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

2023-11-30曾义芳谷松岭

科学导报 2023年78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生态文明教育现实意义

曾义芳 谷松岭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逻辑;现实意义

自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正式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最终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發展的千年大计。[1]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他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凸显出鲜明的现实意义。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换言之,既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从这一理论视角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

第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朴素的生态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众生平等”等。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这将有利于传统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第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认为大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恩格斯指出,人类不应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2]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实践,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这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够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地生根。

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得到有效传播,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顺应了时代需要,凸显出鲜明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我国高校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文明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新形态,体现了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阐释和准确把握,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在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综合素质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我们可以把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作为评判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3]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实践基础,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必由之路,二者在本质和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理应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国内各高校应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塑造良好的生态人格,使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得到综合提升,最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第二,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之举。从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要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和提升教学质量,使同样规模、相似结构的高等教育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目标,为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也决定了高校应当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使之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力支持。高校应当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尤其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参与主体,使这项工作具备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

第三,是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工业文明主导下的发展模式,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导致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污染加重、生态恶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发。[4]为了破解这一生态难题,人类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立足哲学高度审视生态环境问题,从价值观角度寻找答案;基于人类的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呼之欲出,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共识。若要提高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强环境保护效果,首先应当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质,从根本上扭转人们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引导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正确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事业。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引领者;通过对他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其在增强自己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也能够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转变观念,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进而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廷榔.为生态文明建设立言立传[J].绿叶,2022(06):47—4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吴春丽.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D].南华大学,2013:25.

[4]张云飞.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04):17—21.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生态文明教育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供给侧改革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