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文科”设计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困境和策略

2023-12-09王晓丹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育人

王晓丹

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取得阶段性进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分析就业导向、学生学情等,积极、主动、准确地布局教学工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抓牢教育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复合型优秀人才。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人才已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再创新高的重要依靠,而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工作开展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加速产教研融合为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必须建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

设计类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需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前沿,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分析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优化育人路径并加速落实。坚持以新文科建设性意见为指导,以高校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融合市场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建设适宜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的育人模式。

一、设计学类专业发展现状

国内对“新文科”的概念有不同解析,有关“新文科”基本内涵研究仍是热点难点。具体而言,“新文科”的意义在于推动文科专业创新发展,创造性提升,打破学科导向的传统文科教育模式,通过学科融合、协同共享等方式加速文科教育发展。既要保持文科各学科的特色,确保文科培养本质不发生改变,又要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单个文科学科内涵,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1]。

设计类学科是文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来看,截至2022 年国内高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共计1600 余个,设计类学科占比近40%。此外,还有一些与设计息息相关的服装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尚未被纳入该统计范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发展并深化应用,为设计类专业的育人模式创新、工作岗位开拓等均提供技术保障和宝贵机遇。设计类专业深化育人模式改革,需要着眼未来,站在更高层次,做出有助于持续发展、培育高层次优质人才的规划。既需要新文科能够解决当前问题,也需要关注未来,为新时代发展与变革提供必要教育、人才的支持。

二、当前设计学类专业发展困境与不足

设计类学科并非单纯艺术学科,也并非单纯科技学科,设计类学科属于多学科融合产物,从这一点来看,设计类学科先天具有学科交叉属性。在新时代,设计的概念、范围、工作模式等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对产品的美学设计与创造,更是对产品性能、工艺技术、用户体验等各模块的综合优化设计,设计已成为推动社会各产业持续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高校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教研融合发展困境

立足整体分析当前国内部分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模式化、专业建设趋同化、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以及产教研融合滞后化等。设计类专业不断细分,划分专业方向,设计共性问题被忽视,仅细化而无融合,成为制约设计学类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理念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工作,使得国内部分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2]。

此外,部分高校在产教研融合方面缺乏持续关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发展缺乏动力,其根源在于校企合作缺乏合作共同利益点。而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等也成为制约高校设计类专业产学研加速融合的重要因素。

(二)育人模式、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面临的困境

设计类专业长期以来在育人模式上存在思维定式,更强调对行业、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强调专业培养的对应性。对比其他大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设计类专业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方面进展缓慢,融合难度较大。在综合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尚可,可通过综合院校本身理工类学科优势,与设计类专业协同开展“艺科融合”“艺工融合”等活动,由此推动高校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类专业发展,培育复合型优质设计人才。但对艺术院校而言,艺术院校专业设置较单一,跨学科交叉融合难度高,综合呈现出融合浅显、流于形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更是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三、新时代设计学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在新文科改革中,专业面临优化调整的背景下,传统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显然已无法完全满足设计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设计专业内涵,完善育人模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回应新时代发展对设计类专业提出的全新需求,需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设计,创新培养模式等方式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

(一)促进学科交叉,提升设计专业内涵

正如前文所言,设计类专业本身为科技、艺术融合产物,先天具备学科交叉融合属性。“新文科”建设要求即为建立全新跨学科融合机制,加强学科对话、协调、融合,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指导,将跨学科建设落在实处。设计类学科融合发展,需要强调学术性、思想性,科学性稍弱,而与新工科发展结合,可有效弥补单一设计类学科的发展劣势,为设计类学科发展提供必要平台与技术。在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需要吸收工科跨学科建设经验,发挥自身特色,融合科学理性与艺术创新,应用先进理念、技术,做艺术创新表达,提升中国设计自信心。具体来看,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需要以新工科、新医科等发展成果为基础,加速设计学科同创意、技术等的融合,衍生全新“设计+”模式,以学科应用为导向,优化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探索更多设计同科技融合的可能性,根植融合实践摸索与时代发展需求适应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艺术类院校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动设计类专业融合发展,需要做详尽的前期调研,分析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民生需求,探究国内发展现实问题,剖析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此为基础建构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维系需求的特色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持续推动设计学科自身交叉属性。与此同时,摸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设计类专业教学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实现围绕设计类学科单项教育内容建设向艺术跨界、艺工融合、艺文兼顾等全新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挖掘设计类专业特色,引导专业集群发展,融合现有学科领域、新兴学科,拓展全新学科领域与学科方向,找寻新的专业优化路径,并将设计类专业建设成果转化为助推专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形成良性促发展循环。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学科集群优势,在既往学科优势基础上,为设计类专业融入更多交叉学科特色,促进地区间高校设计类专业交流协作,统筹兼顾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以及育人实践反馈等,持续优化设计类专业的育人模式,协同助力专业培育的人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

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优质教学团队,能够为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必要师资支持,培育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智能化、信息化、艺术化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围绕新文科建设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导向,完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培训体系,并落实校企合作,通过轮岗实习培训的方式,使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能够积累工作经验,便于其高效、优质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社会培育更多具有知识储备丰富、技能水平过硬的优质人才[4]。

具体来看,要结合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整合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等类学科内容,联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梳理教职人员培育模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为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的优化与发展奠定良性基础。

(三)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育人体系

以“培养何种设计师”为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建设和优化的导向性问题,分析与探索专业教学、产业对接的新模式,以产教研融合的模式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设计以成果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在此模式下建构跨专业交叉选课模式,切实将设计类专业及与之相关的工科、人文社科、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进行整合,从理论知识层面进行完善,形成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知识体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除了理论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还要明确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既要培育学生普及性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培育工匠型人才;也要将普及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融入更多创意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育,为社会发展培育创意型设计人才等。通过多层次设计类人才层级构建,既吻合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学情,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的多样化要求[5]。

课程是教育关键一环,课程建设事关人才培养成效。要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通过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思想内涵、人文素养;探索学科跨界、课程复合,以基础理论为出发点,以实践反馈为闭环,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拓展课程教学形式,跨学科教育学生,使其掌握更多跨学科知识,并形成跨学科思维意识开展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以及工作后面临的难题;完善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以知识链选课、导师组跨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企业对设计岗位的需求,以此为标杆汲取设计学知识,磨炼设计能力,使个人更符合设计岗位胜任标准。

(四)推动产教研融合,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功能

要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也是新时代高校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转变思维、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导向。高校设计类专业发展,要深挖专业特色,形成专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募集有效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汇聚创新要素的创业共同体。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吸引区域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建立一体化合作平台,为学科育人模式提供输出路径,并反馈育人模式调整。以功能融合、产教对接的方式,形成支持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制度[6]。

以国内某高校设计类专业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优化为例,在探索全新专业育人模式过程中,挖掘本校设计类专业优势,打造文创服务实践基地,汇聚区域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诸多知名企业。对接企业用人和工作开展需求,形成多方共管的育人体系,使高校设计类专业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需要适时调整,将设计类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丰富设计类专业内涵,结合各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推动产教融合,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高校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复合型知识架构、实操能力过硬的优质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