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出大英博物馆》激荡深沉爱国情怀

2023-12-13清波

时代邮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玉壶大英博物馆短剧

文 清波

风雨如晦的岁月终究过去了,如今的家园已经山河一新,也准备好了迎接文物的归来。

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成一个可爱的女孩,遇到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张永安,随后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结尾,“小玉壶”拜别张永安,回到了大英博物馆,等待“堂堂正正回家”的那天。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完结,中国文物回家的话题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短剧虽短,却暗藏一条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脉络,打开千百年文化对话的“窗口”,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更让文化保护传承与追索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坎里,每一帧镜头都凝萃着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短剧讲的是个“寻路”的故事,一个展品想找到回家的路。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寻路”又何尝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呢?文物就是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注脚,他们标记着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就多达23000多件。这个数字本身,就在说明一个国家的艰辛——她曾经歧路彷徨、无所适从,这些文物也仿佛迷路一般,纷纷流失。

一个短剧所讲述的文物回家之路,投射了一个国家重新找到方向的寓言:一个国家穿过了晦暗、曲折的回廊,正在向现代化走去。这些文物也仿佛成了这个宏大叙事的隐喻,她们也开始“寻路”——当然这是个双向的过程,文化自觉的当代中国人也在寻找她们。风雨如晦的岁月终究过去了,如今的家园已经山河一新,也准备好了迎接文物的归来。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将文物请到聚光灯下的是短视频,是一个属于当代的传播形态,由两名90后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文物并不会说话,剧中“隔空对话”的桥段完全是一种想象,是创作者为文物赋予的故事,用一种当代的、年轻的审美结构,重新为文物赋予内涵。小短剧也有大情怀,短剧让人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让流量之花开在了文化价值深处、民族情感深处。

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人用这句话评价短剧创造的意义。我们没有选择时代的权利,但我们生逢于伟大新时代,那些先辈先烈替我们经历了过去、填平了坎坷、铺就了道路,让我们与这个美好时代“不期而遇”,每一帧都是“人间值得”,那凝萃在文物身上的厚重和历史,却是我们无法体验又不能忘记的过去,而这正是我们灵魂和精神源头活水。我们之所以泪目也正是身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有那个一代代中国人为之舍命前行、奋不顾身的伟大复兴之梦。

文物回家的过程并不像故事讲述的那般容易,过程中也不会有童话,这背后是千头万绪、异常繁难的法律诉讼与国际协作……所有这些,还有待我们持久地努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许这就是《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何选玉壶作为故事的主角,希望她能早日完成“任务”,顺利带着她的家人们回家。

猜你喜欢

玉壶大英博物馆短剧
短剧暴富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石维文
张勇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
看一出短剧 流两次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