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报道全媒体呈现的叙事策略
——以“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报道为例

2023-11-29彭金鸿肖明闫欢欢蔡波

新闻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烟花晚会

○彭金鸿 肖明 闫欢欢 蔡波

主题报道具有题材重要性、背景宏大性、表现丰富性、报道常态性等特征。近年来,各级主流媒体围绕主题报道这道新闻大餐,将时代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诠释大情怀,不断创新融媒传播形式,呈现出多个鲜活样本。特别是针对春晚、中秋晚会等,在呈现其观赏性与艺术性的同时,既完成了实体场景、流动场景、虚拟场景、仪式场景的融合贯通,又成功地完成了对“家国”概念的构建与共同体塑造[1]。

1 月22 日晚,以“流光华彩庆佳节欣逢盛世启新程”为主题的2023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盛大举行,60万市民和游客齐聚赣江之心老官洲现场观看,南昌广播电视台联合人民日报等全国4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全程直播,线上线下总观看人数超过3000 万人次。1 月23日,南昌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栏目策划推出“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2023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特别报道,整期节目围绕烟花晚会内容进行整体编排,通过片花开场+片尾视频以及6 条主题报道贯穿其中的“2+6”报道体系,从内容设置、叙事框架、画面呈现上进行多维度创新表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城市精神、晚会盛况、人文景观,塑造了人与人、人与城、人与国之间共同的情感体验与记忆[2]。

一、价值挖掘:新时代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3]。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2023 年春节成为人们生活“重启”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春节的“中国红”与这两种特殊情愫不期而遇,一场久违的烟花晚会,成为礼赞新时代、致敬劳动者、展望新未来的全民盛宴。“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正是基于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世界性的立意和角度,全方位把握晚会背后呈现的深刻内涵及价值彰显,进行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全域呈现的结果。

(一)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是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时代,也是更加自信、从容、出彩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党的二十大,再次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南昌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全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不断提升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在实干奋进中不断彰显南昌作为,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同全国多地一样,举办烟花晚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人民群众“自信、发奋、齐心”的饱满精神状态,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拼搏者、奉献者、无畏者致敬。同时进一步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团结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自信昂扬地奔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二)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过去三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每一位国人都为生在中国而自豪,这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成果;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责任担当。疫情三年来,每一个微弱的星火汇聚成磅礴力量,凝结成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2022年12月,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的发布,三年疫情终于迎来新局面的拐点。经历过磨难、痛苦的人们,需要用一场久别的欢畅来驱散心中的阴霾。而鞭炮和烟花,本身就是能量聚合和释放的载体,一场烟花晚会,无疑成为人们开启新生活、步入新阶段的重要仪式。

(三)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春节文化浓缩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情感、生活美学观念与精神信仰[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燃放烟花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国人心中,燃放鞭炮和烟花最初是为了驱逐凶狠的怪兽“年”,而今更多是希望祛除一身的烦恼、不快乃至疾病。当传统年味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向春运”现象的不断流行、城市间旅游消费的日益便捷,一场浪漫而盛大的烟花晚会,既是人们共同奔赴的一场文化盛宴,更是用传统文化向时代致敬的全新表达。同时,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以更符合群众生活实际和精神需求的方式传播开来,年味因技术和内容的多样化演绎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更加深入人心。

(四)生动立体的国家形象

万象更新日,全球共此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也迅速传播,闪耀世界的“中国红”与现代文明交融互鉴,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绵长与厚重。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被中国历史文化魅力所打动,在感叹中国发展巨变的同时,开始向全球展示中国、推介中国。在信息传播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主动传播与融合叙事的海外输出,无形之中构成了传播体系的重要链条,向全球观众展现出绚烂多姿、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

二、多维叙事:见微知著的故事策写与共情交汇

媒介叙事是媒介多中心化以及差异化的产物,在现代叙事学理论中,场景作为叙述内容,指的是“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其构成包含画面、人物、声音等多种媒介形态[5]。那么,2023 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是如何通过多元叙事实现“情感+创新”表达,进一步丰富其精神内涵及核心要义的?

(一)画面叙事,还原现场

2023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首次以烟花、无人机、音乐喷泉、一江两岸灯光秀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新时代南昌风貌,活动策划执行及直播任务均由南昌广播电视台具体负责实施,这为做好“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奠定了基础。全流程参与和全链条式的介入,使得报道团队对活动策划、预热宣传、晚会举办等环节都了如指掌。特别是本台直播团队,提前在高、中、低三个空间设置了15 个直播点位,既有古今交相辉映的取景地点,也有水天一色的壮美画面。“横屏+竖屏”的全新呈现,延时拍摄和人物特写的交互使用,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资源。

“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以时间、空间、人物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烟花晚会从“准备-序章-正章-尾声”环节全过程内容还原,为受众呈现真实现场。通过大量运用现场画面和声音,在当期《每日新闻》栏目头条综述报道以及记者观察、新闻特写等新闻报道中运用时间线进行串联呈现,在片尾以视频回顾的方式再次展映绚烂缤纷的烟花晚会盛况,利用新闻节目制作和电视传播渠道展现最真实的新闻场景,打造了鲜活生动的现场感、沉浸感、观赏感。

(二)人物叙事,打造在场

无论新闻事件、叙事内容、表现形态怎样变化,人物始终是媒介叙事的核心构成。“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通过前期谋划,从具体主题到人物编排都进行了精心布局。整个特别报道中,连同主持人在内的35 个人物,涵盖了从前期筹备、中期执行、后期呈现以及现场直播、新闻宣传等全链条人物群像,借助前方及后方一个个不同岗位、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物记录或采访,将场景生动地呈现给受众。

例如,在新闻特写《共同的心愿:赴一场烟花烂漫》中,报道团队选取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在南昌三年未回国的几内亚籍留学生三位特殊人物,三路记者原生态式记录了同一时间轴里不同人物观看烟花晚会的感受和心愿:老战士的峥嵘岁月和战斗记忆、医护工作者三年战“疫”的负重前行、外国友人眼中看到的中国自信,通过古与今、苦与甜、中与外的多重对比,在南昌这个“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升腾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三)语言叙事,强化共情

在新闻报道中,挖掘、展现各种富有特色、感染性强的优美语言,可以大幅提升主题报道的精准性、可读性、共鸣性。

“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充分运用烟花晚会现场播报,以及来自不同地域的市民和游客的第一视角、切身感受,准确、简洁、鲜明地对现场情感客观全面地进行讲述,既有对愉悦心情的表达,又有对诗意生活的赞美;既有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将原本在直播台播出的评论《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以记者观察的形式呈现,从“88 年前方志敏在这里写下《可爱的中国》,延伸到今天可爱中国的前程似锦”,有感情、有温度、接地气的现场述评,为整个特别报道呈现出“全现场、全在场”的平行化、年轻化视角。运用晚会现场及经典歌曲《我爱你中国》《灯火里的中国》等进行画面和音乐叙事,使整个报道更富张力。

三、创新表达:构建主题宣传报道全新场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需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为欢庆祥和中国年,今年新春全国多地举行了大型烟花晚会活动,用这样一种别样的方式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对各级媒体而言,更应该围绕这一新闻主题,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一)系统思维,突破自我

传统文化的传播一直以来都有表达“不够时尚”的“苦恼”[6],挖掘情感内涵,融入技术呈现,创新表达样态成为迫切需求。2023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将璀璨的烟花、美妙的音乐、绚丽的光影组合,绘制出富有南昌特色的诗意画卷。聚焦这一全民盛事,报道团队强化系统思维、大局思维、创新思维,通过提前谋划、落细落小、有序推进,全方位展现这一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文化盛宴。

在新闻编排上,整期节目围绕烟花晚会主题进行编排叙事,包含特别报道片花、晚会综述、记者观察、新闻特写、文明观展、幕后故事、保障成效、视频回顾等在内的新闻内容,全方位、多层次、现场式地再现晚会盛况。通过多机位、多点位、多形式的特殊视角和体验,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为宏大的场面,与多重叙述视角的结合,展现出新时代大美中国的恢弘篇章。

(二)创新思维,技术赋能

深融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运用的创新成果,持续探索升级新传播模式,丰富多要素构成的新闻场域,推动思想力、引领力、传播力不断提升。2023 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充分聚合滕王阁、白鹤、江豚等元素,以“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展示了南昌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城市品牌等方面的个性魅力。在“最美的风景,是灯火里的中国”特别报道中,报道团队充分融合5G+4K超高清拍摄、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跟踪式采访等拍摄记录手段,以新视角诠释真感情,以新技术赋能好内容。在画面包装上,充分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将三维背景与虚拟布景、动态图像、直播大屏等相融合,使得前景中的主持人看起来置身于三维虚拟场景中,在演播室上演了一场“实况”的烟花晚会,从而为观众创造出独具一格的立体感、空间感、沉浸感。

(三)融合思维,全媒呈现

按照移动优先的战略思维,前后方报道团队将烟花晚会精彩内容制作成短视频产品,第一时间通过“两微一端”等全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精彩画面同时分发至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及国内头部平台。1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关注了南昌市迎春烟花盛况;1月23日、24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均使用了烟花晚会画面。经过央媒平台发布后,烟花晚会内容还登录CGTN 西班牙语频道官网、微博、推特、脸书、油管等平台,向海外网友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报道相关内容迅速在新媒体平台矩阵上新,根据移动端受众的阅读习惯,融入新的编辑思维和传播思维,打造轻量化、生活化、碎片化、情境化产品,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传播、社群传播、国际传播,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有力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结语

集体记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成果”[7]。建构集体记忆是各级媒体针对节假日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构建国家认同、情感认同的重要方式。新时期的主流媒体,要充分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从议题挖掘、叙事思维、创新表达等维度革新,不断拓宽融媒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注释:

[1]刘子倩.缺席的在场:线上演唱会的场景建构与情感逻辑[J].新媒体研究,2022(23):105-108.

[2]姜荣文,任慧,刘梦蝶.符号建构视域下B站新年晚会中的情感共同体塑造[J].新媒体研究,2022(23):101-104.

[3]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J].中国报业,2023(01):14-15.

[4]萧放.春节,将温暖呈现给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1-31(07).

[5]师曾志.互联网时代媒介叙事下的生命传播[J].中国编辑,2018(09):9-14.

[6]翁丹丹.全媒体时代河南卫视“出圈”背后的文化情感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2(23):85-88.

[7]何祥玲.亚文化视域下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研究——以“共青团中央”B站账号为例[J].新闻世界,2023(03):33-36.

猜你喜欢

烟花晚会
国庆烟花秀
放烟花
烟花
森林晚会
烟花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烟花“生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