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

2023-12-18李东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王 枫,李东明

(大连民族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目标。新工科之“新”首先就应体现在“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备的新型人才[1]。“课程思政”源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一门课,也不是多增加一项活动,而是以育人为目标、以课程具体元素为载体的一种广义的、具有整体性的课程观[2]。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为了培养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新工科建设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统一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共同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一、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机械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讲授并不能做到“零过度”和“无缝对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岛”困境[4],对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研究也较为缺乏。评价是课程思政推进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思政全面实施中让学校和教师最为困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在理念认知、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环节存在盲区或漏洞。具体表现如下[3-7]。

(一)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狭窄片面

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等同为思政课程,把课程思政当作另外一种思政课程对待。过于僵化地定义思政元素,使得许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产生困惑,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开展。

(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三者被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回归。虽然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从专业知识的讲授到思政内容的引入过渡不够自然,思政内容的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

(三)课程体系协作育人不完善

课程思政的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具有系统协作的思想,将不同的思政元素分散到课程体系的不同的课程中分工协作,既不影响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专业课程有其内在结构、逻辑和内容,一门课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思政元素,也无法把所有的育人目标强行堆砌到一门课程中,假如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协作,则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实施。

(四)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有待提高。

1.教师知识能力单一。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更多地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育人的职责,导致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个体素质还停滞在原有的知识圈层。教师需要快速冲破知识能力的单一层面,实现本学科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多元整合,进而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双重角色的转变。

2.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力量的单一。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仍在各自为阵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迫切需要得到整合与指导。

3.缺乏合理的课程思政考评体系。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务部门在教学测评中增加了课程思政测量指标,但是课程思政测量指标相对弱化,难以全面客观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的考评体系不能反映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不能体现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变化。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思政良好实施的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既需要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育人理念的更新,又要科学设计培养体系,体现系统协同育人的方法,还要从课程、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通过精细的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担负着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必须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根据机械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和提炼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二、建设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方法

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发挥育人功能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以《纲要》为依据,立足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遵循“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的建设路线。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发挥保障、监督、诊断、反馈等作用,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核心环节。

(一)设定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程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项体系化、集体性的工作,要克服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各自为战”和重复(内耗)的问题。思政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等要集体协作,立足专业课程的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维度对具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探索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主题、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思政之间的内在逻辑,将具体的思政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

(二)建设具有学科高度和价值导向的课程内容

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落脚点是课堂与课程。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教学紧密结合,以专业知识技能作为载体,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思政”是其要实现的功能,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开展“自顶向下的设计—自底向上的实施”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设。强化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细化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素养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中。将立德树人落实在高等教育的全课程、全过程、全领域。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各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研究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的构建,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课程思政知识布局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方法,通过专业课程表述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等优秀价值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办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教师是落实铸魂育人的重要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首先,要培育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既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建构,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要提高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循循善诱中启迪学生心智,在润物无声中传播真理。最后,构建教研互促的学术导向。学校统筹规划,开展全校性、学院性、学科性、专业性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培训体系。通过加强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对思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系统提炼,对教学环境、对象进行详细考究,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

(四)探究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新工科建设推进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是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课程思政的精髓在于教学过程的隐性化、立体化和多样化。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潜隐性、人的思想系统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冗杂性,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向度的教育手段往往受到局限,因此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善于使用新媒体,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配置,采用灵活巧妙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以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研究科学的融入途径,根据学情和课程的特点,通过对思政体量安排、切入时机与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等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实现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探索科学的融入方式,基于课程的知识点,结合问题创设、事件或案例导入、情境导入、小组讨论等手段,实现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的自然切入。

(五)探索基于产出的价值塑造和专业能力相融合教学评价标准

新工科建设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改革在尊重新工科的学科特色和前沿性基础上,以课程教学评价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评价作为成效反馈是课程思政教学流程与运行系统中构成闭环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薄弱环节。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对不同内容的评价,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已经超出课程层面,涵盖教师、教材、课程等多方面教学要素,评价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即“知识+能力+精神”的综合实现。

1.研究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评价。主体为人的要素,客体为教学要素。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性评价。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更是决定课堂主渠道是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主体性评价,探索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包括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客观是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

2.探究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课程思政总体建设或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而进行的阶段性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是隐性化的,其评价方式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

3.构建评价的维度和指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不是仅针对课程本身,而是针对整个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立学校、二级学院、教师三层指标体系,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多层面进行构建,从多维度分解每一层级的指标点,涵盖确定的评价对象和内容,体现评价的综合性。

三、实施案例

本文以我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遵循“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的建设路线,建设了本专业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方法。从学校各个层面推动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考虑,而且更加关注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首先依据“新工科建设指南”、《纲要》以及“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大纲,以指导具体专业课的思政大纲。结合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和专业知识特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教案中;在教学中探究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