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提琴作品中民族性思维构建及演奏技法分析

2023-12-13付嘉懿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滑音大提琴音乐作品

付嘉懿

(哈尔滨音乐学院)

大提琴这种弓弦乐器形状和小提琴相似,比小提琴大四五倍,下端有一支柱,便于演奏时支在地上。大提琴定弦较中提琴低八度,音质浑厚坚实,是独奏、重奏和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乐器。18世纪大提琴作为一种低音乐器逐渐替代了低音中提琴,从19世纪到20世纪,大提琴逐渐成为一种独奏乐器。200多年以来,大提琴一直是室内乐合奏中必不可缺的乐器,现代管弦乐团有6到12个大提琴手。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进入中国后,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历经探索,成功创作了西洋乐器的“民族化”作品。鉴赏中国大提琴作品,不难体会其中的民族性艺术特色,因为中国大提琴作品融入了民族性思维,演奏技法非常灵活。

一、中国大提琴作品中民族性思维构建

(一)抽象艺术思维

中国民族音乐包含范围非常广泛,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现代音乐、专业创作音乐、民间音乐均属于中华民族音乐,这些音乐作品符合中国音乐的总体风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当西洋乐器大提琴进入中国后,艺术家们将西洋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创作了大量民族性音乐作品,例如大提琴《嘉陵江上》《我爱你中国》《卧虎藏龙》《夜曲》《篝火边的舞蹈》《欢乐舞曲》《幻想曲》等。以前用古琴、古筝、琵琶弹奏的曲目也能够同大提琴来演奏,像大提琴《梁祝》《汉宫秋月》等。不少大提琴乐曲是由民歌移植而成,像《摇篮曲》《绣金匾》《兰花花》《天山风情》等。大提琴作品演奏思维具有综合性,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逻辑性思维,另一类是非逻辑性思维[1]。逻辑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抽象艺术思维,从基本定义来讲,音乐作品的抽象艺术思维体现了对实践生活的认知,是用归纳总结、推理和判断等不同方式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属于一种思维形式,大提琴音乐作品是对语言的艺术升华和再创造。在中国大提琴作品民族性思维构建工作中,艺术家们会将母语作为建构音乐艺术作品的抽象思维符号,进而形成民族性抽象艺术思维。对于大提琴音乐作品来讲,一度和二度创作审美就是抽象艺术思维。在民族性抽象艺术思维建构过程中,要准确运用民族语言,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各地习俗。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新时代,中国大提琴艺术历经74年的发展,乐曲作品结构更加完善,大提琴教学体系更健全,演奏技术方法更规范,创作背景与抽象艺术思维息息相关,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演奏风格。

(二)形象艺术思维

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思维有抽象艺术思维,同时也会体现出形象艺术思维,这种思维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灵感源头。中国大提琴作品创作者和演奏者会结合自己的艺术审美体验,从个人与艺术视角来认知大提琴作品艺术,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音乐艺术形象。作为创作者,会结合自身的艺术审美体验与民族文化元素来作曲。许多大提琴作品都是对民族音乐和民间曲调进行了加工、改编,从而创作成了完美的中国大提琴艺术作品。例如《天山风情》这首乐曲就是维吾尔族民歌的改编再创作,因此,可以说维吾尔族民歌是大提琴作品《天上风情》的形象艺术载体。大提琴曲《绣金匾》是陕北民歌《绣金匾》的完整移植和艺术加工,融入了经典红歌的特色,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必然会想起令人肃然起敬的国家领袖,乐曲传达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艺术思维颇具形象性[2]。大提琴曲目《江河水》是由东北地区的民间传统戏改编而成,作为演奏者,在演奏大提琴作品时,需要对乐曲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元素、地理因素、历史变迁因素和生活方式进行深入了解,感悟乐曲的特有调试与旋律,准确定位大提琴作品的审美方向,使演奏艺术思维更形象。

(三)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

大提琴属于西洋乐器,其构造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一,琴身;其二,琴颈;其三,琴头。琴身是大提琴发音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边条板共同组合而成,形状像葫芦,内部有一根木制的音柱,支撑于面板和背板之间。大提琴的琴颈镶在琴身的上端,贴有黑木或者红木的指板。琴头位于琴颈的顶端,大提琴的4根弦架在木质的琴码上,琴弓是由弓杆和码尾组成,在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琴弓对发音、音量和音色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运用大提琴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必然要将西洋乐器演奏思维模式与乐曲时空发展脉络相融合,进而形成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在中国大提琴乐曲中,有许多作品演奏需要大量使用分解式和弦、复调与双音和弦等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传统民族乐曲的单旋律线条表现力予以丰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如果融合过多,就会影响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线性旋律思维模式,导致音乐作品演奏混乱,结构完整性与和谐性被破坏,音乐形象刻画的清晰度不足,不利于提高中国大提琴作品的艺术效果,削弱了民族思想,因此,要注意适量融入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将这种思维与其他思维形式相结合[3]。在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出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线形思维,适当发挥大提琴宽广的音域,表现出鲜活的民族音乐旋律,使中国大提琴作品艺术内涵更加丰富。

(四)旋律性思维

音乐作品都具有相应的旋律,提升中国大提琴作品艺术审美价值,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必然要融合旋律性思维,运用自然、优美、流畅的旋律来表现音乐作品内容。民族音乐旋律通常为单线条,地域性特色鲜明,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风格各异,运用乐曲旋律可以描绘出秀美的江南水乡、辽阔的草原、大漠孤烟、壮丽的山河、悲壮的沙场等。音乐作品写意性显著,在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需要运用旋律来表现音乐意境,发挥旋律性思维的作用,对地方音乐语言、意境和包含的故事内容予以准确表现。例如用大提琴完整演绎《梁祝》“草桥结拜”“同窗好友”“十八里送别”“英台抗婚”“楼台会”“英台投坟”“化蝶”等故事情节,“草桥结拜”与“同窗好友”旋律舒缓,音乐情感温馨。“十八里送别”主要是线形旋律,抒发了依依不舍之情。“英台抗婚”旋律会加快,表现了祝英台追求自由婚姻爱情的坚决态度。“楼台会”的旋律张弛有度,梁山伯满怀欣喜来见祝英台,祝英台很悲伤地告知恋人自己已经被父亲另许他人,梁山伯由喜转悲,进而愤怒,英台苦劝他,两人互诉内心情感,表明对爱情忠贞不渝。“英台投坟”这一情节的旋律比较快,中西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大提琴宽广的音域抒发了英台的悲愤之情,表现出一声炸雷,梁山伯的坟墓裂开后,英台毅然决然地投入坟墓中,要与爱人同生死。“化蝶”表现了梁祝化为蝴蝶双飞双伴,旋律柔缓,回归于民族音乐的线形旋律,表现出碧草青青、春花盛开、彩蝶双双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美丽画面。

二、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技法

(一)滑音和颤指演奏技法处理

大提琴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左手技巧主要包括手指按弦动作、换弦、换把位、移指、滑音、揉弦、拨弦等。右手技巧有持弓、运弓、换弦、弓段分配和长短弓、连弓、跳弓、断弓等运用,左右手配合,演奏出旋律、双音、和弦、琶音、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等。中国有许多大提琴艺术作品充满了传统古典音乐风格,在这一类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规范大提琴的把位和音,对于换弓,必须确保干净利索,演奏出纯净的音色,大提琴颤指幅度不能过大,要注意保持稳定性。在新时代,中国当代音乐持续发展,艺术在不断深入,大提琴作品创作数量逐年递增,许多曲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在民族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基础性演奏技法,而且要遵循本民族音乐作品的思维模式,按照民族音乐审美理念处理好演奏技法。必须注意的是,在用大提琴演奏民族曲目时,要正确运用滑音和颤指技法。滑音是表演民族音乐作品情感和艺术风格的常用技法,能够让乐曲更优美、清纯。在滑音表演期间,需要用左手在琴弦上正确进行滑动,体现出乐曲演奏的变音过程。为了提升乐曲滑音效果,首先要对左手的按弦力度予以适当放松,不可过大,同时,演奏者要融入传统表演技法,将肘关节运动与手腕的轻微带动相配合,结合大提琴作品情感表达内容与变化,合理调整手指在滑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力度。

其次,在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期间,可以适当运用部分垫指滑音,例如让二指降A到四指G音,使旋律音表演效果更为良好,充分表现出乐曲作品情感[4]。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加入回旋滑音,如果是在三度以内的较小距离,就可以在换把过程中用同一手指滑向上行的音,从而使滑音更为流程。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大提琴作品表演中,颤指技术和滑音技法一样具有多变性,如果沿用传统模式下的大摆动技法(用大臂来带动小臂实施颤音),通常无法充分表现音乐作品情感,对此,需要在颤指过程中,将手腕小摆动自然过度到手臂大摆动,同时结合弦乐器的特征,增加短距离的滑行动作使大提琴乐曲的颤音幅度得以增大。在部分乐曲表演过程中,可以按照先不颤后颤的顺序,发挥“迟到颤指”的作用,使作品情感意韵更深长。简而言之,在不同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颤指激发,使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得以有效增强。民族音乐《汉宫秋月》原本是山东筝曲,艺术家成功将其移植到了大提琴曲目中,在该乐曲表演过程中,就要合理应用滑音和颤音,掌握好节奏与情感。《汉宫秋月》融合了齐鲁文化精髓,旋律婉转,节奏缓慢,音色凄美,如泣如诉。曲目《汉宫秋月》交代了地点、时间和景物——汉宫、秋季、一轮明月。秋月是皎洁明亮的,却又是清冷的。《汉宫秋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所使用的滑音如同宫女的一声长叹,旋律深沉,节奏柔缓。汉朝宫女看到一轮圆满的明月,不禁想起亲人,清冷的月光也让她们感到寂寞、凄凉。轻柔的乐曲勾勒出了空荡、寂寥的宫苑,呜咽抽泣的美貌宫女,皎洁的秋月。第二部分用表达了宫女的凄苦和幽怨,情更浓,怨更深。宫女们正值青春年少,宫门似海,每天寂寞度日,远离亲人家乡,内心很压抑,日久生怨,有一丝愤怒。这一部分节奏稍快,要将颤指、传统线性思维和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相融合,用旋律宣泄宫女内心的压抑、痛苦和愁怨。第三部分从满怀愁绪回归于平稳,秋夜如水,夜色清冷,月光明洁,宫女们从叹息呜咽、幽怨愤怒到一声无奈的长叹,在封建宫廷制度面前,她们无可奈何,情绪得以短暂宣泄后,内心渐渐归于平静,只留下惆怅。用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晰的大提琴演奏《汉宫秋月》,可以体现出这首曲子饱含深情,有神韵,意境悠远,风格独特。滑音、颤指、揉弦、拨弦、持弓、运弓、换弦等演奏技巧将这首曲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营造了清冷的氛围,最终将宫女们的满腔凄苦、愁怨转变为一声无奈的叹息。大提琴演奏成功表现出了宫廷的森严,勾勒了这样的画面:秋月明朗,夜色清凉,宫女花颜憔悴,饮泣长叹。

(二)右手演奏技法创新

在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工作中,右手运弓技术经常用于表演民族音乐作品的写意性和抒情内容,表现出了浓郁的情感诉求。提升演奏艺术审美效果,需要对右手演奏技法进行创新,在右手运弓过程中,需要对运弓速度和力度予以灵活调整与变化。大提琴乐曲《牧歌》融合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文化特色,在表现其旋律特点的过程中,需要在旋律骨干音的基础上增加比较长的拖音。对于乐句连接处理,需要着重优化换弓技巧,演奏者可以让身体重心提前在一瞬间略有移动,这种动作和蒙古族舞蹈表演的肩部动作类似,然后,演奏者可以让右臂和手腕随着演奏进度开展协调运动,最终通过右手手指来支配完成换弓动作,完美的演奏技法可以表现出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使乐曲意境悠远,音色悠扬。与此同时,可以对传统运弓力求均匀的模式进行突破,融合使用马头琴表演技巧,发挥“波弓”(这种运弓技法通常是在一弓之内,不同弓段采用不同强弱及快慢的运弓对比而构成)技法的作用,描绘蒙古美丽的草原图景,刻画淳朴善良、豪爽又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形象[5]。在中国大提琴作品演奏过程中,体现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表演效果,还可以融合特殊演奏技法,例如在表演大提琴独奏曲《节日的欢喜》引子部分时,融入琵琶的“拂弦”技法,用中指从外到内实施“横扫”拨奏,使音色效果能够一气呵成,更加饱满圆润,充分体现出节日欢快的气氛与喜庆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大提琴艺术中国化,体现大提琴乐曲的民族性,首先要综合运用抽象艺术思维、形象艺术思维、多声部组合音乐思维和旋律性思维。与此同时,要实现左右手的完美配合,适当创新演奏技法,充分发挥滑音、颤指、和弦、换弓等演奏技巧的效果。

猜你喜欢

滑音大提琴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