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机失调论述运用调气法治疗内伤杂病验案举隅

2023-11-26张岳郭然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00033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00035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气滞脏腑气机

张岳,郭然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00033;2.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00035)

中医理论认为,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是自身正气,自身机体正气的强盛是对抗内、外病邪的保障。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基础,正气是身体的保障,正气旺盛则能抵御内外病邪。《素问·刺法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保持正气不受侵扰(邪不可干)的关键在于气机调畅。邪气是疾病形成的根本原因,祖国医学把一切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作“邪气”。那么,什么是邪气呢?在《类经·疾病类》中,张景岳有语:“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这明确表明,所谓正气是气机顺畅调达,气的升、降、出、入的平衡状态,邪气则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衡状态。由此可见,气机失调是邪气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医所说的邪气致病实际上是因为气机失调。也就是说,气机失调才是疾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本人有幸临床跟诊冯淬灵教授,总结发现冯师临床治疗内伤杂病时尤其重视调气,本文就运用调节气机的具体方法和案例加以论述[1]。

1 百病皆为气机失调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在中医诊疗疾病的历史长河里,尤其重视气和气机的作用:其一,气不仅是指人体内最微细的生命物质,在人体内运动不息,影响着整个身体的状态,同时也是各种生命功能和活力的表现。《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其二,气的病变常最早出现,具有致病广泛、多变的特点,并常引起血、津液、精髓病变,《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言:“上下相遘……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举痛论》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而且还需要气机的顺畅运行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气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是否正常与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2]。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行归结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人体内的气运动不断,它通过经络等组织器官流行于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推动和促进各种生理活动的进行。经络系统是中医学认为的气的通道,气通过经络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保持着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如果气的运行失调,则会影响上述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身体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中医非常重视气的调和与运行通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举例: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居左,主升发,肺居右,主肃降,肝升肺降,肝脏中的气可以升发向上,调节全身气血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同时也能影响心肺功能的发挥。而肺脏中的气则可以下降沉降至下焦,调节排泄和呼吸功能,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果肝和肺之间的升降调节失衡,就会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即龙虎回环;心居上,肾在下;心肾相交,五脏升降相因,维持脏腑间生理平衡。在中医学中,气被认为是身体内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健康的基础。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气机失衡,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形成疾病。因此,中医认为调理气机是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即百病皆在调气。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其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根本就是通过调畅气机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健康。此外,张景岳的“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的名言也再次强调了中医学对于气的重视程度,也印证了“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的说法,充分说明了气的重要性。只有气机正常,人体才能安康,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气病的范围确实非常广泛,可以涉及临床各个科别,但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气病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简单来说,这五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气机失衡,引起各种疾病[3]。

1.1 气虚 “气虚”意指产生和来源不足或过度消耗气体,导致人体气体基本功能减退,造成器官机能衰退和免疫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在临床表现中,人体功能和活动衰退是基本病理变化,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音低沉且不爱说话,或面色苍白少华、头晕、自汗、容易感冒。活动后这些症状会加重,舌头淡嫩,脉搏虚弱等。由于元气亏虚,身体失去了滋养,因此会导致神疲乏力;宗气不足,所以呼吸短促,声音低弱;气虚则推动无力,清阳不上升,头脑和脸部的气血无法充足,导致面部苍白和头晕;由于卫气弱,卫外不固,身体的保护功能就会变得松弛,从而导致自汗和容易感冒。同时,体力消耗过多,精神和气血更加虚弱,活动后各种症状即会加剧。气虚还会造成血液循环乏力,从而导致脉搏虚弱,脉络不充,因此变得淡嫩。由于气储存在五脏中,气虚往往与五脏的功能最密切相关[4]。正如《素问·方盛衰论》所说:“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脾气虚则使人梦见饮食不足”,这表明了肺、肾、脾、心、肝五脏气虚所导致的不同梦境。气虚引发的多种症状的机理是因为体内之气本身失去了正常升降出入的运动功能,气的功能不能维持正常,也就导致了人体新陈代谢失调,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1.2 气陷 “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虚弱病理状态,其表现为气的升举能力减弱,清阳不升反降。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腰腹部感到沉重、下坠,长期腹泻或慢性腹泻,频繁大便产生,白色或浑浊的阴道分泌物,或胃、肾下垂,脱肛,阴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耳鸣,呼吸短促等。气虚导致气的下降,清阳之气无法上达头面,导致头晕眼花和面色苍白。气机下降,则腰腹感到沉重,腹泻不止,频繁排便,呼吸短促。当下焦气陷,肾精流失,就会出现白色或浑浊的阴道分泌物。脾气虚会导致升举能力减弱,脏器下垂,导致胃、肾、直肠和子宫下垂。“气陷”证属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中的一个环节,具体分析与五脏中脾脏关系最为密切。脾脏位于中焦,气体主要升举,因此如果脾气受损,升举能力就会减弱,导致气虚下降。人体的头面部区域依赖于脾脏的升清功能,因为脾脏将水谷精微和清阳之气提升到头面部位,以滋养头面清窍。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这也依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

1.3 气脱 “气脱”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机变化,属于气虚的极度状态之一,表示元气衰竭,气体欲外脱的情况。它表现为呼吸微弱、喘息不规则,神情淡漠或者昏聩无知,大量出汗,口张目合,四肢瘫软无力,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脉搏微弱且有停顿等症状。“气脱”是元气散脱的危急证候。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内经》文献中,如《灵枢·决气》中所言:“气脱者,目不明。”“脱”指的是人体阳气或阴精骤然失去的情况。人体的阳气主动,根源于阴,行于外,以活动为目的;阴精则藏于内,是阳气的根基,应该宁静而稳定。“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阳气或阴精骤然散失,则称为“脱”。简单来说,“气脱”意味着气机的升降出入极度失衡,阳气离开根基,浮游在外而没有回流和收敛的现象。阳气的散失离根是根本的病理变化。

1.4 气滞 气滞证是一种中医学术语,指的是人体局部或者全身的气运行不畅,导致气血阻滞,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症状的证候。气滞在古代也称作气郁,是中医中极为重要的病理概念之一。气运行障碍是气滞的病机之一,其障碍程度比气郁更加严重,可以说是气郁的加重状态。常见的气滞证状包括胸闷、胁痛、难受、烦躁、口干舌燥、消化不良、经痛、痛经、乳房胀痛、头痛、头晕、失眠等。中医治疗气滞证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机,疏通气血运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5]。

气郁一词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的是气机的聚集形成了难以散发的情况。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失常,体内之气累积、聚集形成郁结,就会出现气郁的情况。气郁以五脏之肝脾受损为主,且情志因素与气郁关系非常密切,气郁虽然是由五脏之气受阻而形成的,但占主导的是肝和脾的气郁。因为气郁和情感紧密相关,愤怒可伤肝,忧思过度可伤脾。肝脾气郁会导致气血不通,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功能。因此,在临床上所谓的“气郁”,主要是指肝脾气机郁结。所谓“开郁法”,就是调理肝脾,解除气郁症状。若气郁久留不散,则诸多病症会因之滋生。在《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中,巢元方指出:“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临床若见到患者表现出胸满、胁痛,嗳气和腹胀的症状,应该采取行气解郁方法进行治疗。情志因素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中以气郁为首要。在《丹溪心法·六郁》中,元代名医朱震亨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以气为原动力,能推动机体脏腑进行气化,开展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以气为动力,输布津液;以气为动力,宣畅血脉;以气为动力,消化水谷……若情志波动太剧烈,忧思愁怒等都会首先损伤人体的气机。由此可见,气郁是一种流通障碍,气机不能在机体内顺畅运转,无法维持其“常态”。“气滞病”则是指气机流通或运行不畅,影响到脏腑、经络的正常运转或者是功能的异常而引发出的以机体局部或全身的胀满、痞闷、胀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表现的内科疾病。由于气机阻塞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气的推动或者脏腑气化功能障碍。这种情况下,患者自觉症状胀满、痞闷、胀痛等,诊脉则脉象多呈弦象,常表现出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压感觉无形、叩击如在击鼓。这种临床表现通常会因不良情绪引起或加重;或者随着心情好转,太息、嗳气、矢气症状可减轻。气滞可能会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又以肺、肝、脾、胃等脏腑器官以及经络的气滞最为普遍。

气滞乃无形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主要表现为胀满、痞闷、胀痛等症状,而且走窜不定,按之亦无形可征。当太息、嗳气、矢气或情志舒畅时,气机暂通,故症状缓解;当情志不舒时,气机郁滞加重,则发病或病情加剧。气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则累及相应的功能、部位,而表现各异。若气滞于头部,则头部闷痛,鼻塞,咽喉不利;气滞阻碍于机体上焦,临床常常见到胸中窒闷,而善太息,或者胸背部有窜痛,咳嗽或气喘;气滞于中焦,可见脘痞腹胀或胀痛,肋下处见胀满或者胀痛,肠间鸣声频繁可闻或者走窜痛,叩击则闻击鼓之声,嗳气、矢气或情志舒畅时胀痛缓减;气滞于机体之下焦,临床可见少腹部或小腹部胀满疼痛,小便常见尿急、尿痛,或者大便里急后重,或者妇人常见之痛经;气滞于经络,则经络所过之处胀满、窜痛;气滞于肌肤,则肌肤肿胀,按之随手而起,或局部胀闷不适感。

1.5 气逆 “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应降反升或升发太过所表现的证候。气机升降运动是机体内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升降动态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重要条件之一。气的升降通过机体不同的脏器活动来具体实现。咳嗽、气喘、咯痰为肺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为胃气上逆;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甚至晕厥为肝气上逆;奔豚气,妇女倒经,妊娠恶阻或胸闷、气急、喉哽等为冲任气逆。肺司呼吸主宣降,邪气犯肺,则肺失宣降而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咯痰等症。胃主纳化而以通降为顺,邪阻胃脘,六腑之胃失于和降常常可见胃气上逆,如恶心、嗳气、呃逆或者呕吐,肝主升发、条达,若郁怒伤肝,或肝火内盛,可致肝气升发太过,气血上冲,而见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吐血及晕厥等症。冲脉、任脉起于胞宫,上行腹里、胸中、喉咽,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脉气上逆,则患者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而成奔脉气,或妇女经血随脉气上逆,而见倒经血,或妊娠期呕吐不止,兼胸中烦闷、气急而喘或咽喉哽塞不利等。

2 脏腑为气之居舍亦为气机之驿

2.1 气机理论为脏腑理论之根基 气与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气由脏腑化生、输布,而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气的病变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发生病变也可影响气的化生和输布,所以气的病变不能离开脏腑的病变而孤立存在。机体之脏腑是机体之气流转、运行之站所,古代《列子·周穆王》就有描述记载:“去其心则不能言,去其肝则目不能视,去其肾则足不能立。”随着医著经典《内经》的论述和后世医家不断地总结与发展,脏腑理论或是脏腑学说渐渐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的五脏大系统。在生理状态下,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而维持着整个机体的协调均衡;当出现病理状态时,它们又会不断地互相影响。以五行生克规律为基础的脏腑理论,其是通过研究脏腑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及转归的方法。五行实际上是机体之气在体内流转变化中的五种状态,一气可化为五行,五行可归为一气。简单而言,五行就是气的一种循环往复变化。机体五腑之生理作用,实际上是五脏之气机运转的具体表现,因此均衡协调流畅的气机运转过程是五腑间的常态,而当气机失调时,则演变为五脏之间的变态即病理状态。气的运动是腑器功能的具体表现,腑器是气的运动的场所。换句话说,气机运动的场所为脏腑。言腑器必谈气,言气则不远腑器。由此可知,气运动调和与腑器功能正常运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气机为脏腑及脏腑间功能的具体体现,脏腑为气机之场所,及脏腑为气机之体,气机是脏腑之用,谈脏腑必谈其气机,谈气机则不可不及脏腑。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气机调和畅达与脏腑及脏腑间功能正常是一个整体。

2.2 脾肾功能失调是气机失调的根源

2.2.1 脾肾气虚是产生气机失调的基础 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正气与异戾之邪之间斗争的过程。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足的正气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而邪毒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亦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机体内外正邪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二者的角色也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气机的变化。机体的正气受损或虚弱,首先会影响脾肾二脏之功能。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能藏精、主水、纳气。肾气虚衰则精关不固、气化无力、纳气失约。中医经典《素问·逆调论》中有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景岳全书》中张景岳谈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因此肾对人体津液之生成和津液运转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不利,导致津液不能被蒸腾利用,津液停留在体内容易形成痰湿,痰湿瘀阻造成气机不畅停滞。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要负责运化、升清和统血等功能。如果脾气虚弱不足,则会导致运化能力失常,无法将水谷精微布散,水谷积聚为有型之痰湿。升举功能受损,清阳不升,导致气机紊乱。同时,脾也无法有效地统血,导致血瘀形成,进一步损伤气机运转。

2.2.2 内伤致病因素最易侵犯脾肾引发气机失调 内伤致病因素如饮食不调、贪逸少劳、遗传因素、情志过极、年龄等最易侵犯脾肾:其一,过度食用高脂、高糖、高蛋白等肥甘厚味,使得脾脏无法及时传输,从而导致过剩的水谷精微积聚变为痰湿;其二,不好的餐饮习惯,如不规律进食、饮食不节等会伤害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导致脾失健运,胃失收纳,水湿积聚,进一步形成痰饮;其三,过度追求舒适,缺乏运动,以及情绪波动过大,都会影响气血流通,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内停聚积为痰饮,从而引发疾病。

据《景岳全书》所述:“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津液积聚过多,则属于脾的实证,即“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脾虚则不能进行对津液的调节,即“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在《景岳全书·痰饮》中,张景岳指出:“五脏之病,虽皆能生痰,然无不由于脾肾……肾主水,水泛亦为痰。”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脏之气充盈则可以滋养五脏六腑。如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阳)虚损,脏腑虚弱,即可发病。而且内伤杂病常常好发于中年,这与中年人肾气逐渐衰微密切相关。肾为主水、纳气之脏,如若命门火衰,肾气失司,开阖不利,水湿痰饮停聚,引起气机运转失衡,蒸腾气化无权,导致水液排泄异常,亦会发病。正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中所谈及的那样:“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此久病之痰也。”

2.3 肝失疏泄为气机失调加重因素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健运。《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之”。肝气条达,气机通畅,则气血运行、脾胃运化正常,痰瘀无从化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从而导致痰湿内生;如若再加上痰湿瘀阻肝经,肝气不畅,障碍气血流通,从而引发瘀血内生。肝失疏泄会导致脾肾气虚。因为“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无法滋养肝,水不能涵木,木不能得到滋养,阴不能维护阳,从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又会导致肾阴不足,从而使相火上亢。或者先有脾肾气虚,加上当代人工作压力、强度大或心情焦虑压抑,情志失调,致使肝失疏泄,脾失运化,从而发病。又或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而化火,肝火炽盛、灼烧津液,使肺、肾津液受损而起病[6-7]。

3 调气法注重健脾补肾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是气机失调,故治疗上常用补气、行气、降气、化郁等方法。《景岳全书》云:“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治病当以调气为要。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百病从生。调气法包括虚则补之,下陷者升之,上逆者降之,阻滞者通之。冯师常根据气机失调的类型,选用不同的调气方法。同时,脏腑作为气机运动之体,调气离不开调脏腑,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与气机运动密切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进行的调节贯穿疾病治疗始终。此外,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痰饮、瘀血、结石等新的病理产物。当出现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引起的临床表现时,要坚持调气健脾补肾疏肝,同时根据辨证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故从气病的共性出发,研究气病及调气法的运用,不论从临床上或理论上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古代医家关于调气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张景岳指出“夫所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惫,补即调也。”《银海精微·气病论》中说:“人在天地间,莫非气化之流行。脏腑经络,气得其正何用不藏;气失其正,何往弗害。”所谓“气得其正”即气机调和的状态,“气失其正”则为气机失调之状态。气得其正,则气机流动不滞,气机流动则气化作用才能够保持常态;气失其正,则气化作用必将失其常态,就会发生因气化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同时气机功能失调会产生新的病理变化和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痰饮、瘀血、结石三者既是病理产物,也是新的致病因素,三者一旦形成,就会更加妨碍气机的运行而造成新的病证出现[8]。

4 验案

4.1 老年男性患者孟某,80岁。2022年9月19日来诊。患者主因反复咳嗽、咳痰伴气急9余年,气急加重3周,咳嗽、咳痰加重1周后就诊,医师给予麻杏苡甘汤加减以解表祛湿、宣肺平喘,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冯师处就诊。刻下见:面红,咳嗽,夜间咳嗽较重,偶有泡沫样白痰,口干,不欲饮水。无胸闷心悸,偶有腹胀,大便如常,睡眠较差,舌暗苔薄黄,脉弦滑。查体:两肺呼吸音低,两肺底闻及湿性啰音。辅助检查气道激发试验阴性,CT提示:两肺间质纤维化。西医诊断: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断为肺痿。辨证:痰结于胸,肺脾气虚;治法:清肺润燥,补益脾胃;方拟:清燥救肺汤加减:太子参15g,蜜枇杷叶12g,桑叶30g,生石膏(先煎)20g,阿胶珠10g,炒苦杏仁10g,麦冬20g,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黄芩10g,柯子肉12g,全蝎5g,红景天6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26日):自诉服药后,咳嗽、咳痰减轻,夜间偶有咳嗽,咳少量黄痰,痰易咳出,仍有腹胀。刻下查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前方基础上加用陈皮10g,继续服用14剂。服法同前。如此调治1个月余,咳嗽、咳痰消失。

按语:患者久病,素体气虚,气运失常,水湿痰饮变化而生,痰饮阻络而有气阴两虚的表现。肺、脾两脏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枢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胃津不能输布于肺,滋养肺金,加之痰饮阻络,秋燥伤肺,而现咳嗽。清燥救肺汤源自《医门法律》,方中太子参、甘草、麦门冬是《金匮》麦门冬汤中的主药,功能为生津润肺、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主治津液亏损、肺虚而燥的肺痿。再加阿胶补肺养阴,杏仁宣肺化痰,桑叶、枇杷叶肃肺降气、清宣肺络、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石膏直泻肺火,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同用,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复诊时加用陈皮理气化痰,使气行而痰化,综合起来用它治疗最为适合。

4.2 黄某,女,36岁。初诊日期:2022年9月19日。主诉:反复腹痛、腹泻2年,加重1周。患者两年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每遇工作压力较重或情绪、精神紧张时易出现脐腹疼痛,急欲如厕,便后痛减,腹痛发作时大便溏薄,进食肉、蛋、奶后,1小时左右则出现腹痛,随即腹泻,蛋花样大便。就诊后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规律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症状可控制。近1周来,晨起腹痛、腹泻频作,饮食稍有不适即发生腹泻,为求进一步诊治,到冯师处就诊。刻下见:精神紧张,易激动,紧张时腹痛,便后痛减,大便不实,小便尚可,纳差,不能摄入肉、蛋、奶,平素只摄入蔬菜、海带、红薯、蘑菇、玉米等;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肝气乘脾,脾肾阳虚;治法:疏肝解郁,补益脾肾;方拟痛泻要方和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砂仁6g,桔梗10g,肉豆蔻10g,炒白芍20g,炒防风10g,茯苓30g,山药30g,大枣5枚,补骨脂10g,禹余粮15g,赤石脂15g,首乌藤15g,诃子肉1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26日):自诉服药第2天腹痛、腹泻减少,晨起无腹痛,大便成型,服药5天后,未发生腹痛、腹泻,可进食少量肉类、蛋类。刻下查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继续服用前方14剂,服法同前,如此调治1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久泻,伤及脾肾,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脾肾气虚,肝气郁结则加重情绪紧张,焦虑高发。冯淬灵教授选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痛泻要方是常用方剂,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由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组成,其药味虽少却能切中病机,四味合用,扶脾健运、养血柔肝、调畅气机,使得升降有度,泄泻可愈;参苓白术散中党参健脾益气,脾气健则气血足、脉络通、痰浊消;炒白术、茯苓、山药、大枣健脾益气、止泻化湿;桔梗辛开苦泻,可化湿消痰;砂仁行气化湿。诸药合用,攻补兼施,药证相应,共奏健脾理气、渗湿止泻之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焦虑情绪高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常常伴随发生,或者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胃肠疾病迁延不愈;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也接踵而来,这都是心身同病的表现,治疗上应该心身同调[9]。中医学认为,与情志相关的泄泻多与肝、脾两脏相关,治法上多以疏肝健脾为主,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使得脏腑气机条达,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得以消化和传输,则泄泻自止,同时,五脏气机畅达、气血调和、心脉通畅,情志也得以舒畅[10-11]。

调气法是一个综合治疗法则,临床通过此种方法多能实现气达病所,同时冯淬灵教授临床实践当中也多用此术,增强疗效。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的辨治体系,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冯淬灵教授临证获效颇丰.其中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气机理论与脏腑辨证,精准诊断疾病,重视气机变化,确立相应治法,遣方用药,恰到好处。如若中医临床充分认识气机失调对内伤杂病的影响,使其在疾病初期得以恢复,对其做到早认识、早干预,治未病,阻断疾病于变化之途,有利于控制病情。

猜你喜欢

气滞脏腑气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