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和进展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2023-12-04魏僖僖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2期
关键词:着丝点乙型肝炎进展

魏僖僖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检验科,福建 建瓯 353100)

乙型肝炎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1]。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其重要的临床结局,随着疾病进展,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而加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治研究,对促进患者靶向治疗、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功能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演变、进展密切相关,免疫球蛋白是判定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具有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作用[2-3]。自身抗体是指自身组织细胞成分的抗体,包括核酸、蛋白、功能细胞组件等,是反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4]。而也有研究发现[5],自身抗体不仅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呈异常表达,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肝脏疾病中也可出现,因此自身抗体与肝脏损害及慢性疾病进展有关。基于此,本文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和进展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

纳入标准:①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乙型肝炎[6]、乙型肝炎肝硬化[7]诊断标准。②近期未服用免疫抑制或凝血、抗炎等药物。③入组对象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清晰。④对本试验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病毒、药物等导致的肝硬化。②酗酒、吸毒、药物成瘾史者。③有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传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者。⑤近期有手术、外伤及感染史者。⑥处于妊娠或哺乳阶段的女性。

1.2 方法 收取120例患者,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乙型肝炎组;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肝功能Chlid-Pugh分级等一般资料。

三组对象均在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先对血清样本进行离心处理,离心15 min,3 500 r/min,离心半径为8 cm。留取上层清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试剂盒由北京九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自身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包括荧光核型: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及核周型;德国欧蒙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Ro-52抗体、抗着丝点抗体(ACA),根据抗核抗体谱磨条颜色深浅盘点阳性结果,当见特异性荧光即为阳性。

对肝硬化组患者予以12个月随访,将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者归于预后不良组,其余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三组对象IgA、IgG、IgM水平。②比较三组对象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包括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核周型、AMA-M2、抗Ro-52抗体、ACA。③比较肝硬化组患者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经±s表示,两组、三组分别用t、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χ2检验;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一般资料对比 肝硬化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45~76岁,平均年龄(62.38±4.15)岁;病程1~8年,平均(3.82±0.42)年;肝功能Chlid-Pugh分级:A级10例,B级18例,C级12例;乙型肝炎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范围45~75岁,平均(63.04±4.24)岁;病程1~8年,平均(4.01±0.48)年;肝功能Chlid-Pugh分级:A级8例,B级22例,C级10例;对照组40名,男22名,女18名;年龄45~76岁,平均(64.18±4.35)岁;三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2.2 三组免疫球蛋白含量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乙型肝炎组的免疫功能均发生改变,且肝硬化组IgA、IgG含量升高明显(P<0.05),但三组IgM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3 三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对比 肝硬化组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对照组(P<0.05),而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的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自身抗体阳性检测结果对比[例(%)]

表3-1 比较预后差异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g/L)

表3-2 比较预后差异两组自身抗体阳性率检测结果[例(%)]

2.4 比较不同预后两组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差异 随访12个月,肝硬化组患者出现预后不良12例,预后良好28例,预后不良组IgA、IgG水平及自身抗体检出阳性率均高于良好组(P<0.05)。见表3。

2.5 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IgA、IgG、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核周型、AMA-M2、抗Ro-52抗体、ACA与肝硬化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性(r=0.721,0.682,0.712,0.690,0.704,0.684,0.672,均P<0.05)。

3 讨论

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无特异性根治方法,抗病毒药物多是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而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并不能直接杀伤肝细胞,多是在感染病毒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障碍,以及人体为了清除病毒感染而诱发的免疫损伤,最终导致患者肝细胞破坏及肝脏炎症反应,最后发展至肝硬化形成[8]。因此免疫功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演变及进展关系紧密。根据免疫功能变化,可有效评估患者肝脏功能,对评价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体液免疫系统包括抗体及补体,其中免疫球蛋白是反映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及分泌,并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的糖蛋白,在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防御功能[9]。免疫球蛋白具有抗菌、加强细胞吞噬能力、抗病毒等作用,并能在补体的辅助作用下杀死病原体。IgA、IgG、IgM在机体内含量最高,本研究发现,肝硬化、乙型肝炎组IgA、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IgA、IgG含量均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其中肝硬化患者随访12个月,预后不良组IgA、IgG含量高于良好组(P<0.05)。说明根据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够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结局。分析原因:IgA在血液内的含量略微低于IgG,其代谢速度快、半衰期短,维持着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10]。IgG在血液内含量最高,是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可活化补体,发挥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11]。IgM在血液内的含量较低,在早期感染中发挥着免疫防御作用。由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异常免疫应答,受自身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清除病毒感染,进而会诱发免疫损伤,导致IgA、IgG含量急剧升高[12]。而三组IgM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是IgM是脾脏的最大生产器官,且在感染早期可能会出现异常表达,而在肝硬化及慢性疾病期的表达并不明显,故需要进一步论证。

自身免疫是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自身免疫过度则会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指出[13],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当机体诱发病毒感染后,会诱发过度的自身免疫活性,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出现。当机体感染HBV病毒后,诱发自身免疫损伤及肝细胞损伤,引起肝脏疾病慢性进展;同时可能会激发体内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相应的免疫应答及免疫病理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疾病进展[14]。本研究发现,肝硬化组自身抗体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核周型、AMA-M2、抗Ro-52抗体、ACA检测阳性率高于乙型肝炎组、对照组,且肝硬化预后不良组自身抗体检出阳性均高于良好组(P<0.05)。据冯婧等[15]学者研究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检出阳性率高于对照的健康组。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发生自身免疫损伤,且与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随着疾病进展,预后越差,自身抗体阳性率越高。可能是HBV病毒感染后会诱发自身抗原修饰,进而激发自身免疫;同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系统紊乱,长期自身免疫紊乱会致肝细胞硬变及癌变,加重肝脏损害,促进疾病进展,致患者预后差。

本研究发现,Spearman相关性分析,IgA、IgG、胞浆颗粒型、着丝点型、核颗粒型、核周型、AMA-M2、抗Ro-52抗体、ACA阳性检出率与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性。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可发现患者免疫防御机制异常及自身免疫系统紊乱,而根据免疫功能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预后结局,对肝脏疾病患者病理状态、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肝硬化后,IgA、IgG水平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增加,伴有明显的免疫系统损伤及自身抗体异常,能够预测患者预后结局。因此,监测患者免疫功能改变可为评估疾病预后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本研究尚有不足,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使研究结果存在偏倚,故需要临床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着丝点乙型肝炎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抗着丝点抗体B阳性的临床价值探讨
再谈着丝粒、着丝点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修订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抗着丝点抗体在多种疾病中的变化和意义
对着丝点分裂还是着丝粒分裂的分析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