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分析

2023-11-26李冰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传统

李冰之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儿女自信自强的基石。文化自信作为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我国爱国主义价值观,象征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作为专为社会输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更是承担着培养出有民族情怀和爱国信仰时代新人的责任。儿童文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该与学校形成协同效应,做好德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建设儿童文学课程的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两者融合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明确指出“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教育课程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文化特征,也有文学特征,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基础,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找到融合的关键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作为老师,主要任务便是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它们与儿童文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能认识关注到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进行思考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令世界惊叹,将精髓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将其晦涩的语言文字和艺术形式转化成易被大众接受的样子,是增强新一代文化自信的关键。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带给他们难以想象的影响,培养出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时代青年。儿童文学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儿童,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儿童文学课程中,会将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文化转换成具有普适性和感染力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糅合的对策

(一)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培养文学实践能力

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古代就开始产生萌芽,比如《月亮粑粑》《摇啊摇外婆桥》《人参宝宝》《田螺姑娘》《虫虫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儿童诗和童谣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文学作品之后,配上音乐朗诵,既能提高朗诵水平,又能为将来的幼儿教学打下基础。很多民间历史故事也非常适合儿童阅读,比如《卧冰求鲤》《田忌赛马》《曹冲称象》《程门立雪》《卧薪尝胆》等,这些故事积极向上,内容有趣,对儿童具有启蒙教育作用。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桃园三结义》《杨志卖刀》等片段,这些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曲折,这其中讲述的忠诚与义气,虽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但是却非常适合儿童心理,并通俗易懂,有利于引导幼儿明辨是非与善恶。这些故事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还充满着语言美,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具体地理解课程特点,唤醒自己的童心去感受儿童文学内在的品质,在心灵深处与自己的童年对话,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摸索出与现实中幼儿的沟通方法,打破年龄的壁垒,做到更加的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制定符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社会需要的课程目标,确保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差错,还能顺利进行课程评价。高职学生一般都存在阅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相应的缺失判断儿童文学作品优劣的能力、对作品的赏析能力和开展阅读活动的组织设计能力。所以,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严格要求,并在课后跟进检查。老师要精心整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史的脉络,筛选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儿童文学题材的性质特点,培养学生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深化拓展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客观的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增强文化自信。

(二)发挥传统儿童文学的德育作用

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促进者,师德修养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1]。《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也分别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才培养等角度明确将“师德为先”作为教师培养的首要条件。

在课堂上要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试着发挥儿童文学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师教育观,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贯穿到课堂中。比如《神笔马良》,反映出善恶有报,扶贫济弱的优良传统。《老鼠嫁女》讲述的故事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势,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理性面对自身不足的地方。《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讲述了主人公愚公不畏艰难险阻、子子孙孙相继挖山的故事,表现了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二十四节气》这首童谣则将天文知识、自然规则和民族习俗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这些作品深入浅出地展现着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挥着良好的德育作用。儿童文学是文学的艺术,作为整体性的审美艺术品[2],儿童文学用简单、纯洁的语言,体现着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表达了对美好的情感、纯真的品性、善良行为的追求,具有“给这个世界带来希望”[3]的审美教育价值。从艺术审美的方面来看,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掺杂着多种美感,例如:语言美、感情美、结构美、思想美等。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上,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流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更能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对课程的认知、关注、认同、实践以及突破的过程。

教师可以在充满童趣的文本鉴赏中,在对故事形象的回味与反思中,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获得完美的阅读体验,更能够在课堂的德育情境里,“在欣赏中完成道德学习”[4]。

儿童文学作为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承担起师德教育的使命。“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5]师德养成在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育实践实训中把师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结合在一起,为儿童文学的德育目的开辟出宽阔的平台。从文学课堂德育的方向来看,儿童文学要达到对儿童产生德育的目的,也能成为培育教师教育使命与情怀的重要角色。

(三)搭建学生实践实训平台,创新创编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作品

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和研究观,注重儿童文学的实践性,将儿童文学教研与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学校教研的作用,最终达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中采用“弱化学科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教室到工作坊,构建立体式。“课内到课外”即根据儿童文学不同章节,设计出不同课堂“附加产品”,比如由儿童戏剧文学派生出“儿童剧社”,在课外也可进行专业儿童戏剧学习与表演;由儿童绘本文学章节派生出“儿童绘本下幼儿园”公益活动,带领学生将绘本教学与分享融入幼儿园实践教学。选取了“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戏剧”“动画文学”等8 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采用“文本分析—作品赏析—剧本创编—沟通展示—表演点评”连贯的学习实践模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实践实训,搭建本校剧场和附近合作幼儿园小学两个课堂,让学生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之后,熟练掌握好鉴赏、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利用好多种培训方式,邀请优秀的一线教师举办专业讲座,开展各类会议,搭建多维度的立体学习平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念,有效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可以是语言、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相互融合。故事创编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让观众领略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和语言音乐美。学生选择经典的剧本进行再创作,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根据自身特点分配好角色,认真排练,让课本剧走向舞台。比如在儿童剧《哪吒闹海》中,加入武术表演,配上经典的民乐,使舞台更具吸引力;《二十四节气歌》里,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将传统节日的知识串联其中;《嫦娥奔月》则采用水墨画的方式勾勒人物,将图画配上文字,充满了空灵美和意境美。学生提交好作品之后,教师展示优秀的成果,全面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比如创新创编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发挥评价的主体性,不仅仅是老师评价学生,还有组内互评、成员自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为创作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资源库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的大背景下,资源库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师的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资源库要有连贯的教学思路,除了一般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还要搜集大量的教学视频、微课视频、作业习题、试卷资源等。(1)教学设计要有合理的课时安排,详细具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参考资料。课件的设计要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2)教学视频要直接分析阐明课程的重难点,可以在幼儿园现场录制儿童文学教学,在微视频中展现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和幼儿园老师的实景讲述,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堂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积累下经验。(3)作业习题还有试卷既要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侧面反映出课堂教学后的效果。每一个教学单元后面都要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符合考核标准的作业和习题。要有课堂重难点知识点考察、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答案在提交后才可以查阅,主观题答案不可复制粘贴,避免了学生之间内部的抄袭或者直接在网上抄袭。选择题的批改直接由网络生成,提交后学生就可以看到正确答案和解析。节约老师阅卷和讲解的时间。客观题老师可在评论区直接补充审阅意见。(4)补充相关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品和案例。大部分学生接触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不多,老师要找到不同体裁符合幼儿审美和兴趣的传统文学作品,比如《十二生肖》《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等。不单单保留经典作品,还要吸收更多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的作品,持续更新教学资源。

三、结语

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包涵着淳朴美好的传统和道德,在儿童文学上引入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学习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很多传统作品没有经过整理,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但是却能在不同角度多层面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中,教师要选择文学性与教育性并存的文学文本,尊重课程特点,丰富课堂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强化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专业与文化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老传统当传承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