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事如一,一如诸事

2023-12-13邱磊

新班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跨界育人生命

“好教师”,是每一位教育人在诠释和践履生长时的全部意义之和。有人声名闻达,有人深潜居下;有人广走四方,有人偏栖一隅;有人博杂相通,有人精治专长……生长的淋漓快意在不同个体或群体身上折射出斑斓异彩。如果有一本书,以“好教师”为主线,纵贯南北,横连东西,将“好教师”的万千气象绘成教育界的“千里江山图”,岂不美哉!

目之所及,由大夏书系总策划李永梅及编辑、诗人林茶居共同主编的《晴耕雨读好教师》当是首选。全书收录10 年间《教师月刊》所评部分“年度人物”之代表作。所谓“年度人物”,即“主动提升自己,积极影响他人,贡献文明力量,助益教育发展”的教师。在育人的视角下,他们具有《中庸》所说“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实践,能够在教育世界中为创造每一个生命的未来而蹚出一个人专属的精神开阔地。

《晴耕雨读好教师》首辑名为“跨界发展”,令人耳目一新。以微距摄影展现“虫子的江湖”的高东生老师,揭开了某些隐秘的角落:蚂蚁放牧蚜虫时,总跟在蚜虫身后,并吃其蜜露,蚂蚁所回报的,是负责对方安全。如此互惠的生存合作,让“双赢”成就了几百万年的不离不弃、相依相生。在微距镜头下,“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成为教育写实。“表达你的发现”,勤于笔耕的高老师提醒我们,发现重于表达,否则难免无病呻吟。更进一层看,写作尚属其次,发现万物相生之道,体悟自然奥秘,并反照诸己,提升生命质态,这才是意义所在。想起当年叶圣陶先生带领孩子们在生生农场中照料农作物,感悟生长规律,回归自然本性,美哉乐哉!我们的班主任每天也应有或多或少的发现,如果善摄影,勤笔耕,记思悟,也是一条很好的成长之路。

吴樱花老师的“观察日记”则是另一种发现。吴老师所带班级中,有一名被戏称为“天地间第一恶人”的宋小迪,恶作剧不断,人神共愤。这位体育系出身的倔姑娘硬是自学班级管理,潜沉不辍。为教化小迪,她每天记载孩子的言行举止,分析其症结,鼓励他,终以15 万字的日记,淬炼耐心、慧心和决心,炼出了昆山市的中考状元,也炼出了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故而,我们想问,跨界究竟为何物?跨界其实是一种能力,即把诸多看似无关、无效、无妨的事统整为一件对职业生命甚或精神信仰有意义的事,实现诸事如一。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如同一个凝结核,凝结周围造物的万般元素,雕刻其形体,塑造其心神,定义其存在。如果你如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或已踏入此门。世人常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却也是最伟大的主任——调解纠纷、心理疏导、家校联络……看来,跨界无可闪避。如何有技巧地施加巧劲、合力,使工作不失内核;如何变机械式管理为人性化服务,使工作不背离基本精神,均大有文章可做。我以为,这或是育人工作的妙趣所在吧!

反过来说,一个人即便在不同领域有些许成就,或有数个爱好,但彼此没有关联,无法服务于“一事”,那么,难通行的经验、无启示的智慧、不堪用的术数,不过是意义寥寥的生命虚度。因此,诚如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跨界之难,难在诸事纷繁,却为我所用;难在诸事迭变,却因我守恒。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吴启雷老师的史学研究、古书(画)研究,积十数年之功,而终能“润人心、通人和”;音乐教师李逊芳的全球采风、人文摄影,前后十余载,均统摄于“以乐达人”。用艺术来涵养人,熏陶人,想必也是跨界之乐吧!

除了诸事如一,“好教师”还能一如诸事。即以育人为“一”,生出带班、科研、阅读、写作等各式精进之道。这些细分领域,生出无数精彩的生命体悟。

从文化心理来讲,中国人是很讲“名”的,坚信“名者,命也”。“命”不是迷信,而类似于马克思说的“观念地存在”,有何种“观念”,便有何种“存在”。中国人也很懂用“字”,以“天雨粟,鬼夜哭”来形容汉字的伟大雄奇。每有班主任问我,为什么要起班名、绘班徽、擎班旗,还要制订班训、班约等,我会说,这就是塑造一条“班命”,让每个人在这一“想象共同体”的营建中升华生命。

“好教师”之好,在于“尽精微”的细节,总能直抵人心。深受汪曾祺影响的丁慈矿老师,开创了独特的小学对课。一副西湖花神庙的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让蒙太奇的朦胧与想象美溢心头。他先后收集对联近千副,涵括自然、社会的无数文化剪影,再从中精选、改写,编成独一无二的学材,备受学生、家长青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课”育人,应该是老师的拿手好戏,也是效果极好的。班本课程的研发,其实不需要灌输“洒扫庭除”之类的枯燥说教,更要远离高尚的道德绑架。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知识即美德”,课程以知识垫起的无数细节,本身就有育人的力量。“越细越有戏”,仁、义、礼、智也好,道、法、术、器也罢,都要求为师者拥有“尽精微”的真功夫。

最后,我们还想说说美术与哲学。它们与育人又有多少精微的联系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师聂焱与学生聊希腊哲学故事,思考“哈佛电车难题”,在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请学生画“教育给你的感觉”“生命给你的感觉”。艺术攀登中的思维训练,本意在加强学生的艺术理解与艺术表达,但思维之门的开启,也激发了生命智慧。聂老师有一次问到“美”是何物,学生灵感乍现:“美是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的东西。”这种大道至简的妙语,令人难忘。显然,学生能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极深刻(抽象)的本质,这是一件让每一个教师都特别骄傲的事情。在这一刻,于教育而言,实现了手段对目的的超越。至于学习的是语文、音乐,还是美术、数学,倒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而这一切学问的背后,终极指向的是关于“人”的问题。聂老师的亲身经历,对我们治班治学都有启发:每当教育教学遇到困顿时,不妨跳出现有的逻辑陷阱,站在艺术或哲学的角度思考;每当孩子的答案“脱离”教材时,不要着急上火——那可能正是美妙生成的预兆啊!

诸事如一,一如诸事。说起来简单,做到却非一日之功。教育本就是一件“功成不必在我,而必有我”的事情。孩子的德行,不在温室中,不在书卷内,不在耳濡与目染中,不在笑靥与泪花中,却只在体悟间。每一个“好教师”的炼成也是如此。他们无日不穿行于琐碎的细节中,在来来回回的研磨中长成自己心中的样子。

一旦知道心要朝哪里去,再远的路也能抵达。晴日耕野,雨时读书;耕野培人,读书育己。至于如何培育,答案的一半在此书中,另一半只在你心里。

猜你喜欢

跨界育人生命
跨界
跨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跨界之道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