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编钟调音与双音现象的兴衰

2023-11-26雷明月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调音双音编钟

雷明月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4)

《山海经》记载了一则远古神话说:炎帝孙子伯陵与吴权妻缘妇通,缘妇怀孕三年生下三个孩子,分别取名鼓、延、受。其中,鼓和延都很有音乐天赋,他们创造了一种称为“钟”的打击乐器,从此开创了一代乐风。①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钟的人是不是鼓和延还需要考证,但在远古时代,钟类打击乐器的确已经存在,如铙、庸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先秦乐工在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制作出精妙绝伦的礼乐乐器:编钟。编钟作为礼乐乐器,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王权、威慑朝野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演奏动人的乐音,以宴宾客,可谓一举两得。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钟类乐器的铭文上可以看出古代贵族对钟类乐器的重视,多件钟上刻有铭文“子孙永葆用之”,可以感受到钟类乐器的稀有,也侧面表明了使用者的尊贵身份。“永葆用之”不仅体现了编钟在当时社会的珍贵程度,也寄托了古代贵族希望世代为贵的愿景。对先秦乐钟调音磨砺痕迹的研究应从西周时期或更早时期出发,具体分析不同乐钟的调音方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地域特征等因素,对乐钟调音方式的演进以及转变过程进行多视角立体的分析。从而对乐钟调音磨砺痕迹进行史学断代,构建先秦乐钟调音发展脉络,据此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先秦编钟调音状况梳理

先秦编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其间产生了不同的调音磨砺方式,如隧状、堞状、齿状等。据对《中国上古乐器出土综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以及二十世纪以来五百份左右先秦出土文物发掘简报的初步统计,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具有调音痕迹的乐钟数目共计161 例,三个时期分别为:53、70、38 例。出土的161 例文物中调音痕迹主要分为两类,以音隧状凹陷和梁状突起为主。现对笔者收集到的161 例乐钟按时期做如下梳理:

(一)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共计53 例乐钟具有调音锉磨痕迹,其中,52 例调音锉磨均表现为音隧状,仅有一件调音痕迹为音梁状。隧状凹槽呈1~9 条不等,分布在正侧鼓及两铣夹角处。其中明确具有8 条音隧且呈对称形态的乐钟有17 例,分别是:晋侯稣钟、单伯昊生钟、梁其钟、七式疒兴钟、眉县杨家村甲组一号甬钟、眉县杨家村乙组三号四号甬钟、眉县杨家村丙组四号甬钟、兮仲钟、中义钟183 号甬钟、柞钟177-181 号甬钟、师臾钟、扶风齐家村钟甲、克钟41525 号甬钟、士父钟、晋侯苏编钟33 号、双龙回纹钟5b、郭家庙曾国墓地钮钟。晋侯稣钟十四件是目前所见较早具有调音锉磨痕迹的乐钟,时代为西周早期至厉王三十三年,其中,钟73627 于口上有锉磨槽;钟73629 有两条音槽;钟73631-73640有调音锉磨痕12 迹,大部分为八条锉磨而成的凹槽②。此外,郭家庙曾国墓地钮钟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其音隧为八条,可以看出音隧随着时间的演进在西周晚期已形成了以偶数为主、对称分布的范式,具体表现为四条、六条、八条的音隧状调音模式,这一特征在春秋时期的乐钟上也有具象化表现。

(二)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共计70 例乐钟具有调音锉磨痕迹,其中,32 例乐钟明确调音痕迹呈音隧状凹槽,32 例中调音锉磨痕迹为音隧状且呈偶数、对称状分布的乐钟共计18 例。分别为秦公钟五件、宝鸡西高泉钟、双首龙纹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甬钟镈钟、2234IA5:6~2238IA5:10、随州季式梁编钟五件、新郑金城路编钟二十件、S1292~1300、8:0509.0508、S1292~1300、邾公牼钟、朱公钅力钟、邾公华钟、山西洪洞南秦墓地春秋墓甬钟、海阳嘴子前一号墓甬钟五件、苍山甬钟、凤翔直柄钮钟两件、直柄钮钟。其中,秦公钟五件时代为春秋早期,五件乐钟中甲钟内壁有隧八条,前后壁正侧鼓各三、两铣各一,丙丁戊同甲③,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具有音隧状调音痕迹最早的实例。邾公华钟时代为春秋晚期,其钟体两面内壁共有调音槽六条④,可以看出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虽音脊、音梁状调音已经兴起,但乐工长久以来形成习惯的思维方式并未完全转变,西周早期所采用的呈偶数、对称的音隧状调音模式伴随新兴的调音模式延续了下来。春秋时期常见的音梁形态有半圆柱形、台形、脊形等,西周时期有音梁的乐钟目前仅有一例,为武昌木头岭编钟。春秋时期具有音梁的乐钟共计20 件,分别为武穴鸭儿洲编钟二十三件、附17 夔纹钟、墨敢钟九件、螭凤纹编钟十件、下寺M2:9~15、18、20、者减钟、王孙诰编钟二十六件、寿县蔡侯墓编钟九件、余贎乘儿钟、者氵刀钮钟、子璋钮钟三件、儿钟、曾家山钮钟、湖北随州文峰塔墓甬钟、江苏邱州市九女墩二号墩镈钟钮钟、楚王孙钟、交龙文钟、凤纹钮钟之二、河南南阳春秋楚彭氏家族墓地镈钟钮钟、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编甬钟编钮钟。此20 件乐钟音梁形状各异,以梁状为主,也有棱状、塬状、脊状等不同形式,其中,音塬状调音模式仅见一例: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编钟九件。各钟内壁前后两面均有凸起的长方形音塬⑤,在春秋20例具有音梁的乐钟中占比5%。

(三)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共计38 例乐钟具有调音锉磨痕迹,其中24例具有音梁状调音模式。除了对战国之前音隧状、音梁状调音模式的延续,乐工还在音梁方面细分出独特的调音模式,如方齿状音梁调音、半圆柱状音梁调音。战国时期共八例乐钟调音模式为隧状凹陷,音隧在战国时期延续了之前的发展,具有对称性且为偶数排列。分别为平陆尧店夔龙钮钟十九件、培凌小田溪编钮钟十四件、云纹钮钟两件、涉县北关一号墓编钮钟九件、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镈钟钮钟、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甬钟、钮钟、四川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及陪葬坑钮钟、万荣庙前钮钟二十件。据整理,战国时期呈现音塬状调音磨砺痕迹的乐钟较之前数目有所增多,38 例乐钟中共计6 例调音模式为音塬状方型凸起,分别为乐府钟、蟠龙纹钟、菱形龙纹钮钟、菱形龙纹钮钟2、蟠蛇纹钮钟、蟠螭纹钮钟,占比15.7%,较春秋时期5%有了大幅提升。

二、双音乐钟的兴衰

先秦时期的乐工在对钟类乐器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合瓦体是最适合的乐器形制,声音洪亮且余音适当,故编钟确立了椭圆壳状体⑥的形态,也就是合瓦体。合瓦体编钟正侧鼓音节线腹线呈45 度,致使壳体编钟正侧鼓可以发出相距大小三度的协和音程。青铜制造技术作为先秦最尖端的技术,展现出古代乐工的精深智慧,一钟双音⑦的出现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高意义,吸引古今学者不停探寻。目前,时代较早且具有双音形态的编钟为西周厉王时期晋侯稣钟,晋侯稣钟共十四件,除第一件破损未能进行良好测音外,其余十三件乐钟均能发出相距三度的正侧鼓音。其中,钟73627 于口上有锉磨槽;钟73629 有两条音槽;钟73631-73640 有调音锉磨痕12 迹,大部分为八条锉磨而成的凹槽⑧,为青铜乐钟双音现象的断代提供了实证基础。曾侯乙编钟1978 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曾侯墓中,共出土六十五件青铜编钟(包括曾侯乙死后楚惠王所赠的镈钟)。此套编钟钟身均有铭文,且正、侧鼓音均构成三度音程,其出土不仅使双音钟这一现象再次被推到学界前沿,也激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热情,为世界展示出战国时期中国音乐科学巅峰时期的恢宏气象。到了汉代,长条形音梁和板块状音梁被楔形所取代,甚至盱眙编钟出现了无效调音“焊贴”,一钟双音开始趋于衰落,乐钟音律不再完整,令人感叹。乐钟调音技术同双音功能相辅相成,其产生、发展、巅峰、衰落均有迹可循,通过对先秦乐钟调音痕迹的梳理可以一窥双音钟的兴衰轨迹。

三、编钟的声学内涵

中国编钟也称“扁钟”,与西方圆形钟有很大不同,编钟不同部位有其各自命名方式,如:钲部、正鼓部、侧鼓部、舞部等。影响编钟发音的部分集中在正鼓部和侧鼓部,统称鼓部,鼓部有两个音位,分别为正鼓音位和旁(侧)鼓音位⑨。双音钟的两个音的音位一个在正鼓部一个在侧鼓部,敲击钟体不同位置会发出相距三度的正侧鼓音程,且双音钟钟身侧鼓部部位大部分具有纹饰,如:凤鸟纹、云纹等,以明其双音功能。在乐钟发展初期,编钟调音形式呈现隧状。编钟音隧具有对称性,八条音隧对称分布于正侧鼓,一般为前后壁正侧鼓各三,两铣各一。同时,编钟的振动模式也具有对称性,根据实验测绘的编钟节线分布与音隧分布情况一致,正鼓音侧鼓音节线均为四,由于其节线腹线具有相互关系,致使正鼓音侧鼓音基音节线差45 度,起到了隔离作用并保证了正侧鼓音的稳定性。根据这一特性,古代乐工对调音磨砺痕迹做了许多尝试,产生了不同的调音手法,如锉磨法、刻凿法等,其目的是在符合乐钟声学特征的基础上,对音准进行更为精确的把握,以此形成准确的双音音程。从形制的确立到调音磨砺痕迹的成熟,投射出先秦乐工的精深智慧和悠久的华夏文明,其中奥妙值得后辈不断探寻。

四、有关双音乐钟的思考

先秦乐钟调音锉磨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形态,各个时期乐钟呈现出不同的调音锉磨痕迹,但却在不同中表现出潜在关联性。双音钟的发展自西周一直延续到汉,与乐钟调音锉磨的演进过程密不可分。对于先秦乐钟调音的梳理,可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出土乐钟的调音方式出发,具体分析调音锉磨痕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地域特征等方面对乐钟调音方式的演进以及转变过程进行多视角立体分析。学者可以乐钟每个阶段调音转变历程进行史学断代,从而构建先秦乐钟调音发展脉络,据此进一步分析双音现象兴衰的背后成因。双音钟的出现不具有任何历史偶然性,体现出理论和学术上的高层次思考实践,展示出先秦乐工在声学以及制造方面的水平。西方乐钟至今只能发出单音,而早在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就已经制作出双音钟,这对今天来说,具有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律法的进步,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表演,在细节中都可一窥国家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的审美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阶段,回顾编钟调音磨砺痕迹及双音钟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感受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沉淀,还可以更好把握新时代音乐发展脉络,可谓一举两得。

注释:

①袁坷.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三[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464.

②⑧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江苏卷[M].大象出版社,1996,29.

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天津卷[M].大象出版社,1996,92.

④⑤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M].大象出版社,1996.55+52.

⑥⑨戴念祖.中国声学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⑦即敲击同一乐钟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发出相距三度的两个音,构成大三度或小三度的结构。

猜你喜欢

调音双音编钟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曾侯乙编钟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畅玩主流AV前级/放大器 体验自动调音系统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西夏语人称呼应类动词的双音化
浅析调音台的调音技巧
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