刊会聚集社会不同层面的文学爱好者,报纸副刊是展示文学的园地,亦是交流学习、提高文学修养的平台。没有了读者的信赖,文学副刊的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以前副刊编辑与读者往往长期保持着书信联络,亦不乏举办丰富多样的笔会活动,副刊具有桥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编辑与读者的交流流于形式,编辑与读者书信往来的感情纽带作用大大地削弱了,写作者均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副刊编辑与读者长期缺乏交流,导致文学搭建的桥梁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文学副刊应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读者群体对文学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文学或单一的纯文学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报纸副刊也需要不断拓宽经营思路,探索新语境下副刊内容的多样化。这是副刊发展客观环境的要求,也是副刊“留客”、发展壮大有力举措。

1.副刊仍需持续强化“文学”性

文学副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其文学性。近年来,有人认为文学副刊出现读者骤减的现象,是由于“文学”味道太浓,甚至有人因此提出副刊要去“文学”性,改为走通俗化、大群众化的路线。当然,多数人并不认同这种看法,认为持有此类观点是本末倒置,也是对自身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不难想象,副刊失去了文学性,作品所表现的是平淡无奇、干巴巴的文字,缺少作品的思想深度,也缺少文学的美感,吸引力将从何谈起?笔者认为,当今报纸副刊仍要坚持捍卫并不断强化副刊的文学性,才能保持传统文学本色,这也是防止报纸副刊流于时弊走向通俗文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副刊内容体现文学的“生活”性

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脱离了生活,很难写出感人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好的作品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是一部通过回乡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感知和思考的作品。这就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熟悉和作品接地气的重要性。

近年来,《湛江日报》的“百花”文学副刊涌现了许多写作题材来自本土生活的作品。这些题材紧扣乡土生活,不乏具有时代印记的画面感和真情实感,更多地体现了文学的“写实主义”的特色,是副刊的亮点之一。

3.增强副刊的“新闻”性

副刊的“新闻”性,是文学副刊发展多样性的选项,也是其纵深发展值得探索的方向。随着纯文学副刊日渐遭受挤压,副刊新闻性的凸现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副刊的新闻性主要体现在时代感和新鲜感上,如热点新闻的深度加工、文学打造。文学副刊有必要融入散文的笔法去写新闻,进而赋予新闻题材文学诸多元素。

如《湛江日报》的“百花”版曾经刊发了湛江本土作家黄康生的人物散文《金土,金土》,通过贴近人物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巨变;又如《巍巍钻塔》写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南海四号”海上钻井的过程,可看作一篇纪实性文学作品,却也是一篇叙事散文;再如《海东之幸》置身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站在时代的浪潮前瞻,见证了湛江海东新区崛起的历史时刻,作者以新闻的视角,书写了湛江海东新区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散文的笔法去体现新闻的价值,不但接地气,更有新闻性、可读性及趣味性,受到读者好评。副刊的新闻性作为一种探索文学发展的新的尝试,为报纸副刊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参考。

4.围绕“人文乡土”做文章

《湛江日报》的“百花”副刊注重采取因地制宜,抓住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历史,把文学作品与地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深挖接地气、有文学内涵、具有浓厚乡土文化的作品,策划了“打造‘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湛江作家笔下的“红树林”,呈现了当地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

同时,系统地推出“红土地”“菠萝的海”“大海”“乡愁”等系列专题文章,以此为依托,把这些文学题材打造为乡土文化的样板。这类题材在地缘上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既凸显了地域的人文与生态,也突出了地方的乡土文化特色,深受读者的青睐。只要持续深挖地域人文资源,固守好乡土文化,延伸乡土主题,就能巩固文学副刊读者的基本盘。

5.传统文学与现实相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在坚守传统文学的同时,也发挥力量,做一些前瞻性的策划统筹,在选题和用稿上保持着与时代接轨,坚持与时俱进。为了使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副刊抓住粤西城市在新时代发展变化的主旋律,凸显湛江作为新兴港口工业型城市的定位,侧重海洋文化,展现海洋文学,挖掘了一大批讴歌湛江城市发展巨变、展现新时代新风貌的文学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选稿要避免题材单一,避免读者审美疲劳。传统的主题兼容了现代的气息,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丰富了阅读的多样化。

6.结合时节特点,突出差异化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版结合季节特点进行策划,保持鲜明的格调和文学副刊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时节对题材进行移动变换,贴近文学的地域性。如春季使用了大量有清新气息、岭南气韵、描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文章。夏季刊登了接地气的《荷花》《荷塘听雨》《荷花深处》等展现季节鲜明特点的散文和诗歌,这些作品刊发后,读者群体反映良好,外围文学媒体也纷纷转载。又如刊登雷州半岛特产菠萝、荔枝、红橙、火龙果专题类文章,应节与应景相统一,把地域季节特点与文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接地气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学作品的季节性、地域性、时效性。

7.善于把握社会热点话题,适时推出文学专题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常抓住热点话题策划一些“应景”文学专题,如“过年忆旧”“端午节”“母亲节”“教师节”“中秋节”等社会关注的节日专题,邀约一些本土作家投稿,推出“节日专版”。这些文章贴近生活,通过专版进行“文学比较”,加大了文学圈层的关注度,刊出后受到《中国副刊》以及省内报纸刊物的转载,从侧面说明了文学副刊接地气的重要性。接地气并不意味着降低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相反,它要求稿件具有代表性,往往对来稿的要求更高。

8.在用稿上“不拘一格”

稿件的提质,关系到读者对文学副刊的认同。副刊应筛选出高质量、有思想深度、具备视野格局的文学作品,吸引广大读者的关注度,使读者从外围观望到主动入局,踊跃参与投稿。“百花”副刊在用稿上采取较为开放的模式,在用稿原则上遵循来稿择优录用。刊发了不少来自本省及海南、广西周围省(区)一批具有代表性、高质量写作者的文章。通过媒介的转载,这些作者的文学作品得到较大范围的转发,副刊版的关注度也得到了提升,在社会上提高了知名度与美誉度,竞争优势也十分明显。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湛江日报》的“百花”文学副刊在立足本土、辐射周边市区方面效果显著,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报纸副刊界同行的好评。一些外地读者保持着每天翻阅《湛江日报》副刊的习惯,并将副刊文章转发到微信群与朋友圈。可见稿件的优劣,与文学副刊客源息息相关,也是文学副刊在读者队伍中扩大影响力的途径。

此外,针对目前文学副刊作者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作品缺乏创新理念等问题,副刊需要通过不断加强作者队伍中、青年写作梯队的建设,为文学副刊注入新生力量。《湛江日报》副刊发掘具有潜力的年轻写作者进行重点培养,挖掘了一批80后、90后的青年作者。人才梯队建设十分重要,副刊需做好写作人才梯队的衔接。这些新生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会壮大成为地方文学不可忽略的一支主力军。

9.聆听基层读者的声音

在传统副刊的经营特点上,文学副刊只需要加大审稿力度即可,在文学媒体化时代,文学副刊要与写作者定期有一定的互动。文学副刊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让文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副刊可定期与写作者举办研讨会,组织作家、诗人到重点项目工地采风创作、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生活,并从中挖掘具有潜力的写作新人。

近年来,“百花”文学副刊编辑坚持走在时代前沿,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文学采风和写作笔会活动,如充分利用徐闻县菠萝节、廉江市红橙节、遂溪县火龙果节、吴川市月饼节等重要活动,加大与作者队伍的交流,凝聚共识。

10.打造特色专栏

“百花”副刊不定期推出文学评论家对作者专著的评论。文学评论栏目的文章立足本市、面向全国,每期文学评论推出后均受到粤西、北部湾等地读者,特别是湛江几所高校师生的追捧,有高等院校教授将“百花”副刊版上刊发的评论文章作为课题研究,评论专栏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文评专栏已成为《湛江日报》广受好评的一个栏目。

11.做到副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湛江日报》的版面编辑针对副刊稿件的内容,在美术设计上绘制精美的配图,版面设计保持精美高雅、简约大方的风格。版式是报纸副刊的门面。清新的视觉效果,能极大地增强副刊的美誉度,也能体现出副刊编辑的用心。这方面的工作体现着副刊编辑的专业性,内容编辑与美术设计相结合,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办好文学副刊首先要调整经营思路与模式,副刊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要从地缘优势出发,围绕地方人文特点,以“接地气”为中心。同时,在经营文学副刊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有遵循文学传统、侧重人文传承的一面,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寻求突破,尤其是在传统文学的地域人文课题上做足文章,挖掘文学副刊的亮点,打造精品栏目。副刊要贴近现实生活,凸显时代性,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的主旋律。文学副刊要有社会生活气息,突出文学作品的生活性、现实性,补足短板,推出一系列能够凝聚人气的作品,促使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同声同气”。相信编辑只要坚守文学的情怀,尽心尽力地耕耘,不忘初心,坚持多管齐下,多渠道拓展经营思路,提升文学副刊的竞争力,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时代永葆文学副刊的特色。

猜你喜欢

副刊湛江文学作品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