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中国》之梳理谈起

2023-11-26吕荐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二里头文明文化

吕荐龙 刘 娜

(胶州市博物馆,山东 胶州 266300)

一、中国的源起与发展

要研究早期中外文化交流,首先必然要探讨中国的源起,梳理“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继而放眼时空,探寻中国由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的发展历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

(一)“中国”一词的源流

在古代,“城”或“邦”谓之“国”。从字形上出,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与周围农村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圈,它已然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再加上地利之便,所谓“国”,更是“中央之邦国”。

许宏先生指出:“早期国家在空间上是由若干‘点’组成的,这些不同等级的聚居点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统治网络。”最早的“中国”应当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及其附近的京畿地区。成熟于东周的《尚书·梓材》里,有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的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对此,许宏先生认为,这里的“中国”应指关中至河洛一带的中原地区。

在出土文物资料中,1963 年于陕西宝鸡出土的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其上122 字铭文里,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的文字记载。经专家考证,这122字铭文记录了“中国”的地理范围——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便属于这一区域发现最早的大型都邑,是第一座“中央之邦”,是这一时期该地区最早的“中国”。

(二)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阶段

既然最早的“中国”源起于洛阳盆地内的二里头遗址,那么我们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二里头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关键作用和历史意义,由此来探寻邦国时代、王国时代及帝国时代这三大阶段,在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夏王朝的诞生,也就是最早“中国”的源起——二里头的开端。随着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崛起,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体王朝时期。

在这里,我们把邦国时代界定为广域王权国家形成之前众多小的政治实体并存竞争的时代,王国时代界定为夏、商、周三代,帝国时代界定为秦至清代。二里头位于河南偃师,属公元前1800—前1500 年遗存,相当于古文献记载的夏、商两朝。许宏认为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属于“中央之邦”;其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就是最早的“中国”[1],华夏文明也由多元邦国并存时期转为一体王朝时期。

综上,最早的“中国”引发了专家学者的诸多讨论,较为认同许宏先生的观点,所以在此重点讨论许宏先生的观点和看法。最早的“中国”即王国都城,辐射周边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以及以都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实体所处的中心地域,以及中心附近和周边聚居点。经过考古调查发掘,最早的“中国”源起于洛阳盆地里千年前的二里头遗址,它开创纪元,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文明兴起背景

依据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北非的埃及文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东亚的中国文明、美洲的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是全球范围内的原生文明发祥地。这又可归纳为三个大的文明系统,以及突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原初文明。在这5 大文明里,中国是唯一一处独立形成且连续发展的文明,相比之下,我们对早期中国文明的探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3000 年,中国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社会复杂化程度较高、可以被成为“邦国”的政治实体。这种多邦并存的局面,持续了一千年,才出现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王朝文明,这种规模较大的、类似埃及早王朝等的王权国家。

许宏先生提到,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分布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若干人类社会都大体在公元前8000 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与历史文献,可以得知中国文明孕育和发生的时期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大致相同,只是充分发展时代的稍微滞后。

纵观全球的古代文明,古代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地理环境相对独立,结构多元向心,从而导致中国史前文化与早期文明基本上独自发展,赋予其强大的政治结构、谨慎的墓葬安排等特点。

综上,即三大文明体系中,中国文明影响深远。大河文明发展孕育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国家。由于受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明独立发展且连续不断,约在公元前3000 年出现“邦国”政治实体,前2000 年才出现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国家。

三、早期文化发展交流

早期中国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对内,在城市规划、宫廷礼制、社会文明、经济生活、手工业等方面,出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外,在器具、原料、交通等方面,强势辐射,与各国交流密切。

(一)中国特有

1.城市规划与宫廷礼制

就都邑的选址而言,二里头坐落在古伊洛河北岸的微高地上,山环水绕,地理位置极其优越。通过查找考古发掘报告、研究聚落形态演变可得知,二里头城址人口密集,由此可反映出二里头国家社会发展已较为成熟,有能力进行都邑的规划和功能的划分,从而能够进行宫廷礼制的活动。

二里头遗址可分为中心区、一般居住活动区两大部分。二里头都邑中心是宫殿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心区的路网系统完备,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都邑中心的外围,设计以“井”字形的主干道网络,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中心北部为若干贵族聚居区,中心南部则是围垣作坊区。布局严密的路线使得最重要的功能区呈现一线排开的格局,由南向北,体现二里头城邑的庄重与宏伟。

二里头宫城平面呈纵长方形,作为我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从事礼仪的场所、中国王朝的开端。它有着中轴线规划的宫室建筑群,建立中极,为后世直至明清紫禁城的建立,提供了范本。此外,它是一座中庭可容万人的“四合院式”朝堂建筑,其坐北朝南、前临广庭的格局,为后世所继承。

二里头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它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都城布局严谨、规划明确、功能分明,对以后中国都城的规划提供的典范与借鉴。二里头城邑的建立,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凝聚力工程”。它有着严整的规划,中轴线规划的宫室建筑群,中庭可容万人的朝堂建筑,宏伟的南大门,完备的排水系统,其建筑规制在中国文明史和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社会文明

在社会人口方面,从人口劳力来看,它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口动员,逐渐在人力和物力整合上形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从族群组成情况来看,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发生过人口迁移的城邑;从住宅来看,宫殿与半地穴式“窝棚”并存,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从墓葬来看,它已形成贫富差距明显的墓葬层级;从聚落分布来看,它是金字塔式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空间分布格局。

在精神文明方面,许宏先生认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二里头人已经掌握了文字,只是能够代表当时文字发展水平的、真正的文字和成篇文书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一种极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艺术品。此外,一座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大型龙形绿松石,并且在诸多陶器上都有龙的形象。

3.经济生活与手工业

考古发现表明,黍和粟两种农作物是中原地区最主要的种植品种,家畜饲养和渔猎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宏先生在文中提到:“二里头获取的肉食资源以家畜为主,其中家猪一直占大宗,绵羊和黄牛从早期到晚期有大致增多的趋势。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无论王都还是农村,烧肉和猪肉一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使用方法,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随着二里头都邑的衰落,烧肉的传统也中断了很久。”此外,二里头的盛食用具也极有特色,如三足盘、豆、盆等。

此外,二里头文化中发现了双车辙文化遗迹,这可证明至少在距今3700 年,该地区的人已有使用双轮车的先例。这种传统肯定会便于其在商代晚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车马文化。

在手工业上,二里头宫城附近,有较大的官营作坊和围垣遗址,其中便发现了铸铜作坊,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铸铜遗迹。国家大事催生礼器的产生,进而促进铸造的发展、承上启下的治玉技术、高超精密的绿松石镶嵌技艺、图案繁复线条流畅的漆器工艺、精致的制陶工艺、精细的纺织工艺等。

(二)中外交流

1.外来文明的交融与华夏文明的延展

与二里头同时代的东亚地区,二里头文化所辐射的地域及更远的区域分布着各种类型特征明显的考古学文化。通过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化中能够找到与二里头文化交流的相关因素。一方面,在二里头文化周围甚至边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经常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的因素,比如说,二里头与其东南方向江浙地区的硬陶、云雷纹、鸭形器,以及吉林大学林沄先生指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青铜战斧与环首刀,应属于早期北方系青铜器。与此同时,在二里头文化中也吸收、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比如有经土库曼地区、欧亚草原、蒙古草原而传入的海贝及其仿制品,并且从全球范围看,最早出现在西亚的冶金术,随着西亚文化扩散,随之外传,并东渐至中国,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二里头遗址既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又吸收融合了其他地域的文化传统,这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汇集了欧亚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最终达至王朝文明的辉煌。

2.早期文明的强势辐射

作为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强势辐射态势,与周边其他文化交流。其中,交流以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为主,而以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形成早期“中国”世界的雏形。

酒器的大范围扩散、酒礼的向北传播、陶礼器风靡南方、玉器四周扩散、兽面纹铜牌饰的西北传播、二里头到二里冈发展、赏赐与纳贡的双向互动……这一系列强势辐射,促成了早期“中国”世界的雏形。

许宏先生对此说到:“它在内部高度发达的同时,向四周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清理冲击波。在这一过程中,华夏国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体的转型,‘中国’世界的雏形得以形成。”

综上,早期中国文化发展异彩纷呈,海纳百川,强势辐射,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在城市规划与宫廷礼制、社会文明和经济生活与手工业上,中外交流表现在外来文明的汇聚与华夏文明的外延与早期文明的强势辐射上。早期文化发展交流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繁盛景象,为后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四、总结梳理

通过研读《最早的中国》,本文建构文章框架,梳理文章脉络结构,探究早期中外文化交流。辅以其他学者的观点和书籍资料,分为中国的源起与发展、中国文明兴起背景、早起中外文化交流三大部分,探寻“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阶段,梳理全球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从中国特有看城市规划与宫廷礼制、社会文明、经济生活与手工业,从中外交流看外来文明的汇聚与华夏文明的外延、早期文明的强势辐射。

就早期文化发展交流来说,早期中国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对内,在城市规划、社会文明等方面,出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外,在器具等方面,强势辐射。早期文化发展交流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繁盛景象,为后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猜你喜欢

二里头文明文化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漫说文明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