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整合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12-19林桐常征张丽娟陈雯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0期
关键词:思政目标课程

林桐 常征 张丽娟 陈雯昳

[摘           要]  結合建筑学专业课程建筑设计整合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讨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程中的方法。教学团队从课程建设现状出发,通过重构思政教学框架,细化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知识点,融思政内容于知识线,组织教学设计,量化思政教学评价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旨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建筑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0-0065-04

自2020年教育部印发课程思政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各地高校全面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依据《纲要》,“工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一系列兼具工程技术性、艺术性、实践性的专业主干课程,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具有课时量大、内容丰富、实践多等特点,学生通常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探索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对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设计整合Ⅲ(多层集合住宅设计)是常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大三下学期专业必修课程,共96学时,计6学分。课程以为青年社群设计“社会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题,培养学生在环境、功能、技术等多因素影响下的中型建筑和群体空间设计能力,激发设计思辨和创新能力。

自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本课程立足思政教学总目标,在思政融入的路径和方法上进行了初步探索。思政教学遵循“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路线,核心任务是将思政教育的原则和要求落实到课程目标中,并通过教学设计内化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中[2]。结合建筑设计整合Ⅲ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需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教学目标设计将德育元素嵌入专业教育,构建思政教学目标体系;二是如何让思政内容 “有机融入”,以隐性方式传递价值观念。例如,德育元素的挖掘契合专业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贴合内容,教学情境的营造注重体验和感染性等[3]。本文从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方法、思政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和梳理。

二、课程思政育人总体目标和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改思路

建筑设计整合Ⅲ课程总体从专业知识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围绕青年社群“居住”问题展开研究,使学生在认识我国住宅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思考适应现实情况的居住环境方案,解决青年社群居住问题。

教学团队立足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立了课程思政基本教学框架(见图1),总体思政教学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的情感启迪;教学内容开发主要依据教学阶段的知识点提炼思政线索;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调研等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管理通过分解教学任务、打磨备课教案等手段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将思政考核指标融入评价环节;通过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让学生在学习要点、训练方法、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稳扎职业道德准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实现思想启发和价值引领[4]。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1],为在技术维度上融合课程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本课程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和分析德育元素,将课程的思政目标划分为三级[2](见文末图2)。

一级目标是课程整体的思政目标,为思政设计核心主旨,体现课程教学主题和价值理念,统领教学全过程。

二级目标是章节的思政目标,在分析章节教学重点、思政要点的基础上凝练而成,与章节内容内在一致和高度关联。

三级目标是单次课的思政目标,是章节思政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源于教学内容并呈现于教案,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级维度的目标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的结构逻辑,三者结合共同协助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图谱的建立和完善。

三、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与教学内容融入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推崇理性、服务社会

在前期调研教学阶段,通过住宅入户调研,引导学生感知室内空间布置与尺寸,思考设计与实际使用的差异,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需求”上,从而建立居住空间设计需贴合生活、满足功能的意识。

通过场地调研,引导学生探究城市上位规划、地域特色、区位交通等条件对方案构思的影响,发现问题,尝试用建筑学的手段回应和解决,进而理解方案设计是集理性分析、逻辑推理于一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走访调研,学生了解目标人群的基本特征(年龄、兴趣、婚育状况等),收集其居住偏好(面积、功能、家具等),分析需求并形成结论,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经过调研—分析—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需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社会发展,反映社会环境,服務人本需求,将社会现实对接并嵌入设计教学中,实现由知识教学到素养教学的转变[5]。

(二)科学创新、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建构设计论——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在概念方案教学阶段,先解析设计任务书,再讲解入手思路,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回应调研结论,将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例如:在套型设计上,需符合青年社群对功能的偏好——小面积、多功能、少烹饪、多休闲等,着力解决有限面积与多样功能的矛盾;在公共空间组织上,需为青年提供社交、娱乐等共享空间。建筑设计需满足人的需求、挖掘特色,创建符合人群特点的居住空间,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住宅设计除需考虑当下需求,还应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例如居住人口结构变化会对空间可变性和结构适应性提出要求,住宅低成本、高效率趋势会对标准化提出要求等。在教学中,阐述国内外住宅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住宅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融入新方向、新观念、新技术,激发学生投身城乡建设的使命担当。

(三)理论联系实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论——实事求是、绿色生态

在技术方案深化教学阶段,讲解结构、立面、材料与构造、节能设计要点。例如:在结构选型上,需考虑住宅的平面构成特点;在立面设计上,需考虑采光通风、晾晒、空调等功能,且体现立面构图形式美;在材料与构造设计上,需根据“保障性”住房的定位选用经济适用的实现方式;在节能设计上,需建立绿色设计理念并使设计满足现行节能规范,鼓励学生分析案例,在参考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融合中创新,培养绿色设计实践观。整个教学环节立足理论联系实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实践观,使学生理解住宅设计应回溯其作为“居住容器”的本源,建筑理论和技术应学以致用为功能服务,在实践中传承和创新,让建筑设计回归坚固、实用、美观、经济、绿色的永恒价值。

(四)知行合一的辩证认识论——独立自信、自我反思

通过中期答辩对学生的阶段成果进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跳出当前思维,再次梳理设计思路,反思阶段成果是否契合前期分析的目标导向。同时倡导学生互相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督促学生有策略、有步骤地完成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自省锻炼深度思考能力,利用集中汇报积极展现自我并树立个人自信。

通过终期答辩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汇报中,学生讲解设计成果,教师从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创新性,图面完整美观性等方面展开评价。通过答辩引导学生辩证认识方案优缺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信、自省、自律、自勉,建立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一)集中开题+观念引导

集中开题类似主题讲座,讲解住宅演变脉络、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引入住宅未来发展趋势的议题(例如住宅套型设计的适应性、多变性等),这样设疑导入与援引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当前住区开发模式的利与弊,激发探索欲,并思索以租赁为主的社会化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进而反思在居住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建筑师该如何通过设计应对社会需求。

(二)实地调研+案例教学

实地调研是了解现状情况最基本的形式。通过走访、拍照、实测记录等方式可以梳理城市与场地、地域与人文等关系,在多因素制约下探寻方案生成逻辑。学生以3~4人为团队去现场踏勘,课上汇报并开展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不仅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还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利于培养具备综合专业能力的建筑人才。

案例教学分为2个板块,分别是教师案例解析和学生案例研究。教师案例解析重在开拓思维和价值引领。以BIG事务所的“Mountain Dwellings”案例为例,解析该项目在体块生成、户型组合、停车组织方面做出的创新尝试,开阔学生的视野,梳理方案生成路径,解析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对多样化住宅的探索欲。学生案例汇报研究重在培养学习习惯,从优秀案例中学习设计方法,在信息收集、整合、归纳中提取设计思路,在汇报中展示自我,分享学习。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深入现场分析现实问题,向优秀案例学习,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探寻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方案,让建筑设计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课堂讨论+平台交流

课程思政“内涵融入”,需借助好的教学组织和切入通道。设计课主要为“分组一对一”教学,师生互动讨论的时间约10~15分钟,该形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性辅导,教学质量高,但限于沟通时间较短,思政元素融入易点到即止,效果欠佳。因此,教学改革后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一是备课阶段教师依据每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组织思政内容,预设切入点,一对一教学时依托知识点隐性融入;二是下课前5分钟集中总结时启发式回顾思政元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讨论侧重方向引导,课后学生根据课堂沟通继续深化认识。为辅助课后学习,本课程利用慕课平台整合资源,交流心得。例如:在平台发布往届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了解同期学长的设计成果,树立学习榜样;上传经典案例解析,分析和归纳,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引导课后学习;在平台设置蕴含思政内容的讨论议题,如:谈一谈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在战后居住环境改善方面有哪些优点。分享你喜欢的历史地段新建建筑案例等。慕课平台拓宽了师生交流途径,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动态,学生也能在交流中成长和进步。

(四)以赛促学+专题研究

为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设计竞赛相结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竞赛,利用竞赛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设计课程提供指引和参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展示自我。为提升设计方案的竞争力,指导老师鼓励学生深挖设计方案的核心亮点,引导学生从解题立意、问题研究、主题表达等方面入手,分小组做专题研究,在设计方案中落实研究成果。例如,在2019级课程教学中,4个竞赛小组自拟的研究专题为:长租公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后疫情时代集合住宅套型趋势研究、长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套型设计的多样性与可变性研究,4周过后,组织线上汇报和分享,以开拓学生思路和促进互相学习。以赛促学+专题研究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做更多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方面的探索,教师指导的全过程贯穿社会责任感与学科使命感的思维,提倡创新,加强实践训练,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建筑师。目前,本设计课题已连续4年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五)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本课程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并重的方式,把一次设计任务拆分为课堂表现、调研报告、中期答辩、终期答辩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均融入思政考核指标,并明确具体要求。成绩构成中,过程考核占比50%(课堂表现15%、调研报告5%、中期答辩30%),成果考核占比50%,每项环节中思政考核占比20%。(见表1)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表现和参与度,成果性考核关注图纸成果及知识综合应用情况。这样一方面把思政评价立足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中,考查学生对思政内涵的理解能力、运用思政要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量化思政评价与检验主观效度相结合,有效反映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2]。

五、结束语

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在思政总体设计上,通过重构思政教学框架,分级细化思政教学目标,绘制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图谱的方式,尝试将思政内涵融入课程目标体系中。在思政内容开发上,深入挖掘思政知识点,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点布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在教学设计上,针对不同主题和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并重,成绩评定量化思政指标,有效反映思政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大限度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2020-05-28.

[2]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3]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27-29.

[4]张定青,虞志淳,张冬冬.建筑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城市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课程思政教改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2,8(17):157-160.

[5]贾颖颖.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探索与建设实践:以三年级设计课为例[A].2022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3:230-236.

猜你喜欢

思政目标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