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2023-12-09

江苏教育 2023年41期
关键词:中山路镇江市教师队伍

陶 静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地理位置上横贯京口区,集团包括位于京口区最东面的谏壁中心小学、最西面的中山路小学仁章校区、城中的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以及城东的敏成小学、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目前,集团建成了一支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一所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两支镇江市“四有”好教师团队、两所镇江市研学课堂实验学校。集团注重文化的打造,根据理事长学校中山路小学“仁章”文化传统,以及各理事学校在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提炼出“爱而优雅”的教育主张。同时,集团将“爱而优雅”这一教育主张进行符号化表达,设计集团徽章,打造“教育者照亮学生童年的成长之路”,旨在通过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构筑“师资朋友圈”,画出教育“同心圆”。

一、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1.设“优雅教师成长营”,打破校际边界

集团高位引领,组织成立“优雅教师成长营”暨拔尖人才项目组。“优雅教师成长营”实现了集团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协同,对队伍的管理有举措、有评价。集团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部署,举办主题性暑期教师培训,先后有600 多名教师参与。此外,成长营牵头对集团内的拔尖人才进行年度考核,实现区域教育管理权进一步下移到集团。

2.建“名师工作室群”,激发队伍活力

集团申报省级课题“集团化办学下基于名师工作室群的青年教师发展模式研究”,构建以11 个集团名师工作室为主、6 个区级名师工作室为补充的结构化、多样化的学术性学习共同体,打造“名师工作室群”,为拔尖人才培养建立蓄水池。工作室成员不仅有来自主持人本校的教师,还有来自集团内其他学校的教师,如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侯晓蕾“玩创数学”工作室的成员就包括中山路小学、谏壁中心小学的教师。集团还积极倡导工作室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如镇江市京口区横撇竖捺语文工作室、京口区小学语文“慧生”工作室、“优雅教育”管理工作室等联合举办教研活动。人员的融合、组织的融通全面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1.加强党建引领,让教师队伍聚正气

其一,聚焦政治理论学习,感悟思想伟大力量。中山路小学集团化办学坚持党建引领。在集团化办学项目正式实施后,集团成立党建联盟,持续拓展活动阵地。

其二,推进师德师风教育,筑牢职业信念之基。党建联盟牵头以看、访、听等形式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如组织教师观脱贫攻坚主题电影、访镇江中学于漪教育思想馆、说身边党员教师师德垂范故事。中山路小学党支部还及时为集团各校党支部提供更多可复制的党建活动方案,如2022 年5 月,为集团4 个党支部、百余名党员教师提供“红五月”党建活动方案。近年来,集团各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建成1 个镇江市五星党支部、1个镇江市四星党支部。

2.推进项目建设,让教师队伍强实力

一是在破解难题中提升教育管理实力。例如,“优雅教育”管理工作室主持人、集团牵头校校长分别组织了面向集团理事学校校长、中层人员的“双减”政策集团校本化实施讨论,形成集团内学业质量互查的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在政策深化之际,集团组织各个学校,围绕六大行动(作业优化、课堂提效、课后服务、育心护航、家校协同、绿色评价)开展深入讨论,邀请专家把脉问题。牵头校中山路小学在“课后服务”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先后出台3 个版本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方案,发挥牵头校在落实教育政策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在项目建设中提升教育科研实力。集团高度重视内涵建设项目,专门成立内涵项目建设中心。集团以两种形式推进内涵项目建设:一种是磁石式,集团几所学校共同研究一个项目,如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中山路小学近年来联合推进的STEAM 项目;另一种是灯塔式,理事学校基于各自传统,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

三、推动课堂教学共振

1.组建覆盖高校专家、区域名师的生长“智囊团”

一是高位引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集团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为集团教师指引方向、传播理念。近年来,集团邀请10 多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在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实践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邀请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研员,以及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组成“优雅教师成长营”专家顾问团,对集团落实新课标进行指导。

二是作业改革,撬动高效课堂建设。集团以教学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以“四化”(思维化、整合化、个性化、联动化)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将作业分为预备性作业、练习性作业、扩展性作业三个层级,分别指向课前预习、课中反馈、课后发展三个阶段,使学习目标更加精准,教学环节更加流畅,核心问题的设计更加清晰、系统。集团各校之间定时开展作业设计主题研讨,交流各自在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做法。

2.构筑汇合研课备课、教学展示的生长“立交桥”

一是加强沟通,构建协同教研体系。集团尝试开展循环式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准备草案,在交流合作中形成个性化的简案;引入半同步式教研,增加教研组织的灵活性;打造教研共同体并组建微信群,充分发挥微信群的功能和作用,共同体成员随时发送“点对多”消息参与讨论,分享教研资源,开展即时研讨;采用“巡课”模式,年级组教师合力完成教学任务。在一次次教学活动中,集团将共同体的概念融入教研,不仅丰富了教研形式,也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界线,促进了集团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实现教师同伴共赢生长的“价值链”。

二是搭建平台,实战促进教艺提升。集团将原来各校独立开展的教学展示整合起来,实现教师协同式发展。集团拥有2 个镇江市研学课堂实验学校(中山路小学、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仅1个学年,就筹划了3次研学课堂主题教学研讨,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举办教学讲座共72 次。谏壁中心小学举办的“躬勤”教学节中,名师工作室活动主动邀请其他学校骨干教师送教指导。除了各类教学节,集团还积极组织市、区各类赛课的集团选拔,以赛促学,以课促教,让各类教师在教学实战中脱颖而出。

“爱而优雅”的文化滋养让集团实现理念互通,每所学校的“师资朋友圈”汇合成一组同心圆,推动教师队伍共同生长。

猜你喜欢

中山路镇江市教师队伍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镇江市老年大学校歌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告别“中山路”
镇江市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