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实践探究

2023-11-26王玲

花卉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造林植被

王玲

(山西省忻州市林草事务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纷纷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产业规模及生产覆盖范畴不断扩大,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1]。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在近十年时间里,因为正常生态植被被肆意砍伐与破坏,更是出现了几起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甚至引发了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已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升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此避免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应用好林业技术是现阶段水土保持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增强地表植被覆盖量,缓和雨水冲刷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1 林业技术应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效用

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分析,水土流失这一问题最近几年发生频率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因为水土流失问题产生了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因此,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需要提高自身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与重视度[2]。而林业技术是现阶段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技术举措,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发挥着十分显著的效用,具体包含了以下方面。

1.1 有利于调节水源结构

当前国内各地区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在此之中,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尤为严重,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表层被过多的水流冲刷,最终导致土壤失去有效蓄水能力引发土层瓦解所导致的,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受到气候、地理、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地表植被稀少,土壤不能被植被根系固定,被水流不断冲刷后,出现了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而在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合理应用好林业技术,可以借助先进的林业技术合理调节土地水源结构,利用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量这一举措进一步减少雨水及流水对于地表土壤的冲击力。与此同时,植被根系还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如果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问题将会加剧。对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土壤保护林技术,充分利用好植被根系的蓄水能力加强地表水源结构稳定性,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强化水土保持成效。

1.2 有利于夯实土壤,避免土壤侵蚀

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进一步强化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蓄水能力,这也是林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中的核心问题[3]。浅根系的草本植物由于根系不发达,因此无法有效抵抗强降雨、洪水等侵蚀。而深根系的木本植物拥有着较为发达的根系,尤其是乔木、灌木等可以进一步加强土壤结构稳定性,缓解强降雨天气、洪水等对于地表土壤的侵蚀危害性。不仅如此,由木本植物组成的林地能够将地面径流转变为地下径流,同时减缓径流的速度,即使出现强降雨天气,林地也会通过“蓄水”的方式,有效抵御洪水侵袭。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结合本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类型,合理选择适宜的木本植物进行种植,从而提高地表土壤结构稳定性。

1.3 有利于改善气候环境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运行稳定性,净化气候环境。而在实际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合理应用好林业技术,不仅能够最大限度上保护好水土资源,同时还能够调节气候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需要将大量护土植被种植在地表植被稀缺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土壤,同时还可以净化环境,清新空气。根据科学实践调查结果显示,空旷的地区水分蒸发量会小于林地地区,而林地地区的水分循环与蒸发量更大。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合理应用好先进的林业技术,不仅可以调解区域气候温度,同时还能够增强当地的降水量,进而为植被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推进我国生态环保系统稳定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2 林业技术在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分类

近年来,我国各界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及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关注度[4]。并将水土流失治理举措合理划分为3 种类型:农业种植、水利工程、生物工程。这3 种水土流失治理举措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能够最大限度上提高区域水土保持成效。而林业技术是从属于生物工程中的一种先进技术及有效治理手段。主要借助提高地表植被覆盖量来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在造林过程中利用风险育林技术确保植物可以顺利从幼生时期过度到成长时期。广泛的植被可以运用自身的植物枝干和植物叶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雨水及洪涝灾害对于土壤的冲击力,合理降低土层崩塌问题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高覆盖率的树木还可以形成不同径流,从而分散强降雨、洪灾对于地表土壤的冲击力,提高土壤结构稳固性。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合理应用好林业技术还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植被种植过程中非,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注重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植被品种。这样不仅可以借助植被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同时还可以在植被种植以内开展农业种植活动,为农作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增强区域农业经济效益。当前各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主要是由于地表存在过多水流冲击所导致的。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手段选择上,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择优选择。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合理应用好水利工程或农业种植手段,可以发挥好各类治理手段的取长补短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土治理成效。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整体工作规划,明确好各部门以及人员的工作分工,严格按照方案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而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3 水土保持工作中林业技术的应用方法

3.1 关于造林地清理

在实际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程中,各地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做好造林地清理工作,为提高植被成活率奠定良好基础条件。其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去除灌木、杂草、砍伐遗弃物等工作,先划定需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地块,然后运用机械设备将地块进行全面清理,待到土壤表层已经没有无用植被以后,其土壤的透光度就会得到有效增强,物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其地表温度与湿度情况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为播种或者苗木栽种提供适宜的环境[5]。就其内容上进行分析,造林地清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上提高植被幼苗的栽种成活率,改善幼林生长状态,提高水土保持成效,缓解土壤侵蚀危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事实上,造林地清理工作属于林业技术的基础工作内容,大致包含了两种土地清理方法。第一种是综合整地,将需要种植植被的土地进行全面、深度翻耕,这一方法多适用于平原地区;第二种为分区域整理,可以具体划分为分成块形整理、带形整理等形式,多适用于地势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区,如高山和丘陵遍布的地区。

3.2 关于造林方法

就现阶段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情况及我国各地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频繁使用并且成效较好的造林方法包含了以下5 种形式:①播种造林。主要是在需要进行植被覆盖的土壤区域上直接将林木秧苗进行栽种。其中可以采用进行缝插、穴插、条播、块状播种等方式。这一方法可以有效进一步提高林木幼苗的成活概率,进而降低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期投入成本。②植苗方法。主要是指将根系相对完整的林木作为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料,为林木幼苗提供生产所需的必要养分与水分,进而促使林木幼苗茁壮生长。③将林木的营养器官形成造林材料。例如枝条、树干、根茎等进行合理运用给予造林。④分蘖造林方法,这个方法多适用于沙棘种植的情况下。⑤插根方法、插条方法等与上述造林方法较为类似,通常情况下多在初春或者初秋季节进行造林植树。

3.3 关于林业技术同工程举措结合

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6]。在实际水土保持工作中需要将林业技术同相应的工程举措发生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成效,实现预期水土治理目标。通常情况下,各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划分为三大种类,农业耕作、水利工程,生物工程。林业技术中包含的封山育林等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土地边坡植被的保护力度,合理降低土壤因为水流冲刷出现流失问题,同时还可以降低地表径流量,将土壤侵蚀危害性降到最低[7]。可以说,林业技术是一项经济科学、长期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举措。但是林业技术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需要与其他生物工程合理发挥作用。基于此,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加强生物工程与农业耕作、水利工程的融合力度,在综合规划中做好明确分工,进而提高水土保持成效。

4 水土保持中选择科学的成林方法

4.1 分水岭成林

土壤出现侵蚀与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表径流量过大所导致的。而地表径流量的起点就是分水岭[8]。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成效,从根本上切实解决好水土流失问题,降低土壤侵蚀面积与数量,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就需要从分水岭着手。分水岭的主要特点是外形突出、内部与外部温度差较大、风力强。利用林业技术构建适宜的分水岭防风林,可以降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促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分水利周围构建防风林过程中,需要将保护农作物茁壮生长作为工作导向,结合分水岭的位置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例如分水岭如果存在岭脊狭小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确保岭脊处营造同等宽度的防护林。针对岭脊交宽的分水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提高营造林的稀疏度,以此避免风寒、冷冻灾害给农作物带来生长不利影响,并将水土流失概率降至最低。

4.2 调节水流成林

一般情况下,各地区耕地内部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坡度问题,在实际农业种植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地表径流[9]。其中坡度越高的地方地表径流量就会越大。故此,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可以在相同坡度的地方保持统一曲率,应营造调节水流林。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坡地上处侧水源对于土壤造成的冲击力,同时还能够发挥好涵养水源的作用,确保土壤可以吸收更多雨水,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事实证明,设计科学合理的林业结构与种植宽度,可以将林业技术优势充分彰显出来。在一般情况下,调节水流成林的吸收能力是林木覆盖宽度的2~3 倍,比较适合在我国牧区进行深度推广与广泛应用。但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并非调节水流成林的宽度越大越好,其中8m 左右作为适宜,过宽将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过窄的距离则会导致调节水流成林的作用被削弱[10]。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选择主根系长、侧根宽的灌木乔木品种。

4.3 沟侧防侵蚀成林

首先,沟端造林。采用灌木营造林、复合型灌木营造林等,进一步防止水流侵蚀对于沟端的不利影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缓解地表径流速度所带来的压力角度,在造林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直接插条或者移植大苗的手段,促使林带与地表径流方向保持一致。其次,沟下造林。这种造林方式通常在有地表径流的区域运用,人造林地可以对各类泥沙进行阻拦,避免出现泥沙过多引发河道堵塞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这一方法不适用于地表径流量过大的地区,并且选择林木品种应该为柳木。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有效的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稳定运行、农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就现阶段各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成效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其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难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生物工程举措中林业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完善和升级好现有林业技术,加强对于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提高林业技术的应用成效,加强水土保持力度,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造林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