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影披在身上的“欧漂”评论

2023-12-12

广西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月影壁炉烤红薯

庞 白

《法国乡村物语》是羽菲写她和女儿在法国度过的夏日和冬季。日常点滴,想到哪写到哪,不急不缓,甚少有情绪起伏的行文,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迷醉又有些惆怅,让人安慰又有些感慨。显然,她写,只因为有东西要讲要写,就好像沃伦听到鸟鸣要告诉自己。

羽菲笔下的生活场景,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熟悉的:早春种土豆、夏日听蝉、冬至包饺子、腊八吃腊八粥、元宵做汤圆……几乎是奶奶那辈人的日常生活。想想,不对啊,这是在法国过的日子?没有违和感呢。但文章一路读下来,觉得她们在那边的生活就该这么过,没什么不对。

讲起羽菲,算是个传奇女子,生于玉林,长于北海,后到法国留学,进入五百强国际金融机构工作,在巴黎创办了金融投资沙龙,风风火火了好几年。后来却觉得不适应大城市生活,在巴黎及几个中型城市和乡村之间寻找生活的平衡,这篇文章是她带着两个读小学的女儿在法国波尔多“乡下”生活时所作。一个地道的中国南方女人,在地球另一边生活,自然会面对中西文化的对立和冲撞,甚至可能的淹没和撕裂——以前我们不都这样认为吗?但是,在羽菲的散文中,我们并没有读到太多诸如此类的思考,她只是自然而然地记录下她看到的和平时做的。即使是写欧洲最大的葡萄酒旅游盛会,写法国音乐节中人们的狂欢和豪饮,写圣诞节时的激动人心和烧壁炉的美妙感受,写高桅帆船、中世纪服装、泛舟、野餐、品酒、烧烤、徒步和聚会等,也不会让人有猎奇的想法,而是平和地随着作者的讲述,看她“还常常带着孩子们做锡纸烤红薯和烤鸡腿,味道绝佳。小时候在家乡和表兄弟们用泥块垒窑烤红薯的记忆仍历历在目,烤红薯的香气穿越时空,透过壁炉,传入了我的鼻息”。虽在异国他乡,逛着巴黎圣母院后花园,喝着葡萄酒,然后“一弯新月,挂在松树的枝头,月影斑驳,披在我的身上”。时间和国界疆域,在她笔下消失了,中西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她这里融合了、被淡化了。

我还读过羽菲其他一些散文,如《巴黎的秋》《壁炉》《秋风里的声声慢》等,写的也都是寻常琐事,但娓娓道来,和《法国乡村物语》一样,平和,引人入胜。读她的文字,有时读着读着我就笑了。她的文和她的人,有时真搭不上。羽菲虽然长得娇小,但性格多少算有些大大咧咧,行事风风火火。疫情三年过后,得以回国,看望父母后,她便一个人马不停蹄地跑了十多个城市,到每一个地方,第一件事便是约朋友吃饭,第二件事才是去看风景。这和她回北海的“路数”倒相似。每次都是人还没回到,就开始约饭了。街头巷尾,冒烟的摊,她都想去看看试试,美其名曰“要寻找童年的味道”。一身寻常衣服,一双普通布鞋,满街找海鲜粉、猪脚扣、公馆大小炒的她,更像邻居家女儿“小雯”,实在和洋气十足的“羽菲”这名字有些距离。

对写作,羽菲说:“从城市到乡村,以前以写乡村为主,通过食物表达乡愁,现在开始要写城市了,更深地挖掘人性、人类命运之类的主题。”按她的性格和满世界跑的见识,我猜,假以时日,她可能真会写出一大批来。

猜你喜欢

月影壁炉烤红薯
第一只烤红薯,很甜
烤红薯比煮红薯更升糖
18度影友俱乐部9月影赛入选作品展示
基于Creo软件的石材欧式壁炉三维造型设计
壁炉的故事
更幸福的事
烤红薯
月影安知玲珑心
赠友人
风情欧洲“话”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