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

2023-12-1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手风琴厦门市乐团

洪 梅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社会音乐教育以提升审美素养为核心,同时培养人的创造力,不仅欣赏音乐的美,也注重对本民族及世界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提高音乐实践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音乐教育是实施社会美育的途径之一,学习乐器演奏是实践音乐教育内涵的重要方式。新世纪以来中国手风琴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手风琴社会教育不断探索符合乐器自身特色以及新时代美育理念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近10 年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模式。

一、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发展现状

福建省每两年举办一届省青少年手风琴比赛,是全省唯一的手风琴专门赛事,集中体现福建省手风琴的发展趋势。在疫情前从2008 年至2018年的十年间,此比赛举办地点均在厦门市,参赛选手逐届增加,厦门选手人数所占比例约为85%,厦门市成为福建省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

(一)教学群体构成

开展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的机构和教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如思明区少年宫,是较早开展少儿手风琴社会普及教育的校外机构;(2)专门教授手风琴并且招生规模较大的民办手风琴学校,这类机构成为本地手风琴社会教育的主要力量;(30 以个人进行招生的手风琴教师。综合性琴行开设手风琴班的较少。

手风琴教师大部分为全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音乐系的手风琴专业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小部分为欧洲音乐院校手风琴专业硕博士留学生,少数为具有一定音乐教育背景和丰富社会音乐实践经验的老一辈手风琴教师。教师年龄集中在25 至40岁之间,教师队伍年轻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音乐表演的个性化特点,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因此手风琴教学方式和其他乐器相似,以教师——学生的一对一模式为主。不同在于,手风琴是一件键盘和声乐器,可同时演奏旋律与低音声部,加之便携性,非常适合进行重奏、合奏、伴奏等协作演奏。在2006 年中国手风琴开启多元化发展道路之后,乐曲风格更加多元化、演奏形式更加多样化成为手风琴社会活动的显著特点,全国各地少儿业余手风琴乐团数量大幅增加。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注重独奏与集体协作互补的教学形式。以厦门主要手风琴教学机构F 手风琴学校为例。

在少儿手风琴普及教育方面,该机构先后在厦门市3 所幼儿园、4 所小学设立教学点,成立手风琴社团,每年招生数40-60 人。每所小学2-6年级学生组成的手风琴社团人数为20-40 人不等。每周由机构专职教师入校进行课后公益性集体教学,为学校乐团排练合奏作品并参与校园文艺活动。较优秀的学员可参加机构的课外专项训练,包括独奏与重奏课程。机构进而选拔学员进入思明区青少年宫手风琴乐团,形成“基础教育部门(小学、幼儿园)——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手风琴学校)——青少年校外美育实践平台(区少年宫)”三者相互依托的模式。

(三)教学成效

在各教育平台、专业机构的努力下,近10 年厦门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成效显著提高。表现在:(1)专业音乐人才输送:厦门市音乐学校小学部开始招收手风琴专业学生;考取专业音乐院校或附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竞赛成绩:厦门手风琴业余选手在全国手风琴赛事中取得较以往更为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少儿手风琴乐团,获得如2017 年中国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大赛、2022 年第72届CMA 世界手风琴锦标赛中国赛区的少儿乐团组第一名以及其他赛事的多项金奖;(3)社会音乐实践:各小学手风琴社团积极参与本校的文艺汇演、社区文艺活动、市区级大型文艺晚会,举办专场音乐会,演奏合奏曲目包括《北京喜讯到边寨》《打虎上山》《保卫黄河》《闪闪红星》等经典作品,充实美育形式与内涵,培养与提升少儿民族自豪感,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

二、推动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发展的因素

手风琴这件西方乐器在传入中国近百年的历程中,随着社会环境变迁、经济发展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而经历发展的盛衰。20世纪90年代后,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瓶颈,外在受到西方经典音乐文化的广泛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更多愿意选择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贵典雅象征的其它西方乐器;内在为提升手风琴的专业形象加大乐曲难度以突出专业性,使手风琴的普及教育难以表现民间及流行音乐文化特性,无法较好适应群众文化娱乐需求。

2006 年“上海之春”国际艺术周,上海师范大学李聪教授提出的“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使手风琴社会教育发展发生转机。多元化包括乐曲风格、表演形式、传播媒介等的多样发展,较为突出的变化是流行手风琴音乐的兴起、少儿手风琴乐团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手风琴艺术借助流行文化和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流行媒体进行传播。手风琴社会业余考级教材曲目、比赛组别设置、评奖机制都做了适应社会普及教育的优化调整,不再仅从专业化的角度考量;大量体现乐器特性、世界各国音乐文化背景的通俗音乐作品的传播,以及比赛中增设的流行音乐、重奏合奏、综合节目、乐团展演等组别,使业余学琴者有更多机会以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参与手风琴音乐活动。

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首先得益于以全国手风琴发展趋势为风向标,切实践行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其次是符合国家美育格局的构建要求,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1]作为校内音乐教育的延伸,在“双减”政策推行背景下,手风琴少儿社会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能够有效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途径,手风琴的生源数量、教学质量、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都显著提高。

三、促进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鼓励原创本土音乐作品

将手风琴音乐创作与地方音乐结合在我国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厦门市处于福建闽南地区,流传的地方音乐富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具有闽台区域特色。若在本地区的手风琴教育中鼓励创作、演奏具有闽南音乐印记的原创手风琴作品,对于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弘扬优秀地方音乐文化均有积极意义。

以闽南音乐元素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在20 世纪末已有典范。如李未明创作的独奏曲《归》表现出福建南音曲调特征:主题节奏运用南音润腔中停声待拍的方式,快板部分运用南音唱腔多重大三度并置,装饰音模仿南音常用乐器洞箫的发声特点,在婉转的闽南曲调中融入游子对故乡的思念;[2]又如李未明、阿土创作的独奏曲《渔歌变奏曲》,运用福建东南沿海民歌曲调以及民间音乐创作常用的变奏手法,将质朴优美的主题旋律通过5 个变奏进行发展,其间包含民间锣鼓节奏、福建南音调式特征,浓郁的地方音乐色彩描述了渔民淳朴乐观的精神和丰收的喜悦。[3]在手风琴表现民谣审美的音色中,作品既包含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元素又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记忆,强调了民族认同感。

以上作品分别在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不同时期有广泛的传播,这类作品说明在充分挖掘地域音乐特色基础上,本土音乐元素是可以在适应时代审美发展需求下进行多元化创作,为传播本地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更多样的途径。

(二)科学系统地选择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体现,器乐教学因其个性化和技术性、艺术性,对教材及其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中,因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许多教材曲目重复率高,根据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编写的教材又往往不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因此使用教材普遍还是以社会业余考级曲集为主,辅以技巧性练习曲集、其他各种风格乐曲。

当培训机构成为手风琴社会教育的主力,教学负责人应该注意明确以音乐普及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向,而不是精英式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手风琴演奏及相关乐曲背景文化,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欣赏创造美好音乐和参与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能力。因此,全面系统地选择、编写教材需要做到:(1)曲目风格要丰富,一方面是大众化、流行化、贴近群众音乐生活,另一方面能展现世界音乐的多元化;(2)曲目难度适中,针对不同特点的学员群体采用不同难度的教材,使不同群体的教学难度整体呈现梯度;(3)曲目演奏形式不拘一格,除了独奏,还可以是合奏、重奏等群众性音乐活动常见的形式,充分展示手风琴艺术的表现力;(4)补充即兴伴奏内容,即兴伴奏训练是理论与技术、创造性、协作性的综合演奏能力训练,符合手风琴的乐器特性,为学习者将来参与群众性社会音乐实践提供基础。

要编写一套完整、科学的教材,从演奏理论、技术、能力、兴趣各方面对学生形成系统的指导并非易事,合作艺术的每一种形式教学也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相当的精力,因此每个教学机构应结合各自不同的定位,有的放矢,使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并有特色。

(三)大力发展少儿手风琴乐团

由中小学生组成的各种类型乐团是我国目前推行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2000 年后开始在国内一线城市逐步发展普及,逐渐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校内校外中形成一定规模。乐团展演成为展示素质教育的窗口,乐团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业余手风琴乐团是2004 年成立的北京市少年宫佰笛手风琴乐团,该乐团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名团员,其演奏曲目风格广泛、曲目改编专业严谨、乐团声部配置丰富、团员演奏技巧精湛,分团与教学的梯队式模式成为国内其它地区乐团竞相借鉴、学习的典范。目前,国内少儿业余手风琴乐团、高校专业手风琴乐团的数量快速增加,愈发凸显交响式手风琴乐团在推动手风琴艺术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在集体的氛围中,利用乐器的便携性与和声性,在欣赏、分析、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声部配合训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成员凝聚力,全面提高少儿音乐综合素养,同时也为创作更多的手风琴乐团精品节目提供可能性。

(四)有效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

“文化与传媒互渗、互补、互证,媒介成为动态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通过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4]推动手风琴社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手风琴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此文化内在的价值,还取决于传播的方式。在现今媒体传播环境中,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手风琴音乐内容也表现出流行化的传播方式和特征,这是乐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与大众审美的选择,通俗的手风琴音乐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强调音乐与人的感性互通。

教学机构或个人若能把握新媒体传播特征,甄选或制作优质手风琴音乐资源包括教学成果展示,并有效利用各短视频平台持续输出内容,保持与学习者的互动,树立领域的专业性,构建手风琴良好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即是线下教学的有利补充,也可拓宽发展渠道。

四、结语

厦门市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手风琴适合广泛作为普通群众接受音乐教育、开展美育活动的载体。这种教育模式摆脱精英式的教学,目的是使更多人通过演奏乐器、参与并体验音乐活动从而达到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愉悦,实践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少儿手风琴社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在实践中要避免教学的功利化和技术化,避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考级或比赛成绩,应把音乐美育作为首要目标,积极拓展手风琴音乐的传播与教育渠道,通过手风琴艺术发挥音乐教育对社会音乐文化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手风琴厦门市乐团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滚烫的交响灵魂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