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营造林技术应用问题研究

2023-11-23黄木清

林业科技情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立地条件林木营造

黄木清

(肇庆市国有清桂林场,广东 肇庆 526351)

林业营造林技术是指人工造林技术,通过造林、补植、病虫害防治来为林木营造优良生长条件,有效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应用技术。据我国自然资源部2022年11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4.02%,和上世纪80年代的12.0%相比实现了巨大跨越,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该数据的背后,离不开营造林技术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当前我国林业营造林技术虽得到广泛认可且被积极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营造林技术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1]。

1 林业营造林技术应用价值

营造林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去植树造林,包含育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植造林等不同方式。《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完成造林677万公顷。营造林技术应用价值突出。首先,提升树木成活率。营造林能提升树木成活率,在实践中必须要围绕营地的地理环境、种植条件、土壤来分析,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图1)。其次,有助树木健康生长。究其原因,是营造林能改善营地环境,优化树林结构。最后,推动林业可持续化发展。营造林工作的开展不但能维持现下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减少不良的破坏;还能提高林业的产出量,满足市场发展中对于林木的需求,最终为林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提供坚实保障[2]。

图1 营造林(图源:江苏公共新闻)

2 营造林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林业营造林中,并非是简单的将苗木移植了就完成该项工作,还需要加大移植后的管理(如浇灌、施肥),予以苗木充足营养物质。若未重视到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很可能降低其成活率,影响到最终的营造林效果[3]。

2.2 科学规划不足

林业营造林技术的应用涉及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抚育等不同步骤,整个工作的实施较复杂繁琐,若未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甚至造成营林计划失败。例如:有部分人员曲解“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营造林效果,还可能导致森林系统稳定性下降,不利于林业生态建设。为解决该类问题,要强化顶层设计工作做好宏观规划[4]。

2.3 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水平不高,一直都是新时期下林业营造林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且紧密联系的整体,除常见的灌木乔木外,还有丰富多样的真菌、食草类、食肉类动物。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往往能更好地为林业营造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用先进技术来构建出“生态-经济”虚拟化模型分析,以维持生态平衡,提升营造林质量[5]。

3 解决林业营造林技术应用问题的策略

3.1 采用科学的营造林技术

为优化林业营造林技术,解决相关问题,要加大苗木培育的重视度。林业营造林中,并非是简单的将苗木移植了就完成该项工作,还需要加大移植后的管理(如浇灌、施肥),予以苗木充足营养物质。若未重视到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很可能降低其成活率,影响到最终的营造林效果[6]。

3.1.1 树种选择

林业营造林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便是合理选择树种。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树种,能有效地提升幼苗、幼树的成活率。需要注意的要点有:(1)根据营造林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投资等综合因素来选择树种,确保适宜匹配;(2)将立地条件优良的地块优先预留给有着较高经济价值、亦或是对立地条件有严格条件的树种,反之则将立地条件相对一般的预留给经济价值低下、亦或是本身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树种的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确保造林后树木能成活并获得良好效益。此外,移植前深入分析种植地土壤结构,包括湿度、土层厚度,并掌握到当地的光照等信息[7]。

3.1.2 密度选择

林业营造林中需要合理明确造林种植的密度参数,具体可结合设计方案中的树种特性、种植目的、所在地的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水平、造林技术高低等指标。例如:(1)对于部分生长速度相较缓慢的树种,且基于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较差的条件下,可适当地密植;相反,对于生长速度较快、冠幅大的树种,如香樟树(图2)、银杏树、黄葛树、紫藤树等、亦或是本身立地条件好,周围交通不便的便可采取稀植。(2)若树种本身对于阳光照射、养分的需求量较高(如榆树、银杏树),那么要适当地降低种植的密度;反之,若树种耐旱性强,可适当地密植;(3)若培育的是经济林,那么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4)若是为了通过林业营造林来提升树木对于当地恶劣环境的抵御能力,可适当密植。即便是发生暴风雨等恶劣天气时也能在未来很大程度减少林木倒伏的情况,能快速恢复[8]。

图2 香樟树

3.1.3 配置选择

林业营造林过程中,若条件允许,可利用树种间存在的互补关系来发挥出混交林的作用,实现良好的树种配置。基于树种间的互补关系下,囊括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属于次要树种,起到辅助、护土、改良土壤的作用)、灌木树种不同类型。林业营造林中的树种配置意义在于:(1)能提升林木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林地的生产质量。当发生病虫害时也能很大程度提升其自身抵御能力,避免给营造林造成较大的损失;(2)能充分吸收林地内的营养物质;(3)能提升林木本身的抗风雨能力,还能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等,促进林木积极生长。在具体配置时可借鉴成功的经验来进行混交,确保可行性。

3.1.4 时间选择

造林前的整地工作是基础:(1)翻地,根据选用的树种特点来及时清理、整地,并施基肥;(2)整地要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改善当地立地条件,为幼苗、幼树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同时,要合理选择造林的时间,具体根据所选的树种特点、造林方法来决定。

3.1.5 措施选择

林业营造林后,由于幼树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高,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创造出适宜其生长的优越环境,并做好松土、除草、施肥、灌溉、植补等工作,全方位地保障造林成效。例如种植后,要观察其生长状况,是否有活力,形态等,进行浇灌、施肥。又如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土壤能保障其质量,若经检测证实土壤酸性过高,可通过增加适当草木灰来解决或通过耕作改善,有效提升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要进行防治病虫害,加大管理力度,具体可选择用生物药剂喷洒等来预防。

3.2 完善管理措施

营造林部门要综合考虑当地农业、工业等要素,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和优化营造林规划方案。同时,落实对林业营造林的中观、微观规划。采集营地的地形、生态等数据信息,根据所调查到的资料来合理选择种植技术。例如针对部分地势条件优越且土质条件优良的营地,可选择分殖造林法;亦或是针对其他营地选择对应的播种造林、植苗造林等。以分殖造林为例,该技术运用广泛,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又涵盖插条造林(图3)、插杆造林、分根造林等。微观造林规划中则主要对营地某块重点地区进行生态规划,并强化对营地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防治等积极管控。

图3 插条造林(杉木)

3.3 运用信息化技术

首先,运用信息化技术时除了关于营造林外,也要考虑到农、林、牧、工四个行业间的联系,实现信息数据共通,实现宏观把控。其次,诚如上文所述营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许多环节,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有相互的沟通和衔接,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来管理,以防止出现信息滞后,有效减少营造林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等问题。再者,信息化技术要用于营造林的设计中,通过搭配先进的制图软件来设计;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来监测林木生长;在营造林检查验收环节也可利用遥感技术、航测技术(图4)、PAD、Mapinfo等先进技术分析,为营造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图4 无人机航测营造林

4 结语

林业营造林技术的应用能解决森林过度开发、森林资源骤减的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当前,营造林技术应用还存在着苗木培育缺乏重视、营造林规划不足、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等诸多问题,要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林业资源更大效益。

猜你喜欢

立地条件林木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浅谈循化县云杉的造林种植技术方法
改善华蓥山森林立地条件措施浅析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基于耕地质量的诏安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分析
接穗品种等因素对核桃嫁接改良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