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2023-12-13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张 奇

(赤峰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爱国统一战线的角度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高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心,更是培养和塑造学生民族认识的场所。高校有责任提供一个促进各民族交流和理解的环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交流和理解,从而增强民族团结,为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社会稳定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民族地区高校有责任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通过深化学生对各民族共同价值和历史的认识,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共享责任的社会体系。社会稳定是建立在共同理解和共同尊重的基础上,强调的是集体的和谐而不是个体的差异[2]。另一方面,民族团结不仅仅是社会稳定的要求,还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民族认同,向更高层次的认同迈进,即认识到所有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事实。这种认同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代表,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分子[3]。

(二)有助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深化

民族地区高校对于保持中华多元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社会结构来看,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必要性,更是一个社会学的需求。这种基于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可以增强社会稳定性,通过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参考框架来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和理解。与此同时,在民族地区高校环境中,深化民族认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基于共享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这种认同形成了一种社会凝聚力,超越了简单的民族认同,使得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观点下,人才不仅是实现技术和经济进步的驱动力,更是塑造和保持国家身份和凝聚力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特殊的责任和机遇,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目标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指引,它指示着我们的方向,汇聚着我们的力量[4]。民族地区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融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更可以培养出有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挑战和风险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多种挑战和风险,其中很大一部分源自民族问题的多维度和复杂性。首先,民族地区高校拥有多元的民族组成,这让其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时必须注意不同民族的特性和需求。如何在尊重和保留语言、宗教、习俗等多方面差异的同时,又能铸造一个超越民族分歧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其次,民族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与当前社会环境的交汇也对民族地区高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更体现在学生的身份认同、价值观构建等方面。高校需要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找到一条能够促进民族和谐、社会稳定的教育路径。再次,民族地区高校还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双重压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的涌入不可避免,这对民族地区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开放包容,又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确保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后,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高校往往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对各民族学生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内部环境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民族地区高校聚集了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师生,如何在保护各自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关系。学校需要创建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身份认同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处理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最后,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舆情管理尤为重要。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如何正确引导舆情,避免因为错误信息的传播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冲突成为一个挑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信息的真伪对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信息,确保舆情的稳定。除此之外,多元文化的背景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和文化资源,但也带来了社群分裂的风险。民族地区高校在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社群对立和分裂现象,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团结的社群视角。

三、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一)意识形态的引领与创新

意识形态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还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对此,高校应当承担起培育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重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首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化。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其理论精髓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引领意义的意识形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网络论坛、线上讲座等,引导学生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其次是加强理论创新。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鼓励学术界对现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最后是实践引领。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农村扶贫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过程,加深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讨会和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和学习的平台,让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等。

(二)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高校应该深化和拓展课程设置,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不仅包括针对特定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古籍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包括深化学生对民间故事、民俗和工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可以设置与民族相关的文学、艺术等课程,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外实习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设计和开设双语或多语教育课程,提供一个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平台。

(三)民族交流的推动与实践

首先,实现学术的多元化和深度合作。通过搭建一个多学科、多民族的研究平台,有效拉近各民族间的距离。此平台不仅可以容纳来自不同民族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而且可以通过深化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激发更多原创性的学术见解和理论创新。例如,可以以研究团队的形式,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元素,促进学术交流和民族理解。其次,地方社区与高校的协同合作应更加深化和具体化。高校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与地方社区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基于民族文化的项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可以设计一系列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公共艺术项目,邀请社区居民和学生共同参与。这种合作还可以以其他形式进行,如共同开发教育课程或公共服务项目,使高校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校园文化的凝练与塑造

首先,从深化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着手。在校园内创造和呈现一个真正反映当地民族文化的环境,其中包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对传统节日的庆祝。可以利用高校内的历史建筑或景观这样的 “活”教材,让学生参与到这些传统活动中来,从而更为直观和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其次,着眼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宣传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在学术、艺术、科研方面的优秀成就,以及深入研究和传承当地的民间智慧和哲学思想,展示民族高校的独特视角。最后,通过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文化价值来实现校园文化的凝练和塑造。创设一个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公共艺术项目,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可以作为一个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从而加深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在深化校园文化的凝练与塑造过程中,必须确保真正利用民族地区高校的核心特征和优势,实现更为具体和有影响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