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策略研究

2023-12-19彭建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0期
关键词:成才健康成长心理健康

彭建辉

[摘           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这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关注其综合素质提升已是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口,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任,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在此环境下无疑会对高校教育教学形式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历程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影响。基于此,高校可借助数字技术及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及教学,因势利导,促进其成长及成才。以教育数字化为背景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策略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教育数字化;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141-04

一、引言

教育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衍生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成长及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会有前途和希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成长成才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前途,对于国家及民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高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采取适宜手段和策略,促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二、数字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一)动态检测,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高校人才培养也应朝着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揮数字技术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开展,挖掘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丰富德育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成才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让德育变得更加丰富。此外,数字化可以通过图、文、声、像让知识变得更形象、更直观,让问题更加简单化。同时,高校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每天、每个学期的学习动态进行监控,捕捉其学习与生活的痕迹,并利用这些痕迹形成预测模型,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术知识水平等展开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高质化,对学生的德育才能有明显效果。此外,大学生成才教育数字化还应当与法治化结合起来,目前国家已经完善了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规范了相应程序,所以高校也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治理程度,构建数字化法治观念、数据共享理念,制定比较完善与严格的数字化标准,形成良好的学科决策风尚,助力大学生成才发展。

(二)创新赋能,整合数据,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数字化不单单是我国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强国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成立了“智慧教育示范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及试点区”,所以高校应当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及时对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才教育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然后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来完善教育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加快提升数据治理的协同管理能力。

(三)资源整合,优化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成才教育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第一,通过数字治理技术完善教育体系,同时实现教学质量与治理效能的提升。当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应用愈发广泛,大学生成才教育也应当如此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给学生营造出开放性高、协同性良好的氛围,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在数字化教育平台基础上深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结合是助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要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优化产教结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等,同时,对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数字化背景下,很多高校采用的培养兴趣、拓展科研项目以及落实科技成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进一步发挥了数字教育平台的作用和优势,也使高校育人机制更加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渗透,其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这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促进了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元且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隐藏着一些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方向。换而言之,数字化背景既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发展,又对其成长成才发展发出了挑战。若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很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深受不良思想的影响等问题。另外,通过对部分地方高校的网络调查和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了解到,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内容陈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学生讲述更多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发展、重要性等,然后再对心理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论知识多于实践,实际的案例分析、预防措施和可操作的方案相对比较少,整个教学过程和实施内容不适合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以下从学习、心理及人际交往方面做一具体分析。

(一)学习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在数字化背景下,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优势打破了以往学习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自由的学习平台和更为丰富的资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数字化背景下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危害。即当下获取信息的路径愈发方便、广泛,这就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于思考、放弃追问问题本质的思维模式,有的学生甚至是沉迷网络,这样就促使他们一旦离开网络就会觉得无聊、烦躁,精神懒散,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激情,甚至可能会出现抄袭、剽窃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时尽管现阶段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更加习惯传统的课程模式,故而对网络课程的认知深度与广度还较为浅显。加上,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课程平台缺乏科学、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良莠不齐,这样既不能有效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又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方面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来说,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样,很多不良信息也混杂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都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的身心依然处于成长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都为其健康成长成才埋下了隐患。

(三)人际交往方面

网络衍生了很多新兴产物,如新媒体、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平台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网络构建的虚拟人际交往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方式,既能获取信息,又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渠道。即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走出门外进行人际交往,而是更加依赖网络平台提供的社交方式,慢慢会丧失掉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最终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活动频率愈发降低,交际能力提升受限。在“网络交往”替换“人际交往”的环境下,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日趋淡漠,交往能力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可能就形成了自我封闭,忽视亲情、友情的局面。

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策略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所以有必要探究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策略与路径。

(一)主导性和主体性应保持统一

新时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是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马克思理论中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论述为我国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在新时代中人才应当是能力、智力协调统一发展的,并且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因涉世不深,心智不够成熟,加上自制力与判断力相对欠缺,很容易遭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中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基于此,高校需要结合教育数字化背景,坚持主导性及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并强化专业教师育人骨干培训,包括多元性的理論培训、体验性培训和实操性培训,以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课堂为主渠道,适当地渗透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诸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案例,让大学生真实地看到未能科学使用网络或是受到不良思潮影响的后果。并且利用科学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和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规范其言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目的。其次,在教育数字化下,教育工作者应当熟知网络特点及规律,能够有效挖掘互联网中蕴藏的具有极高育人价值的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其易于接受的方式予以传授,从而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即在教育教学期间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其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形成理性思维和自控能力,助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板书教学模式,巧用新兴媒体,将实际案例或视频引入课堂学习中,一来能打造开放式课堂,二来能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及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课外,学生也能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登录学习网站,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此平台上也能和教师、同学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并明确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制订符合自己成长成才的目标,为日后发展和努力提供方向。尤其是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每天都在接触网络和新媒体,每天都面临各种声音,故而大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会甄别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正向信息与价值观念,才能助力自己的成长。 总之,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应当转变大学生在传统模式中被动接受信息、知识的局面,使其成为与教育者平等的主体,实现双向互动,并要大大提升学生在健康成长成才教育中的个体参与性。

(二)利用线上线下双重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视角上说,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发展技能,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因而,高校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且重要。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应当:(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数字化技术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并综合当代学生特点和成长需要,设置个性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既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渠道、丰富资源,又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从而正确进行自我调整和舒压。比如,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等为主题开设阶段式、个性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害,探寻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助力其心理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坚持因人而异原则,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能够理性运用网络,提高其网络信息素养。(2)高校可开展一些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研、科研、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观念。比如,组织一些网络竞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正确面对比赛的输赢;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康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采取教研、科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①采取“讲授+互动体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课后再进行研讨和分析,总结不足,提炼精华。②将课堂搬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学生利用中心的设施设备进行自我疏导和干预。③组织教学观摩,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④学习考察,定期外派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或者参加相关会议、论坛,及时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政策、内容和方法。(3)聘请专家结合教育数字化背景举办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理性上网。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理方式。讲座内容一般包括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沙盘游戏心理治疗技术、个人成长、案例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等。抑或通过举办金融法律知识讲座、典型案例讲解、警官进校园现身说法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销售、网贷等新兴事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通过这些线上与线下双重模式,一方面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借此活动,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拓宽他们的社交圈,有助于提高其社交能力。

(三)优化大学生成才教育内容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内容应当因势而变,否则将会与实际相脱节,不能被认同。首先,要与社会现实相贴合。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及内容逐漸体现出不适用性,为此高校大学生成才教育内容要快速跟随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脚步,即在成才教育内容上要选择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相关教育工作者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分享关于如何建立正确成才观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帮助他们端正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这样才能正确看待社会变迁及相关问题,并能正确运用所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与学生实际相贴合。从发展规律上看,此时正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心理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慢慢接触社会的成长阶段,此时的他们会面临很多困惑与成才难题,同时也会面对不同的“选择题”,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化解成长阶段的难题与压力则是高校成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贴合学生实际,比如大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就业问题,就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就业指导内容与方法,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教育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的来说,教育数字化背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极大便利性,开拓了新的教育渠道和方向,在探索数字技术引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中,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互动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做好数字化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查、筛选、预防与干预等,与时俱进,借此优势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辅助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系统化的教育目标、特色化的教育内容、规范化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规范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旨在能为学生的身心产生积极影响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海云.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12):96-100.

[2]杨保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45-55.

[3]张策,张耀元.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及其破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28-32.

[4]张澜,张浩,赵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及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155-156,167.

[5]徐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115-117.

[6]许典利.发挥网络舆情作用 指引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139-143.

[7]刘宏达,廖寅玮.依托大数据治理优势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25-28.

[8]韩太平.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路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66-77.

[9]路葵.大数据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转变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37-238,240.

[10]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3):32-39,106.

[11]刘淑云,吴欢.大数据的评价和预测功能视阈下高校建设“大思政”格局的途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6):35-37.

[12]李翔,黄芝燕,路永华,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76-79.

[13]董雅华,袁周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及其“大数据”技术依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1-6,105.

[14]李科生,念靖晴,李琦,等.“互联网+”心理平台: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循证实践的新途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1):210-214,205.

猜你喜欢

成才健康成长心理健康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