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之下再谈幼小衔接

2023-12-16韩晴姣

考试周刊 2023年40期
关键词:幼小双减幼儿园

韩晴姣

一、 引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孩子们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家长们既欣喜又忧虑,欣喜的是孩子长大了,忧虑的是孩子学习会一起步就掉队吗?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吗?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孩子成长是相关教育者必须深刻思考的话题。

如果说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就是他们走向学习生涯的第一步。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身边发生了许多变化:来到陌生的生活环境,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小朋友和关怀备至的幼儿园老师,告别了有趣的游戏课堂。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幼升小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入学焦虑、紧张、坐立不安、食欲不振、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等情绪障碍;有些孩子会出现睡眠质量降低、身体疲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尿裤子、咳嗽呕吐、肚子疼等身体反应,但是这样的身体反应往往是由心理情绪导致的,很难从医疗角度监测。

二、 “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从2016年“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2019年“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发展到2022年“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连续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就“幼小衔接”给予了着重强调,这一转向不仅标志着从国家层面上首次出台幼小衔接专项文件,更从整体上寓意着“幼小衔接”作为现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议题逐渐纳入国家政策议程。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国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双减”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并没有降低对学习质量的要求,也没有减少教学的内容。国家减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负担,但同时学生想借助校外培训来“加餐加点”的这一途径没有了,学习上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在幼儿阶段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使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得以延续,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幼小衔接,让家庭和学校各自回到本位,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打通了个性成长的通道。同时,我们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幼小衔接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顺其自然、小学化等衔接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研究结果表明:6 238位大班家长中40%的家长未考虑过为孩子安排幼小衔接相关培训,60%的家长会为孩子在上小学前安排或计划接受知识培训。近50%大班幼儿每周参与超3小时的学习,10%超6小时。三成家长认为“双减”有利于缓解入学压力;超四成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影响不确定,需观望;小部分家长担忧“双减”后孩子学习能力下降。可见幼小科学衔接任重道远。据笔者观察,当前幼小衔接存在以下误区。

(一)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准备

随着教育部一个又一个相关文件的发布,幼小衔接备受各界重视,也有相关措施条例不断出台。但遗憾的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幼小衔接中注重知识的衔接,却轻视了学生学习适应、生活能力的衔接。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是以玩为主,进入小学后开始以知识学习为主。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幼儿园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之后一天要上6节课,有可能会“坐不住”,也意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双减”政策,限制了各类学科培训班,这也让一部分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无法在学校打好学习基础,害怕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中会掉队。于是,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可以在幼儿园时期先学会拼音、加减法、基础识字,甚至提前学一些小学课程内容,进入小学后孩子就会感到更轻松、更有动力、更有自信,也会更快融入学校生活。带着这样的想法,家长将“提前教学”的任务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那些能够让孩子提前学到小学知识的幼儿园在家长群中备受追捧。如果幼儿园老师无法涵盖家长所期待的全部教学内容,很多家长会转向培训机构中的幼小衔接班,想尽办法让孩子提前学起来。据笔者调查,本学期本校大班的孩子很多都报名参加了两个以上的培训班,准备暑假去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的也不少。

(二)衔接意识薄弱,缺乏联动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两个不同的学段并未形成合作共同体。不少幼儿园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毕业离园就行,孩子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生活和幼儿园老师没有什么联系。抱着这样的想法,幼小衔接工作简单地变成了在大班下学期开展几个主题活动,如“我要上小学”“再见了幼儿园”,与其他一日活动缺乏联动。对小学教师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关键的,针对孩子和老师的各种考评也是基于教学成绩的。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任务目标方面的想法差别很大,也缺乏沟通。部分家长认为,上小学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孩子们一定能自我调节好,所以,家长也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小衔接事宜。在目前的情况下,家校缺乏联动,在实践中,幼儿园通常会主动向上衔接,而小学则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

(三)衔接机制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幼小衔接工作出台过一系列文件,但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力度不够,大多停留在转发文件、开会培训、工作检查、督导评估等方面,教科研支持力度也不足,仅停留在专家讲座,但是没有开展联合教研,导致研教与研学脱离,衔接课程资源匮乏。同时,家长观念陈旧,学校宣传仅停留在发放《衔接手册》、在学校布告栏张贴衔接工作相关内容。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来健全幼小衔接机制。

四、 幼小科学衔接有效准备策略

“双减”背景下,实现科学幼小衔接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指导意见》为准则,考虑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力。需幼儿、教师、家庭、社会多方努力积极投入幼小衔接工作中。

(一)培养幼儿的生活管理能力,为入小学做准备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我国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后认为,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是儿童入学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幼儿园每班两教一保,幼儿人数也不是很多,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保育老师,每个幼儿都会受到精心的呵护和照顾,天冷加衣,热了脱外套,及时补水,提醒上厕所,每一个细节都会被老师照顾到。而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知识,大量时间都用在备课、批改作业、补缺补差上,他们忙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们的生活琐事。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是健康身体的重要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来学习。九月新生入学时,家长送孩子上学后还是不断接到老师的电话,许多孩子不能适应,表现为:自己学习用品丢三落四,上课下课分不清,下课之后无法自主安排上厕所的时间,上课之后需要上厕所却又不敢举手告诉老师,玩得满头大汗却不知道及时脱掉外套,家长准备好的水杯也是满杯带去、满杯带回……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师要为孩子过渡到小学做足准备,要一边做好保育工作,一边培养孩子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教孩子识别身体的信号。比如,我们可以教孩子摸摸自己的后背和额头,如果有微汗代表热了,应该脱衣服或者停下来休息;打喷嚏,流鼻涕是冷的信号,要增加衣服了;如果尿液发黄、鼻腔干燥开始流鼻血,那就应该加大饮水量。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尽量减少生活细节上的统一安排,给孩子一些自主安排的空间。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安排10分钟让孩子自主喝水、如厕,知道带好如厕手纸。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遇到困难,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大胆求助。

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幼儿园老师还可以每天督促孩子在小书包里放好本子、铅笔、彩笔、图画书、餐巾纸,培养孩子自己带文具的好习惯,每天入园时安排检查。一些简要的通知,比如需要填写表格、登录安全教育平台学习等,我们可以不在QQ或微信家长群内发布,而是让幼儿口头传达给家长,以此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转述能力。我们从小班开始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比如,玩过积木准备喝水时发现几个积木躺在地上无人问津,我们可以据此创设游戏情境:秋天到了,小蚂蚁们要储存过冬的粮食,这些粮食不够一个冬天吃(指着收纳筐),粮食好难找啊!哪只蚂蚁能找到粮食(积木)呢?孩子们会积极地捡起积木放进收纳筐里。任务意识的增强能够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一起锻炼孩子完成任务的能力,帮助孩子减少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学会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园教师也可组织幼儿讨论、分享对小学的认识、期待和担心,通过同伴的交流和老师的针对性引导,强化入学期待,缓解入学焦虑。在幼小衔接活动中,应注意倾听儿童的声音,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表达出来,并以此作为落实各类“准备”的切入点。

(二)小学要主动衔接,优化低年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进行零起点教学

小学不应是居高临下地站在那儿,消极地等着儿童怯生生地走近它,而是要积极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教育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主动调整,张开双臂迎接儿童的加入,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激活和链接儿童在学前期所获得的经验,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到,小学要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缓解情绪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儿童主动向成人和同伴表达不开心的事情……蕴含了对儿童视角的关注。幼儿园的教学以游戏为主,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是“玩中学,学中玩”。小学的教学工作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以集中讲述为主进行分科教学,通过倾听、表达、练习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大多数的时候较为枯燥。为了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小学教师应增强主动衔接意识,进行零起点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倡导小学向下衔接,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适当调整针对新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小学阶段的学习也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方法上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相衔接。评价机制上也可借鉴幼儿园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的发展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方案,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设置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从游戏活动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让幼小衔接回归常态,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可见,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存在根本上的关联。让孩子提前学习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一、二年级正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期,如果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是在家或者在补习班已经学过的内容,他们可能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养成上课走神的坏习惯。由于这部分知识已经学过了,所以不好的学习习惯可能并不会影响到孩子这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家长和学校就容易忽视这些不好习惯。三年级之后,学习难度增加了,学习习惯又不好,就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自信心受损。教师是负责教育的专业人员,对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都有研究和学习,教师应该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教师应该是家长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当前大量的私立园教师迎合家长不合理的要求,破坏了教育风气,教师如何引导家长非常重要,教师要非常谨慎和科学地引领家长,做好幼小衔接的同时共同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能力。比如,在家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让孩子可以在校做好值日生工作,独立完成打扫教室的工作,承担作为班级一分子的责任。进入小学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多认识些小学生伙伴,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孩子会通过小伙伴了解到小学生活的一部分,会更期待小学生活。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学校、幼儿园与家庭达成共识。家长需要配合幼儿园帮助孩子做足入学准备。进入小学后,学校也需要得到家长的反馈,了解孩子是否适应小学生活,倾听孩子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提高幼小衔接时效性,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小衔接交流活动,推广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到适合这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措施,这样也能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教育良好生态。

五、 结论

让孩子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每个教师、家长的共同期望。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帮孩子顺利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在幼小衔接上,只有家校共同发力,才能真正促使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家校协同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共识上,还体现在家长作为合作伙伴应深度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来。我们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这也将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帮助孩子走好“双减”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幼小双减幼儿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