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画装裱艺术
——以《八闽画家蔡鹤汀的虎画作品》装裱成轴为例

2023-12-1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画心书画作品书画

姚 沁

(福建博物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一、书画装裱的发展和艺术流派

独具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特色的书画装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唐人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记画》中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裱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背”来推断,有关装裱的文字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即公元265——581 年就已经出现,迄今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书画装裱称“裱褙”又称“装池”、“装潢”,其含意都一样,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古人云:“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前代书画历传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就说明了书画装裱的重要性。

早期书画装裱只是修补经书,破了用纸贴在后面,所以当时称裱褙。到了唐贞观年间,重视装裱,装裱工艺不只在防霉、防潮、防蠧、防损等实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在装饰形式南北各地也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和风格。如唐朝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北宋的汴梁(今河南开封)等都有着以自己为中心的不同特点和风格。历唐至宋,装裱艺术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宋徽宗对书画和装裱更加重视,不仅设有装裱“提举官”,并且又颁布了装裱格式和一定的规格,对什么样的书画,用什么材料,什么格式装裱,都有相应的规定。并且设专门的裱画工场,把大批的书画装裱成轴,加以收存;同时又培养了一批装裱技术人才输送各地传授装裱技艺,而开创各地师授之风。

元、明、清各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书画装裱也随着繁荣起来,由于地方气候、生产材料、欣赏要求等的差异,装裱工艺出现了许多形式和派别。

书画装裱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不同地区书画装裱的格调、品式、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差异。历史上有“苏、扬、京、沪”四大流派,就格调和品式来看,有:

(1)苏派(苏州装裱):偏重于清雅、稳重,配色素净,趋向淡雅挺拔而柔软。

(2)扬派(扬州装裱):善仿古,配色特点华丽、古雅。

(3)京派(北京装裱):表现潇洒、宽大,配色辉煌,趋向高贵华丽,质地厚重。它所处的北方地区,又是京都,因此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的原因,所以京裱讲求防燥、防裂等等。

(4)沪派(上海装裱):地处繁华都市,文化经济集散,要求广泛,所以它的特点是集苏、扬、京各派之长,而形成自己多样的风格特点。

此外,还有湘派和岭南派。在这些派别中,影响较大的以京派为代表的“燕京派”和以苏派为代表的“姑苏派”。在工艺上也就是老艺人常说的“京装”和“吴装”了。虽各派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风格,但这些年来经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派的区别已不甚明显了。

笔者现以《八闽画家蔡鹤汀绘制的虎画作品》装裱成轴为例,一窥书画装裱艺术。

二、八闽画家蔡鹤汀绘制的虎画作品装裱

作品采用圈档二色式装裱法(即画心周围用一种色绫作圈档,上下配以另一种色绫作轴心。)。二色式正面由圈档、天地头和惊燕(现在多是不用惊燕)组成。圈档的颜色随画心颜色配制,天地头一般用青色,惊燕的颜色与圈档颜色相同。

(一)新画心的托裱

装裱新字画,不论是纸本还是绫绢本,都先要检查“画心”的颜色是否存在跑色、跑墨、积色、积墨、沙粒、杂物的问题;其次要检查画面、印章、题字的位置是否适当,对装裱有无妨碍。对于易走墨跑色的画心,在托裱前应采取相应的“过矾”措施。事先还要准备好专用的浆糊和托心纸,托心纸需比画心周边各大2、3 公分,纸面朝上,用楣条在纸的下面卷起,放一旁待用。

书画装裱对浆糊的调制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要求,浆糊是裱禙字画不少缺少的粘合材料,古人云:“墨以胶成,裱以糊就”。装裱质量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制糊和用糊。制糊用的是精制面粉,制作时必去“筋”,以免浆糊迂潮引起霉酸,滋生虫蠹。制好糊,分装使用。

由于书画的体式不一,装裱方法、品式也不尽相同,但都要求做到裱件“长短合体,色彩协调,悬挂平直”;就其质量而言,要求达到“薄、平、光、软”。所以由托画心开始,就要注意质量贯穿全过程。托裱的绫绢或宣纸经过绘画或书写,我们都称它为“画心”,画心由于着墨或着色,干后会出现折皱不平的现象,画心有新、旧之分,质地有纸本和绢本,颜色有墨色、淡彩、重彩,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等,为了使画心舒展平整,需要在画心背面贴一层纸,这叫“托画心”。

托画心采取方法为湿托法:把稀糊液直接刷在画心的背面,要稀不要稠,宜薄不宜厚,“稠生块,厚生壳”。刷时先稍加刷湿,然后提松画面,由右至左,逐步着糊,要轻上重排,刷展平整,用糊厚薄一致,灵活多刷,不能积糊,漏糊,然后盖上托心纸,由右至左,上下用力刷平、刷实,再用清水刷湿托纸的四周,糊口抹上稠糊,左右角套上“套护纸”,揭起贴墙,压紧四周,在右下角留出4 厘米长的口不压实,待凉干后,用竹起子揭下画心裁方即成。

(二)书画的镶覆

怎样揭下画心并裁方,首先用竹起子在托好、贴平、干透的画心从右下角4 厘米的“啓口”处捅入,竹起子与画心边缘成40 度角,由下而上捅透,再由右至左捅透,双手拿画心右下角,斜向左边顺势把画心揭下,揭下后先裁平画心有题款的一边,再顺已裁平的边缘左右对叠,使边缘吻合,在对角刺一小孔,展开对准两点裁平,然后再对叠,已裁平两边需吻合,再刺边角两小孔,展开各对着两孔裁平,就成为四角各成90 度的长方形画心了。其次再裁切绫边、锦眉、上下隔水、天地头衬绫,封边。以下分别介绍镶覆所需要材料。

绫边:按画心的长短宽窄和画面的内容、色彩来调配裁切绫边,绫边宽度选用2——8 厘米,长度要比画心长2 厘米,以备上下镶锦眉用。

锦眉:一般都用深色绫,宽度1.5——2 厘米,长度与画心宽一样。

隔水:绫的色彩与边同色,一般加用20——30 厘米,按4:6 开,宽度等于画宽加两边宽,6 为上隔水,4为下隔水。

衬绫:绫的色彩一般用深色,镶于画心的天地头,它的比例是6:4,其宽度等于画心宽加两边宽,长度要看画轴需要裱多少长度,一般以3 尺宣长的画心,裱1.8——2 米长的画轴,以1.8 米为例,那就是1.8 米画心加隔水的长度乘以4 等于地头的衬绫,乘以6 等于天头的衬绫长。总之,天头的长度不要长于画心的长度,并且各部份要比例配合,这样才美观。

封边:用覆背纸或仿绫纸裁切,用它来封住绫边,以免走丝 。它的宽度为1.5——2 厘米,长度长短可接。裁切好各种材料,就可以镶覆了。

镶覆:糊口条子需要用胶片条,把胶片(医院透胸底片)裁切成长40——60厘米,宽4厘米,装上稠糊待用。

准备好镶覆材料后,将裁好的画心,正面朝向案面,把糊口条子移放在画心上下边沿,留出0.5 厘米处泥糊,糊量适度,同样的方法依次粘贴边隔水,天地头衬绫。然后沿画心左右裁平,这叫“通方”。通方后,为避免边绫走丝,所以再行封边。封边后做夹口。上下夹口是为安装楣条的地杆用的。主轴封边后,画面向上,将天头上方,向正面横折2——2.5 厘米,在折缝的背面横帖覆禙纸宽4 厘米,长至两封边,糊口0.5 厘米,这叫“粘夹口”。

用相同的方法,下夹口正面要横折6 厘米,又叫“前拆边”,背面横贴覆褙纸宽要8 厘米,又叫“后贴边纸”,做完成上下夹口叫“裱件”后,就可以进行覆褙了。

画幅经过镶边、镶天地头衬绫、封边、粘夹口之后,在其背面再褙上一层夹宣纸,把上述各部份都联在一起,使之成为整体,不仅美观,而且更加牢固,这道工序叫“上覆褙”。

下面介绍一下覆褙的方法。

(1)准备好棕刷、毛刷、抹布、套护纸、稠糊和稀糊,剪好护角,题签,备纸、轴杆,小刀等。

(2)用夹宣纸计划裁切好覆褙纸,长、宽各比裱件上端加长2 厘米,下端加长3 厘米,宽加大2 厘米(叫水边)做糊口用。

(3)将裱件背面用清水略加喷湿,翻转正面,用轴杆由地头向上顺势卷起,放置一旁,待其舒展。

(4)取覆褙纸纸面向案面平铺,用托画心的方法,以稀糊液刷平覆褙纸,紧接着将裱件倾斜,盖在覆褙纸上,边展边刷,同时边沿边刷,边擦余糊,并在上下前折边四角着上稠糊,粘贴以防收缩,然后翻转裱件,复于案面,从中间开始向上下左右各边刷平刷实。

(5)将裱件上下掀起又放下,使之不贴粘案面,然后贴上“护角”和“题签”。

(6)在糊口处上糊,套上“套护纸”揭起上墙,贴墙后,为避免干裂,需在裱件正面避开夹缝,用清水稍加喷湿,边绫用油画笔刷湿,贴在墙上阴干,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待干透后方可揭下。并随时注意气温的变化以防燥裂。

(三)书画的砑装

砑装是裱画工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覆褙后的裱件进行砑磨,使之光洁柔软,提高质量,最后装配天地杆,穿线打结,才能完成全部裱画过程。

1.裱件覆褙后的砑磨

覆褙的裱件经过一个星期阴干,待干透后从墙上揭下,把背面向上平铺在案上,检查并去掉褙纸上的沙粒或夹杂物等,可用小刀挑刮,然后再轻轻擦上一层石腊,握稳“砑石”(用鹅卵石一面磨平的)从一头开始上下推动砑磨,第一遍要轻些,第二遍重些,镶缝处因厚度不同要增加砑磨次数,将层数多的地方磨紧、磨软,与其他部位一致。

裱件砑磨后,进行剪边,针对封边一般留0.2——0.4 厘米,剪掉其余部分,这留下的窄边叫“牙线”。

2.裱件的装杆

覆褙好的裱件,经过了打碏、砑磨、剪边,即可装杆。杆分为天地杆,天杆用楣条制作,立轴天杆的装备方法是先将裱件背面向上,把上夹口的后贴边纸掀开,折至夹口缝,将楣条的平面部分放在紧靠夹口缝处,翻盖后贴边纸,用铅笔在纸两旁的楣条上划上记号并锯掉多余部分,并在楣条侧边三分之一处钻两孔,打进“羊眼”(用回形针改做)分四脚入木,防止脱落,并于两头用余绫包封;地杆又叫轴杆,它的装备方法是将裱件正面向上,掀开下夹口的前折边,将地杆紧靠夹缝处,翻盖前折边,于地杆两头划下记号,锯好锉平,需注意的是如果要装轴头,地杆两端还要各长2厘米做榫头用,两头用余绫包封。

准备好天地杆后,先装天杆,将裱件背面向上,掀开天头的后贴边纸,把天杆放进,紧靠夹缝,回盖后贴边纸,紧压留足贴边纸,把多余的除掉,在夹口四周上稠糊,先贴紧后贴边纸,再包贴前折边。装地杆则将裱件画面向上,掀开地头的前杆边在两端夹口连接处先贴一寸长的余绫条,再四周上稠糊,先贴紧后贴边纸,再包巾前折边。

最后一个便是装挂纸,将装好天地杆的画轴放置待糊干透后,在天杆两羊眼中用圆丝带以“回套结”连接,两端各回3——4 厘米,用铝片包紧,并将两端羊眼向外压紧。取圆丝带中间,用“羽衣边”也以“回套结”结上,完成整幅画卷的装裱。

三、书画装裱的意义和重要性

(1)延长字画的寿命,装裱技术能将书画作品的材质瑕疵掩盖,使整件作品更加平整、光滑,不易破皱,同时也便于收藏、悬挂和欣赏。字画经过贴边、覆褙后,更增强了抗潮、防蛀、隔尘能力,装裱的作品比起不装裱的作品至少能多存放几十年,像那些历经千年的古字画,若没有进行装裱,早已破旧不堪,根本无法存放下来。装裱技术保护的不仅仅是书画本身,而是为后人保存了千百年来的文化艺术。

(2)提升书画的欣赏价值。装裱是为书画作品提供的一种高雅装饰,让书画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也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美感。赵朴初先生所讲:“书画赖有装裱助,及能挂壁增光辉”。这充分说明了再好的书画,如果没有装裱艺术的渗透,也无法成为一副完美的艺术品。所谓红花配绿叶,有绿叶的衬托才能突显红花的美丽,装裱对字画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一副不平整的作品不仅影响观赏效果,也无法让观赏者完全体会到它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3)成为鉴定字画的佐证。书画装裱技术对于判断作品的年代、派别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惊燕”式裱法据记载就是宋徽宗年间的产物,采用这种装裱风格的画作基本能判定它的大致年代。从流派来看,苏、扬、京、沪四个派系的装裱风格各不相同,从这方面分析也对画作的鉴定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书画作品可以造假,但老一辈艺人的装裱技术却是现代任何设备不可替代的,在鉴定方面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品质和时尚审美的提高,书画作品的装裱在款式、构图、色彩、用料等方面都注入新的元素,装裱工艺趋向实用、美观、适合环境的要求而改进,装裱事业发展快速,甚至出现了机器装裱,原来手工装裱一幅作品大约需要20多道工序,经过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机器装裱只需要一天,效率高,产量大,但在对书画作品的保护、保存和质量方面与人工装裱相差甚远。

时至今日,我们从这些保留下来的众多书画装裱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更是老艺人们对书画作品的理解,感悟和体会,这样的装裱作品才是有生命的,他们凭借对艺术的热爱,让书画作品“活”了起来,也让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至今,而他们在装裱事业上的独具匠心和大胆探索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猜你喜欢

画心书画作品书画
古画新生
治愈一幅画
张宝珠:追逐“天人合一”的画心境界
古旧书画揭心研究
小小书画廓
少儿书画作品8幅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
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