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探析

2023-12-10张淑君林继强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教师

张淑君 林继强

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探析

张淑君 林继强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8)

高校开展武术课程教学,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开展武术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当前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时过于重视动作技能传授,忽视了武术文化属性,对于武术运动中包含的育人元素和武术本身隐性和显性文化属性挖掘不够。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宣传,改善武术教学环境;加快高校武术教学队伍建设;积极转变高校教师的武术教学理念;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促使武术文化建设平稳有序推进。

高校;武术教学;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强力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剧烈碰撞导致青年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也给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加剧了社会矛盾。中国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是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高校这块阵地来继承和发扬。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武术运动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价值,理清中华武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高校武术课程通过建构清晰的课程体系来将武术的价值和精髓传承给学生,让学生对武术运动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等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起到传承的作用,传承武术文化任重道远。现阶段,武术做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开展教学,但武术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动作技巧传授,忽视了武术本身的隐性和显性文化属性,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突出问题,如何有效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刻不容缓。

1 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传承的价值

1.1 高校开展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开展武术教学,对传承与弘扬武术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武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将武术的文化属性和育人育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更好地利用武术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素材指导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开展武术教学项目很多,参与学生众多,但往往教学层次比较浅显,教学止步于动作技艺的传授,忽视了武术文化属性的渗透。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校武术课程中的文化建设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1]。

1.2 高校开展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追溯武术的发展历史,其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深厚的内涵。从最初的防身与自卫,到今日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其价值内涵。武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和民族特色。武术文化的发扬光大能更好地体现大国的文化自信[2]。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特有产物,有其独特的价值,包含爱国、自强不息、强身健体等元素。现阶段外来文化和思想对于青年学生冲击较大,价值观受到频繁的冲击,高校学生在日常体育课程学习中又较少接触武术传统文化,导致武术传统文化传承受阻。高校是培养人和锻炼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武术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运动这一载体来实现文化传承,通过武术文化建设来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武术运动学习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武术运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才能更好地掌握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文化自觉的增长更有帮助。

2 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师武术文化传承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在武术技艺传授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是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体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人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决定了武术教学的文化传承的教学效果。要将文化传承部分内容融入武术教学,体育教师就要有过硬的武术技艺和广博的武术理论和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教师对武术的文化背景、意义、内涵等有深刻的理解。从目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武术教师虽然都具备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比比皆是,也具备教授多种武术项目技能的能力,也能够合理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武术技艺。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较少涉及到文化传承方面的教学,对于武术的文化背景和思政教育方面教学也有所欠缺,大部分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经验。体育教师对于武术的技艺传授与武术的文化的融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中涉及武术文化内容较少,动作技能占比过大,武术文化内容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传承方面的教学评价相对较少,评价主要参考技术动作完成情况。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教师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日常教学工作中较少涉及,导致传授武术文化方面教学能力不足。

2.2 武术教学模式单一,忽视武术文化传承

武术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艺教学需要外化于行,文化传承需要内化于心。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武术的文化精髓,也只有真正地解决好武术的技艺传授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武术文化的育人功效。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着武术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成套动作教学为主,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动作技术,指导学生练习。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涉及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少,现代信息化手段应用也较少。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学生演练为主作为终结性评价,对于武德、文化传承方面较少涉及。上述各种因素导致武术文化在高校武术课堂中的传承受阻,也致使武术运动与文化传承相分离。

2.3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的根本保障,丰富的武术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调查显示,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大部分高校武术教学开展在操场或空地上进行,无专门的武术训练场地。部分学校在体育场馆与舞蹈房合用开展武术类教学。开展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太极拳、长拳,兼具少量的刀、剑、扇等器械内容,而开展的徒手类武术教学内容高度重复,以24式太极拳和长拳三段为主。一些对抗性、表演性较强的项目以及团体武术类表演项目也较少开展。高校参与武术类教学的师资人数以及竞技能力与其它专项相比有一定优势,但部分武术专业教师对于武术文化以武术运动内涵方面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对于武术的一些动作内涵理解也不够透彻。进一步调查发现,高校开设武术文化教学,缺乏线上教学资源,一些微课、教学视频也主要是以教授动作为主,涉及武术文化内容,以及理论内容较少。教学资源的缺乏制约了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推广,也限制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教学资源缺乏也不能激发学生对于武术运动的兴趣,不利于武术教学的长期深入发展。

3 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措施

3.1 加强武术文化建设宣传,改善武术教学环境

在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时需要加强宣传,提高高校对于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高校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武术师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保障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校武术教学平稳有序的发展。武术运动包含诸多的文化元素,需要广大师生去挖掘,去弘扬,需要团队配合。高校开展宣传工作可以成立专业的调研小组,整合武术文化元素以及武术运动中文化传承的素材,通过整理文字材料,制作教学课程,形成高校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并通过教学和宣传工作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加深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高校开展武术文化建设,应最大程度地争取学校的支持,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学校的支持来改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文化传承的有力保障。教学环境包含武术教学训练场地条件得到改善、武术的教学器械得到丰富、学校定期开展关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群体活动。这些教学环境的改善能够帮助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得到快速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武术运动的关注度提高,教师、学生参与度也会相应提高。与此同时,武术运动的广泛开展,专业的场地设施不但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还可以服务于社会,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3.2 加快高校武术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是组织实施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一支优良的队伍是保障武术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作为高校教师,在传技的同时还需要同时加强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储备。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树立教书育人、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奉献心和情怀。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专项技能的提高外,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需自己有一桶水。教师在平时教学的同时经常性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学校或体育部门牵头组建课程团体建设工作。通过集体学习和自主参加培训的形式逐步提高武术教学队伍的文化传承教学的能力。最后,在教学的同时,教学队伍要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武术文化教学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实践是否可行,课堂教学方法、课中教学分组是否有效。通过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武术文化教学能力,提高整个教学队伍的战头力。

武术教学队伍在提高团队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合作来充实队伍的整体实力。通过校内以及校际间的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来搭建平台,为教师的学习交流以及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通过交流不断完善武术类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武术教学团队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积极转变高校教师的武术教学理念

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构建者,是推动课程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武术文化建设的发展。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更多地关注武术的技能教学、武艺的传授,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尚无一定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了相应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理念落后。若要实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与弘扬,切实提高武术文化育人效果,就必须着力强化教师教学能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破除常规教学轶序,增加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招式的教学,而忽略了将武术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武术文化传承。针对这一情况,在文化传承背景下开展高校武术教学时一定要转变教师的武术教学理念,只有让教师意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对武术知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武术教学理念,一定要意识到将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结合开展教学才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教师转变武术教学理念之后,可以在课堂当中融入更多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在开展武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武术动作分解,对武术文化进行剖析。在教授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继承和弘扬武术文化内涵。如在教授太极拳的时候,通过行抱拳礼来讲授武术中蕴涵的礼仪知识,通过武术礼仪的展示来体现中华民族的谦逊、包容、仁义等优良品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有利于学生实现文化传承。

3.4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促使武术文化建设平稳有序推进

武术课程教学实施作为推进武术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对于武术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起着支撑作用。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包含优化教学模式、重新修定教学目标、精选武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评价这些要素。教师只有精准把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形成以武术文化传播为教学支点,以武术技艺传承为框架的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武术文化建设有一定困难,一些抽象的武术文化内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补充,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增加对武术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实现多层次目标,有技能类,有文化类,有体能类,呈现立体式教学目标。在武术文化方面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为主。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除了传统的讲解示范法以外,增加多样的方法与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武术文化内涵。例如以情景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传统武术的魅力。最后,在实施武术文化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文化类考核评价办法,对于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武术文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平稳有序推进。

4 结语

武术文化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自身包含多种人文教育元素,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高等学校开展武术教学过程,挖掘武术文化元素,继承和发扬武术精神,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自信,还可以更好地落实“以体育人”教育理念,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的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目标。高校开展武术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学生喜爱和教师热爱是实现武术文化兴起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不懈地宣传武术价值,挖掘武术文化元素,不断提高武术师资团队力量,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严格落实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武术教学最终才会达到预期目标,激发大学生习武的热情,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4]。

[1]王迪.文化自信视野下的武术文化传承思考[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2]梁标.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探析[J].武术研究,2020,5(2):9-11.

[3]李岳兵.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3):33-35.

[4]陈东.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视野,2020(5):17-18.

An Analysis of Wushu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ZHANG Shujun, etal.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8, Jiangsu, China)

张淑君(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远谁近?
武术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