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双循环的测度方法及结构特征分析

2023-12-15齐军明

统计与决策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间品高技术双循环

王 静,齐军明

(江西财经大学a.统计学院;b.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南昌 330013)

0 引言

目前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使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健全促进消费体制机制[1],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2],推动国内经济充分平衡发展。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柱[3]。在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能实现平稳过渡,制造业发挥着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功能[4]。厘清我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定位及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价值,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框架

1.1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界定

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是指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过程[5]。社会生产过程包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可对应于投入产出表中的供给投入和产出需求。投入产出表的行向表示产品的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内、国外中间使用;最终使用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内、国外最终使用。国内最终使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国外最终使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国外消费、国外投资。这种产品的使用去向体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投入产出表的列向表示产品的投入来源,包括国内(外)中间品投入和初始投入,体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加工的劳动力、原材料及中间品等资源的投入。综上,本文认为国内经济循环应包括产出的初始投入、国内中间品投入、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等方面;国际经济循环应包括进口中间品投入、出口中间品、国外消费、国外投资等方面。

1.2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方法

传统的对外贸易研究中,衡量一国(或地区)参与国外经济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净出口占比和外贸依存度。净出口占比忽略了出口和进口规模的影响[6]。因此,该指标不能有效度量当前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循环的程度。外贸依存度[7]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其他国家经济的依赖程度,计算方法为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GDP 的比值。但该指标也具有局限性,一是定义问题,进出口总额是总量指标、GDP是增加值概念,两者不具备可比性[6];二是该指标并没有考虑中间品贸易;三是该指标对同一加工货物在海关进出口上会出现重复统计[8],从而高估对外依赖程度。此外,该指标也没有将一国的增加值与国外最终需求结合起来,也无法将国内最终需求和国外最终需求区分开[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GDP分解为参与国内循环的GDP、参与国际循环的GDP,以此来测度经济双循环水平。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同样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产出需求面和产出供给面对GDP 进行分解,以此来测度我国制造业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水平。借鉴陈昌兵(2022)[10]的思路,本文以我国初始投入、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来衡量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进口中间品投入、出口中间品、国外消费和国外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来衡量国际循环发展水平。以两国家两部门为例,建立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与国外的投入产出简化表

在表1 中,行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使用去向,分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且都分为国内中间(最终)使用、国外中间(最终)使用。列向表示国家产品部门的生产构成,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而中间投入又分为国内、国外中间投入。

令g,h∊{c,w} ,i,j∊{1 ,2} ,c、w分别表示中国和国外,则表示h国的j部门对g国的i部门的中间需求;表示h国对g国的最终消费需求,表示h国对g国的最终投资需求。Xc表示国内总产出,Xw为国外总产出;Vc表示国内增加值,Vw表示国外增加值。设,定义Ak=Zk∙[dig(Xc)]-1,k=1,2,3,Ak为相应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1.2.1 产出需求面GDP分解

以中国的GDP分解为例,由表1的行向的总产出平衡关系可得:

式(1)左边表示中国c产品部门产出的使用去向,包括中国c产品部门和国外w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最终使用去向依据不同需求类别可分为消费需求yC、投资需求yI;式(1)右边为对应的总产出。代入A1=Z1∙[dig(Xc)]-1可得:

式(2)左边的Z2表示国外对中国的中间品需求,表示国外对中国的最终品需求,将中间品需求、最终品需求加总得到中国的国外需求。令,将D代入式(2)可得:

由上述增加值分解可知,中国c产品部门的产出需求面将增加值总量分解为三大部分:国内消费拉动的增加值总量为;国内投资拉动的增加值总量为AV;国外需求拉动的增加值总量为AV(E-A1)-1D。

因此,国内需求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

国外需求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

1.2.2 产出供给面GDP分解

同样以中国的GDP分解为例,由表1的列向总投入平衡关系式可得:

产出供给投入可分解为进口中间品投入和初始投入两个部分。将式(11)代入Vc=AV∙Xc,可得:

由式(12)可知,产出供给面将增加值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由进口中间投入引起的增加值为,二是由初始投入引起的增加值为。

因此,进口中间品投入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

初始投入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

1.2.3 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率

通过对产出需求面和产出供给面关于GDP 的分解,结合本文确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划分,测算依赖于国内、国际循环的GDP。具体过程如下:

再将式(15)代入Vc=AV∙Xc中,可得:

因此,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为:

制造业国际循环贡献率为:

1.3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经合组织(OECD)于2021 年发布的ICIO表,时间跨度为1995—2018年。ICIO表涵盖71个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包括45 个部门。在ICIO 表中,中国以CAN、CN1 和CN2 形式出现,墨西哥以MEX、MX1、MX2 形式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用ROW 表示。因此,ICIO 表中实际的国家(或地区)为67 个。关于ICIO 表中最终使用的列项,依次为HFCE(家庭最终消费支出)、NPISH(非营利性机构为家庭提供服务)、GGFC(一般性的政府最终消费)、GFCF(固定资本形成总值)、INVNT(存货和贵重物品的变更)和DPABR(居民海外直接购买)。鉴于ICIO表没有现成的国外的投入产出表,故考虑对ICIO 表进行缩减合并,构建只含有中国和非中国的45 个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得到制造业各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此外,本文将HFCE、NPISH、DPABR和GGFC合并为消费项,将GFCF和INVNT合并为投资项。

OECD在ISIC第四版的基础上,依据R&D强度将制造业划分为4 个层次的技术类别:高技术、中高技术、中技术、中低技术。本文选取的ICIO 表中包含的17 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参考OECD 的技术划分方法,得到本文的技术类别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制造业行业分类代码及技术类别

2 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贡献率及其特征分析

2.1 制造业产出需求面与产出供给面现状分析

为了解1995—2018 年我国制造业经济增长现状,通过产出需求面、产出供给面的增加值分解方法,分别测算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初始投入和进口中间品投入对增加值的贡献率。在测算制造业整体的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和整体的投入时,本文在核算细分行业的国内外需求、初始投入和进口中间品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贡献率的基础之上,加总核算得到制造业整体的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初始投入和进口中间品投入对增加值的贡献率。

从国内需求、国外需求来看,国内需求贡献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国外需求贡献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具体来看,国内需求对增加值的贡献率由1995 年的0.738 下降至2007 年的0.5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 年的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显著上升;2009—2018 年,除在2016 年有较大幅度上升外,国内需求贡献率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最终维持在0.65 左右,国外需求贡献率则相反。

从产出供给来看,1995—2018 年的制造业初始投入对增加值的贡献率总体上升;进口中间品投入的贡献率总体下降。具体来看,1995—2007 年进口中间品投入贡献率波动上升;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中美贸易摩擦,进口中间品投入的贡献率持续下降,于2018年达到最低点。相反,初始投入的贡献率则不断上升,于2018年达到最高点。

2.2 制造业双循环的贡献率分析

2.2.1 制造业整体双循环贡献率

如下页图1所示,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演变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国内循环贡献率总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第二阶段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至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国内循环贡献率不断下降,由2001 年的0.729下降至2007年的最低点0.643;而国际循环贡献率不断上升,由2001 年的0.271 上升至2007 年的0.357。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价值创造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国际循环创造的增加值贡献率不断提高。第三阶段为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18 年,国内循环贡献率呈上升趋势,除2010 年略微下降,其余年份均表现为上升趋势。

图1 1995—2018年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率

2.2.2 制造业整体双循环结构

(1)制造业国内循环参与结构

如图2 所示,从制造业国内循环参与结构来看,国内循环参与方式主要是以初始投入为主,其次是消费,最后是投资。具体来看,初始投入贡献率维持在0.35 以上,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关于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的贡献率,1995—2008 年消费贡献率高于投资贡献率,2009—2011年投资贡献率略高于消费贡献率,两条曲线表现为紧密咬合的齿轮形状,而2012—2018年消费贡献率反超投资,这与前文的国内需求结构结论保持一致。

图2 1995—2018年制造业国内循环结构变化

(2)制造业国际循环参与结构

如图3 所示,从制造业国际循环参与结构来看,出口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投入是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方式,即我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循环的方式主要以中间品贸易为主。其中,出口中间品贡献率在1995—2007年,除1996年略微下降,在其他年份一直上升;进口中间品贡献率在1995—2007 年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中间品贡献率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近几年略微有上升的势头,进口中间品贡献率则不断下降。观察国外消费与国外投资贡献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并且消费贡献率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这与前文的国外需求结构结论保持一致。

图3 1995—2018年制造业国际循环结构变化

2.2.3 不同技术类别下双循环贡献率

通过前文各行业国内国际双循环计算方法,在不同技术类别下加总核算,得到我国不同技术类别下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如图4 所示,在研究期内,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内循环贡献率上下波动,尤其是中技术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的波动更明显;而高技术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不断下降。第二阶段为2001—2009年,各类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均呈现“U”型变化特征。第三阶段为2009年后,尤其是2012年以后,我国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的重大决策,不同技术类别下的制造业国内经济循环贡献率稳步提升,尤其是中技术制造业提升较为明显。

图4 1995—2018年不同技术类别下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

横向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国内循环的贡献率最高,维持在0.80左右。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中低技术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自给性、可控性,它对制造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显著特征。中高技术制造业多为机械、装备等制造行业,其国内循环贡献率维持0.75左右,国际循环贡献率仅为0.25左右。究其原因,汽车、挂车等装备制造及大型重工设备具有体积大、不易进出口和生产迭代周期长等特点,整体表现出的贸易交往没有那么密切频繁,市场化特征不太明显。因此,其国际循环的贡献率较小、国内循环贡献率较大。中技术制造业多为资源密集型行业,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生产加工环节更多,因此国内循环贡献率在0.63左右,国际循环贡献率在0.37 左右。以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设备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保持在0.4 左右,国际循环贡献率高达0.60,可见,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依赖于国际循环。

2.2.4 不同技术类别下双循环结构

(1)国内最终品结构特征

如下页图5 所示,从国内最终需求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消费贡献率大于投资贡献率;而中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率。从细分国内消费贡献率的阶段来看,1995—2001 年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具有异质性,2002—2008 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2009—2016 年为上升趋势,2017—2018 年为下降趋势。从细分国内投资贡献率的阶段来看,1995—2001 年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2002—2008 年除中低技术制造业外,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2009—2018年除中低技术制造业外,其他技术制造业均呈现“U”型结构。

图5 1995—2018年不同技术类别下国内最终需求变化

(2)国外中间品结构特征

如图6 所示,从国外中间品来看,不同技术类别下中间品的国际循环贡献率具有异质性。从出口和进口中间品贡献率来看,中低技术和中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贡献率整体上大于进口贡献率;而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贡献率整体上大于出口。从出口中间品来看,1995—2008年不同技术类别的制造业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制造业产品逐渐融入国际循环;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类制造业的出口贡献率除在2009 年下降幅度较大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平稳变化。从进口中间品来看,1995—2000年,中低技术制造业保持平稳变化,中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波动变化较大,而高技术制造业呈上升变化趋势;2001—2008年,中低技术制造业呈下降趋势,中技术制造业平稳变化,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则是不断上升;2008金融危机后,受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造业回流等影响,各类制造业进口中间品的贡献率逐渐变小。

图6 1995—2018年不同技术类别下中间品产出变化

(3)国外最终品结构特征

如图7 所示,从国外最终品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消费贡献率大于投资贡献率;中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1995—2007年消费贡献率大于投资,而2008—2018年,中技术制造业的消费和投资贡献率变化趋于一致,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贡献率大于消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贡献率大于消费。对比中间品的增加值贡献率,最终品的贡献率均比较低,特别是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设备高技术制造业制成品份额较低,随后是中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最后是中低技术制造业。

图7 1995—2018年不同技术类别下出口最终品产出变化

3 结论

本文利用1995—2018 年的ICIO 表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我国制造业产出需求面、产出供给面的贡献率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贡献率,并从不同技术部门、中间品和最终品产出结构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从产出需求面来看,国内需求贡献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国外需求贡献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从产出供给面来看,初始投入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口中间品投入呈下降趋势。(2)从制造业双循环贡献率来看,国内循环贡献率演变趋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 年至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国内循环贡献率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第二阶段为2001—2007年,国内循环贡献率不断下降,于2007年达最低点;第三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18年,国内循环贡献率呈上升走势。(3)从制造业国内循环参与结构来看,国内循环参与方式主要是以初始投入为主,其次是消费,最后是投资。从国际循环参与结构来看,国际循环参与方式主要是出口中间品,随后是进口中间品投入、消费,最后为投资。(4)不同技术类别下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异质性。从程度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国内循环贡献率最高,随后是中高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最后是高技术制造业,国际循环贡献率则相反。从国内最终品结构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消费贡献率大于投资,其他技术制造业则相反。从中间品结构来看,中低技术、中技术制造业出口中间品贡献率大于进口贡献率;而中高技术、高技术制造业进口中间品贡献率大于出口贡献率。从国外最终品结构来看,中低技术制造业以国外消费为主,中技术制造业兼顾消费和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前期以消费为主,后期以投资为主,高技术制造业以投资为主。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是今后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点;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中间品高技术双循环
中间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创新
——基于进口关联化、多样化与高度化的多维视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