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水产新品种育种及养殖情况浅析

2023-12-19刘乐丹魏友海

科学养鱼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川江金农螺蛳

刘乐丹,魏友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一、全国首个螺蛳新品种问世——环棱螺“蠡湖1号”

2023年通过审定的17个水产新品种中有1个之前没有见到过的新品种令人眼前一亮,该品种也是全国唯一、无锡第1个螺蛳新品种——环棱螺“蠡湖1号”。该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牵头,无锡市水产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培育。环棱螺俗称螺蛳、丝螺、石螺,在无锡市河网水域随处可见。环棱螺不仅是青鱼、大闸蟹、甲鱼等的优质饵料,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由于其可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硝酸盐浓度,还被广泛应用于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为了进一步了解环棱螺“蠡湖1号”,《科学养鱼》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特色水生动物繁养创新团队”成员、环棱螺“蠡湖1号”主要研发人员金武博士。

金武博士表示多年以前,市场售卖的螺蛳以野生捕捞为主,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度高,过度捕捞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过度捕捞野生螺蛳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工养殖成了商品螺的主要来源。但市场对螺需求量极大,仅河蟹养殖每年就需要100万~150万吨螺,作为螺蛳粉的“灵魂原料”之一,每年的需求量也要近100万吨,还有其他饵料需求和水质净化需求等,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以往主要靠池塘以及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自繁自育的螺蛳不仅长得慢,还大小不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量捕捞天然水域中的螺蛳也会对当地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培育生长速度快、便于规模化繁育的新品种,对于保障商品螺市场供给、促进产业持续发展极为迫切。

自2014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特色水生动物繁养创新团队”就联合多家单位开始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江阴双泾螺蛳的鲜美远近闻名,观察到有青色和红色两种壳色的螺蛳种源,后来就选择了附近芙蓉湖的大个螺蛳作为基础群体。因为选育的是新品种,几乎没有参考资料,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每个方向、问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团队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择的方法,将从芙蓉湖收集到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亲本来源,经过连续5 代的群体选育,最终得到遗传稳定、生长表现优良的环棱螺“蠡湖1号”品种,并通过了新品种审定(GS-01-010-2023)。

野生环棱螺或是粗放养殖的螺存在生长慢、规格较小且不整齐等缺点。而新品种螺繁育简单,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野生群体相比不仅生长快,出肉率也更高,生长周期可缩短至8个月,体重提高28.54%,壳宽提高10.14%。池塘养殖一般平均亩产可达1 000千克,平均亩产值可达1万元,亩效益在4 000元左右,比野生群体养殖产量提升约30%。值得一提的是,环棱螺“蠡湖1 号”的鲜活性、低空壳率和高安全度也更有保障。新品种出现坏螺、空壳的概率极小,可以保障食品安全。此外,环棱螺“蠡湖1号”笼式吊养模式还解决了传统散养捕捞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两个人两小时就可高效捕捞1 000千克,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新品种环棱螺“蠡湖1 号”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水温15~30℃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也可在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还适合规模化、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可以实现统一收获,规格大且品质和收益更高。

这一历经多年努力培育出的新品种既可以作为发展特色水产品的优质种源,也可以作为养殖特种水产品的优质饵料,更可以作为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的生物工具,有助于扭转养殖池塘传统尾水净化区“尽投入、少维护、无产出”的局面。不仅应用广泛,而且经济、生态效益俱佳,还为推动中国淡水渔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创新发展贡献了无锡智慧。

目前,环棱螺“蠡湖1号”全国首个良种扩繁基地已落户宜兴,在服务好本地水产养殖业的同时,还将为池塘尾水净化提供更高效益的净水模式。

养殖户需要根据养殖所在地土地、人力成本及养殖水平,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效益好、适宜的环棱螺养殖模式。目前效益较好的模式有池塘主养、投饲高蛋白质料养殖品种(加州鲈、罗氏沼虾、甲鱼等)池塘混养、尾水一级净化区不投饵吊养、稻螺共作等。“良种+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新品种的优势,取得好的效益。

金武博士表示,目前团队正在全国宜养可控区域进一步推广,助力当地环棱螺“育—繁—推”体系和“良种+良法+良饵”配套建设;针对下游加工产业需求的死螺剔除、无仔螺蛳、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等环节进行攻关,为螺蛳全产业链发展贡献团体智慧。

二、全程只吃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水产新品种公告中,有一种蟹让养殖户十分关注,即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23)。据了解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命名取自该品种选育单位江苏海普瑞饲料有限公司所属品牌“金海蟹苗”“金海饲料”名称中的“金”字和南京农业大学名称中的“农”字,而“1号”则表示该品种是育种单位共同培育出的第1个中华绒螯蟹新品种。第一完成人南京农业大学张定东教授表示全程只吃人工配合饲料是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最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科学养鱼》对南京农业大学张定东教授进行了采访。

张定东教授表示池塘养殖是目前河蟹养殖的主要方式,产业规模已达80万吨/年,随着河蟹产量趋于稳定,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效益和品质。据调研和测算,养殖户依照传统的观念和养殖方法的惯性,成蟹养殖阶段还非常依赖幼杂鱼,人工配合饲料的贡献率不足30%。成蟹养殖中大量使用幼杂鱼不但会造成渔业资源的破坏和病原微生物的引入,而且幼杂鱼营养不均衡可导致河蟹健康状况和品质下降。此外使用幼杂鱼不仅成本高于配合饲料,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团队早在十几年前就萌生了“能否培育一种更适应全人工配合饲料的河蟹新品种、从种质源头上解决河蟹配合饲料适应性的难题”的想法。当时团队以人工养殖群体和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构建基础群,在全程只投喂配合饲料的养殖条件下,采用群体选择技术,逐代对体重进行选择,经十余年选育获得该新品种,在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上取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这一适应全程配合饲料的河蟹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将加快推进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的农业部部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方案,促进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全程只吃人工配合饲料是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最大的特点。它还具有以下优点:①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比其他中华绒螯蟹品种,17月龄的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体重增加12.41%;②饲料适应性强。可全程投喂配合饲料,不仅饲料转化率显著提升,而且对成蟹规格、肥满度和繁殖力没有影响;③风味品质好。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出的成蟹风味品质具有味鲜无腥、脂香味浓、口味回甘、膏黄丰满、不易退膏的优点。

目前河蟹产业良种覆盖率较低,据估测只有10%左右,且现有品种主要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张定东教授表示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在兼顾生长速度的同时,重点提升对配合饲料的适应性。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具有较大的市场,有利于实现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的行动方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档增效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养殖户在选择养殖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从品牌企业购买高质量的配合饲料;②实现幼杂鱼到配合饲料投喂技术的转变,注意摄食行为和采食量的观察;③注意水草和水质的维护。

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适宜在全国水温10~32℃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池塘种草养蟹模式是养殖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主要推荐模式。为了给予养殖户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张定东教授团队专门为养殖户撰写了一份数千字的详细养殖指南,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媒体、杂志等宣传与介绍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培育的过程、主要优点等。此外,通过长期合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以及推广部门推广和示范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让更多人了解并科学养殖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

养殖户如果想要养殖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建议一定要确认从中华绒螯蟹“金农1 号”良种场获得大眼幼体或1 龄苗种用于养殖生产;执行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养殖模式,扣蟹和成蟹各阶段的养殖技术和饲料应用技术按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发布的操作规程实施,饲料营养标准执行《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SC/T 1078—2004)所述的上限值。

三、我国首个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号”

长吻鮠也称“江团”,非常受餐桌消费者喜爱。但是由于“江团”原生品种抗病性不强、生长速度不快,导致产量始终无法稳定,进而也致使其“身价”居高不下。今年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2023年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公示,川渝地区联合攻关、自主培育的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 号”位列其中。长吻鮠“川江1号”的命名是因为亲本来源于四川境内长江泸州至宜宾段采捕的野生长吻鮠,长江上游大部分河段处于原四川省境内,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川江”,且长吻鮠在四川多称为“江团”,命名为“川江”又有四川的“江团”之意;而“1 号”则表示该品种是我国第1个长吻鮠新品种。耗时近40年培育出的长吻鮠“川江1号”能否实现“江团自由”?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号”,《科学养鱼》采访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周剑研究员。

周剑研究员表示,长吻鮠俗称为江团、肥沱,属鲇形目、鲿科、鮠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贵经济鱼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辽河、淮河、闽江和珠江等水系。长吻鮠肉质细嫩、无细刺、味道鲜美,素有“不食江团、不知鱼味”之说。其鳔肥厚,制成笔架鱼肚,为“石首三宝”之一,享誉海内外,在明初即为贡品,现在也是国宴的佳品。

2022年四川省长吻鮠养殖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苗种供应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长吻鮠养殖周期长,通常需要两年才可达上市规格(500克/尾以上)。当前长吻鮠种质混杂,多代养殖、近亲繁殖情况严重,导致养殖群体种质退化,子代品质下降,许多长吻鮠在2龄鱼越冬前还达不到上市规格。因此,亟须培育具有生长速度更快、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品种,以缩短养殖周期,增加养殖收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牵头在1994年前后开始不断收集长吻鮠野生种群,探索培育长吻鮠新品种。科研人员挨个翻塘,寻找病虫害侵袭下的幸存者及生长较快的个体,最终获得了长吻鮠“川江1号”最初的父本和母本。依靠这些父本和母本,在21 世纪初培育出了原种。从驯养到繁育新品种,整个团队努力了差不多40年。

长吻鮠“川江1 号”不仅生长速度快、成本低、风险小,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

近年在不同地区进行生长养殖对比试验,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长吻鮠“川江1号”同未选育鱼相比,生长速度提高25.04%~27.81%,体重变异系数降低35.17%~45.04%,长吻鮠“川江1号”具有生长速度更快、规格整齐度更高的优势。通常未经选育的长吻鮠需养殖至2冬龄阶段才能达上市规格,而长吻鮠“川江1号”养殖至2龄鱼阶段即可达上市规格,缩短了商品鱼上市周期,大大降低了越冬成本和风险。长吻鮠“川江1号”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更高,平均亩产1 500~2 000千克,亩增产300~400千克,养殖户每亩增收1 500~2 000元,养殖生产效益显著。长吻鮠“川江1号”还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的特点,其肌肉中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6.28%,含有8种饱和脂肪酸、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呈味氨基酸。长吻鮠“川江1号”深受川渝地区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全国长吻鮠年总产量仅2.2万余吨,市场常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长吻鮠产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养殖前景广阔。苗种是养殖获得成功的基础,优质长吻鮠苗种能有效提高长吻鮠养殖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相对于未经选育的鱼,长吻鮠“川江1号”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缩短上市周期,提高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收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

新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养殖的适宜水温为16~32℃,适合在全国水温16~32℃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长吻鮠“川江1号”的成鱼养殖以单养模式为佳,可套养部分鲢、鳙鱼调节水质。长吻鮠与胭脂鱼的混养模式也是一种成功的养殖模式,但胭脂鱼的套养比例不宜超过80尾/亩。

目前通过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综合试验站、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以及四川省种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育种中心—扩繁基地—示范应用—养殖户”的长吻鮠“川江1号”良种推广体系。由综合试验站和所在地方推荐主养区内条件较好的生产单位,通过与育种中心签订技术依托协议,成为长吻鮠“川江1号”的扩繁基地。还通过技术指导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长吻鮠“川江1 号”配套养殖技术,提高长吻鮠“川江1 号”苗种及配套养殖技术到位率。同时也通过水产预制菜的发展,借鉴乌鳢、斑点叉尾鮰等做法,把长吻鮠推广成热销品种。

长吻鮠是我国长江水系中的名贵经济鱼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长吻鮠成功入围2023年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名单,且为该省唯一的水产类主导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的选育成功填补了长吻鮠国审新品种的空白,有效解决了养殖长吻鮠种质退化、个体小型化等问题,缩短了长吻鮠上市周期,可以为养殖者提供更多优质苗种,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此外,长吻鮠“川江1 号”是川渝地区联合攻关自主培育的第1个通过国审的水产新品种,其选育成功提升了川渝地区水产新品种创制能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养殖新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时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控工作,详细养殖技术可参考长吻鮠“川江1号”配套的养殖技术规程。此外,大部分地区长吻鮠“川江1 号”的养殖也可参考四川省2023年发布的地方标准《长吻鮠人工养殖技术规范》(DB 51/T 3018—2023)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想要选择新品种长吻鮠“川江1号”养殖的养殖户,建议对养殖场地和养殖设施设备进行评估,确保养殖环境和设施设备满足长吻鮠养殖需求;养殖长吻鮠对养殖者饲养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建议刚开始从事水产或养殖经验不够丰富的养殖者在养殖前先进行长吻鮠养殖相关技术学习;通过正规渠道选购长吻鮠“川江1号”苗种,确保苗种质量。

猜你喜欢

川江金农螺蛳
螺蛳树
螺蛳粉
「印象派画家」金农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川江往事》
川江号子(重庆)
金农热线为农日夜守候
辽宁12316金农热线的远景规划
金农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