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相似性、自我效能感与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

2023-12-11袁靖波周志民汪昱程王亚琴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相似性意愿

袁靖波,周志民,汪昱程,王亚琴

(1.深圳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香港浸会大学 商学院,中国 香港 999077)

一、引言

科研工作意愿是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效果至关重要[1]。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全球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短期导向。另外,科研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研究投入和科研产出之间具有较长周期,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导致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意愿较低。因此,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意愿,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议题。从理论研究看,现有文献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的前因探索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前因变量包括高校培养机制、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团队、科研条件与科研环境等[2];微观层面的前因变量包括科研兴趣、科研动机、研究态度、学术激情等[3-4]。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的前因挖掘主要聚焦于宏观环境因素或微观个体因素,但尚未关注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对科研工作意愿的影响。然而,研究生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成员,其科研工作意愿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社会成员的影响。根据作者团队的观察和调研结果,在周边的同类群体中,研究生更倾向与所在年级或班级的同学进行比较。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与同伴进行社会比较,通过评估自身与同伴之间的差距,产生期待效应和个人行为动力,进而形成自我完善的需求和动力[5]。本文据此推测,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现有文献尚未对此问题做出探讨。

为揭示个体相似性对科研工作意愿的影响路径,作者结合调查研究和现有研究[6],初步认为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生对自身学术科研能力的主观信念,能够对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并能对个体负面情绪的产生起到缓冲和弱化作用[7]。同时,科研自我效能感通过提高研究生个体自我认同感,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动机[8],具有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生会把提高自身科研工作能力视为一种“挑战”和“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拥有更强的内驱力去完成科研任务。基于上述研究进展,为揭示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的过程机制,本文拟探讨自我效能感在研究生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另一常见现象是研究生通常与年级或班级同学进行持续地比较。根据现有研究,与同类的比较行为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9],个体对与自己水平接近的人更为敏感[10],人们倾向于做出与相似同伴相似的行为[9,11]。根据社会比较理论[12],按照比较对象的差异,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可以分为向上的社会比较和向下的社会比较。根据作者团队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的观察和调研,研究生在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同学之间,也明显存在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那么,两类社会比较作为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否会影响研究生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的关系,是本文需要考虑的另一议题。

综合上述思考,本研究的核心任务如下:第一,探讨研究生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的关系,并检验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研究生个体相似性与科研工作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二,把研究生之间的社会比较划分为向上的社会比较和向下的社会比较,探讨两类社会比较在研究生个体相似性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调节作用,以此进一步明确理论边界。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个体相似性是人与人之间在价值观、兴趣、态度、偏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13]。现有研究[14-15]认为,彼此的相似能够促进人际互动,对关系的形成和互动结果产生影响,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与自己相似的人,也更倾向做出与相似个体相似的行为。对于“相似”的度量维度,一些文献[15]将“相似”分为主观相似(perceived similarity)与客观相似(actual similarity),前者指个人主观感受到与对方的相似程度,后者则是以客观指标(如: 性别等)衡量双方的相似程度。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境,在班级和同一年级的研究生群体中,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主要聚焦于彼此之间的背景相似性。背景相似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文献集中于公司治理领域,主要研究企业高管背景相似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16-18];第二类文献关注了夫妻之间的背景相似性对婚恋关系的匹配程度[19-20]。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尚未关注科学研究领域。结合研究任务,本文对研究生背景相似性的界定主要参考Turban等[21]研究者的做法,主要关注研究生之间在工作风格、职业抱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个体对自身能否运用掌握的技能与能力完成特定科研任务的信心程度[22]。现有文献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讨了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在个体层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科研能力[22]、科研执行力[23]、科研经历[24]以及科研焦虑[6]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组织层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科研训练环境[25]以及科研指导[26]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现状,现有研究尚未充分关注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对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合研究情境,本文将把研究生之间基于背景相似性的社会比较区分为向上社会比较和向下社会比较两种场景。

现有文献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文献探讨了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的前因变量[2-4];第二,其他一些文献关注了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27],本文重点关注第一类研究。与以往文献重点关注个体因素(科研兴趣、科研动机等)或组织因素(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团队等)不同,本文基于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探讨科研工作意愿,是对现有研究格局的拓展和补充。

(二)研究假设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人总是倾向于通过与相似的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估[28]。相关文献认为,个体以他人作为比较对象,用以确认自己与他人相类似的属性[29],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的能力,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改变自己的行为[30]。根据作者团队的调研,在高校的科研环境中,在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的研究生群体中,研究生个体基于背景相似性的对比会产生情感、认知、行为三种后果,并产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自我改进三种学习动机。通常情况下,同一群体中的研究生个体,在背景相似性对比中,同时存在强于自己和弱于自己两种情况,为便于区分,本文把研究生个体之间基于背景相似性的对比区分为“与优等研究生对比”和“与差等研究生对比”两种情况。在与优等研究生的对比过程中,如果一名研究生认为自己与优等研究生在工作风格、职业抱负和价值观等方面是相似的,那么,这名研究生将更加倾向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出与优等研究生更加接近的科研成果。据此提出假设:

H1a: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与优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正向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

相关文献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会自发地卷入“自己-他人”的比较之中[31],通过与比较对象进行对比,个体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增强或减弱自己的某种行为。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境,当研究生与差等的比较对象展开对比时,如果一名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差等生在工作风格、职业抱负和价值观等方面是相似的,或者认为自己与差等研究生在诸多领域都很相似,在科研竞争氛围下,这将影响研究生个体在追求科研进步过程中的自信心,并可能导致研究生放弃有关自我完善的各种努力,据此提出假设:

H1b: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与差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负向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

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基于比较结果,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优于比较对象,能够获得更高的自我评价[32]。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生对自身学术科研能力的主观信念,能够对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起到促进和强化的作用[7]。在这种场景下,研究生会产生类似如下认知:“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科研中碰到的问题”“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科研难题”。作者基于以上分析推测,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个体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动机,促使他们拥有更强的目标和动力去开展科学研究,并试图进一步从科研成果中获得更强的满足感与自信心。据此提出假设:

H2: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科研工作意愿。

研究生群体内部的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在上行比较场景下,如果一名研究生认为自己在工作风格、职业抱负、价值观或资源禀赋等方面与优等研究生更加相似,这会让研究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并认为自己与优等生之间相似的科研背景使自己具备追求科研优势的条件。相关研究[5]也认为,群体内部之间的社会比较行为能够内化同伴的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另外,在高校研究生群体“评先评优”等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群体内部会产生较浓的竞争氛围,资源的有限性促使研究生个体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可以推测,在具备个体相似性的前提下,研究生个体之间的上行比较能够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据此提出假设:

H3a: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研究生的向上社会比较能够增强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

在下行比较场景下,研究生个体与差等生进行社会比较。在个体相似性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如果研究生认为对方的科研绩效较差,有可能在内心滋生满足感,并且考虑到自己在与对方科研背景相似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科研成绩,已经殊为不易,这会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进取精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将会下降。荀子《劝学》提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类似道理。据此提出假设:

H3b: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研究生的向下社会比较能够增强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负向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国内专业权威的数据调研平台“见数”(www.credamo.com),以付费的方式面向高校在读研究生群体收集问卷数据。调研对象一共涉及124所高校(70所“双一流”、54所非“双一流”),高校地域范围涉及25个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以此确保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数据收集工作一共历时5天,共计收到350份问卷,经过人工筛选,获得有效问卷323份(235份来自硕士生,88份来自博士生),问卷有效率为92.29%。本研究通过设置“非硕博生”选项,确保获得目标群体数据;同时,通过“与班级同学相比,您认为自己的综合科研水平处于哪个阶段”这个选项,筛选出科研综合水平处于中间80%的硕博生,而不是处于前10%和后10%的硕博生群体。本文运用数据分析软件 SPSS 26 (IBM, Chicago, USA)进行有效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有效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1所示:

表1 有效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需量表均来自国内外权威期刊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结合研究情境进行了适当改编。除人口统计学信息外,本研究所有潜变量的测量均采用7点Likert量表(1=非常不同意,4=中立,7=非常同意)。

个体相似性的测量参考了Turban等[21]的做法,包括“我和该同学看待事物的方式基本相同”等5个测项。社会比较(包括向上社会比较和向下社会比较)的量表采用了Gibbons和Buunk[33]的研究,包括“我经常把自己的科研表现和这位同学进行比较”等6个测项。在进行社会比较量表测项的填写前,要求被试人员写出其所在班级科研综合水平最高和水平最低同学的姓名,并分别与之进行科研水平比较,之后才允许被试填写问卷,以此提高准确性。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度量,本文对邝宏达和李林英[25]的量表进行了改编,包括“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科研中碰到的问题”等6个测项。科研工作意愿采用了Barnes等[34]所使用的量表,包括“我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开始做研究”“我将在未来6个月内继续做研究”“我将在未来6个月内努力做研究”等4个不同维度的测项。本文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概念界定如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半年)的研究工作中,研究生在“是否启动研究”“是否持续研究”“是否努力研究”等不同投入维度的综合表现。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mart PLS-SEM(Smart PLS-SEM GmbH, Ismaning, Germany,3.2.8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偏最小二乘法(PLS-SEM)可以做出非常稳健的模型估计,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模型路径关系,适用于复杂性较高且具有预测性质的研究场景[35],目前广泛用于营销管理等领域的在线用户行为研究[36]。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尝试探讨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和影响结果,以往文献尚未充分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科研领域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和预测性质。此外,PLS-SEM方法比基于最大似然协方差的常见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具有更大的统计功效,消除了潜变量测项固有的测量误差,并可以有效减少结果偏差;同时,PLS-SEM模型会低估而不是高估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而可以防止无效的假设和结论[37]。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采用PLS-SEM模型开展实证分析是合适的。

另外,结构模型评估标准包括决定系数(R2)、预测相关性(Q2)、路径系数(β)及其显著性(p) 、多重共线性[36]。PLS-SEM不能测量模型估计的整体拟合优度,PLS-SEM结构模型的稳健性由内生结构的R2值决定[38]。结果表明,科研自我效能感、未来科研工作意愿的R2值分别为0.331、0.048。依据Cohen[39]判断R2小效应(0.02)、中效应(0.13)和大效应(0.26)的标准,可知本研究模型稳健性较好。科研自我效能感、未来科研工作意愿的Q2值分别为0.160、0.018,表明研究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相关性[36]。此外,SRMR为0.066,小于临界阈值0.08,因此保证了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40]。变异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数值介于1.107和3.623之间,小于5的阈值,可见研究模型多重共线性情况比较理想[36]。

四、数据分析结果

(一)测量模型

运行自助法(Bootstrapping Approach)程序5000次后,发现测项“即使别人不认同我的研究能力,我仍有信心证明我自己”因子载荷为0.475,小于0.5,对之进行删除[41]。之后对剩余模型检验重复运行程序,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除了少数因子负荷略低于0.7外,其他均高于0.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36];除“未来科研工作意愿”组合信度为0.688,略低于0.7外,其他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建议阈值0.7,表明内部可靠性良好[36];每个潜变量测项的平均萃取方差(AVE)均超过了0.5的阈值水平,表明每个测量项目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36]。每个潜变量的AVE值平方根值都大于该潜变量和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值(见表3),说明各潜变量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42]。

表2 测量项目

表3 测量模型判别效度检验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同一问卷回答者的自我报告,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43]。本研究使用Harman的单因子检验法和考察潜变量之间相关性两种方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将量表中全部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提取出6个因子后,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因子只解释了24.835%的方差,低于50%,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现象良好[43]。除控制变量外,其他所有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处于-0.158—0.596,低于0.9标准,这也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现象良好[44]。

(二)结构模型

运行5000次自助法后,研究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H1a提出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研究生)正向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H1b提出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研究生)负向影响科研自我效能感,数据结果支持H1a(β=0.596,t=10.820,p<0.000)和H1b(β=-0.158,t=2.413,p<0.05)。H2提出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未来科研工作意愿,数据结果支持H2(β=0.220,t=5.120,p<0.000)。H3a提出向上社会比较在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研究生)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H3b提出向下社会比较在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研究生)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据结果支持H3a(β=0.125,t=3.245,p<0.000),H3b未得到支持(β=0.045,t=0.606,p> 0.05)。

表4 假设检验结果

此外,为进一步探索不同研究领域的底层规律,本研究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类研究领域的关系路径进行对比分析,数据结果如表5所示,并解读如下:(a)相对于差等研究生而言,与两种研究领域(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优等研究生的个体相似性越高,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越强;与差等研究生的个体相似性越高,研究领域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生,其科研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而人文社科领域则不能。(b)在自然科学领域,向上社会比较在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生相比)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在人文社科领域不具有调节作用;另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向下社会比较对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生相比)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均没有调节效果。

表5 两类样本(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对比分析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样本在学科层面存在一定的规律差异。作者团队查阅对比相关文献[45-46]之后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不同的学科特征,研究工作任务也具有明显差异。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生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相对明晰的对应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是软科学,其科研产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较容易受到时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科研探索规律上具有较大区别,限于本文的研究任务,且出于严谨性考虑,作者团队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对此问题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与优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正向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差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负向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第二,从作用机制看,个体相似性首先激发或削弱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进而正向影响科研工作意愿;第三,从理论边界看,在研究生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中,向上社会比较能够增强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向下社会比较却不能增强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负向影响。

从上述研究结论看,向上社会比较能够增强个体相似性(与优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但是,向下社会比较却不能增强个体相似性(与差等生相比)对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负向影响。为探究其中的原因,作者团队结合对研究生群体的访谈并继续查阅文献,初步归结为如下原因:第一,从高校的微观环境看,为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科研管理,各个高校普遍采取集体效能培育[47]、心理干预[48]等多种管理或激励措施,研究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倾向采取“向上社会比较”;第二,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看,向上社会比较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古籍文献中可以找到丰富的例证:《周易·乾》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庸》提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荀子·劝学》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论语·述而》提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研究生作为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群体,其关注重点更可能是优等生群体,并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产生明显影响。

六、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生科研管理领域,本文跳出组织视角、导师管理视角等传统思维定势,尝试关注微观层面的个体特征,探讨了个体相似性对研究生科研工作意愿的影响,对现有理论格局进行拓展并做出了边际贡献;第二,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找到了可以激活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催化剂”。科研自我效能感在主效应中的中介作用可以表明,个体特征的对比可以明显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从现有研究看,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文献尚未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对“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本文尝试进行初步探索;第三,结合研究生管理实践,对研究生群体内部互动模式进行了理论提炼,把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区分为两种类别:与优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以及与差等研究生之间的个体相似性,这为展开更为微观的理论探讨提供了理论支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研究生的社会比较区分为向上社会比较与向下社会比较,研究模型精准描述了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氛围和群内互动模式,总体理论架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结论对高校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管理启示如下:第一,高校或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要尽量充分掌握各个研究的科研背景,做好建档工作,并在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及时更新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同一班级、同一学科或同一年级的研究生,按照科研背景相似性进行多维分类管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每一个群体类别中都找出标杆个体,作为各个子群体的比较参考对象,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二,在对个体相似性进行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注意发挥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桥梁作用,可以通过研讨会、专题探讨等方式,激发研究生对个体相似性的认知,进而通过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其科研工作意愿;第三,在对研究生按照个体相似性进行多维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在每个子群体内部,引导研究生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向上社会比较不能是短期行为,要做到可持续且保持一定频率,并根据子群体内部科研绩效的排名变化对“向上社会比较”对象进行动态调整,使各个子群体内部的更多成员长期保持较高的科研意愿,提升科研绩效。总体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跨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参考框架,为高校管理部门在微观工作中提升研究生科研意愿提供了操作参考。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相似性意愿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