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水农遗——用“共生模式”再次聚焦全球目光

2023-11-23吴楚阳黄晓俊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稻鱼庆元青田

□ 文 吴楚阳 黄晓俊

6 月5 日,首个“中国·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启动仪式在庆元县举行。“丽水农遗保护日倡议书”于该仪式上发布,号召全社会自觉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利用者、宣传者和赋能者,共同参与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新路径。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丽水始终坚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创新化传承与融合化发展,率先开启我国农遗保护发展的先河,成功打造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古法农耕+现代科技”品质农业耕作体系。

世界农遗看中国,中国农遗看浙江。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坐拥全省面积六分之一的“绿水青山”,传承千年农耕文明,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集聚地。如今,丽水已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同时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缙云茭鸭共生系统4 项中国重要农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农遗保护,法治先行

2022 年7 月18—19 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丽水市青田县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引发了与会嘉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农遗保护发展成果,全面动员全市人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丽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的决定》,决定将每年6 月5 日设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

自2005 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青田县政府就成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乡村两级建立专职保护机构,加强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此外,青田县还设立县农发公司,统一负责稻鱼产业开发利用,统筹农业文化遗产有序保护和开发;组织中科院专家编制《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2016-2025 年)规划》,明确保护和发展方向;出台《青田县“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对稻鱼产业的支持发展,积极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模式和再生稻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发展效益。

被誉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的庆元,依托“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张世界级“金名片”,建设生物科技(食用菌)产业园,补链延链,实现16 家企业入驻该产业园。

庆元县还制定食用菌企业“一企一案”,对珍稀品种培育、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10 万元至300 万元不等的政策补助,并整合科研资源,主持实施2022 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创建食用菌生物科技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古法农耕,和谐共生

丽水融合“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理念,丰富农田空间生物多样性,打造“古法农耕+现代科技”品质农业耕作体系,集成推广“稻鱼共生”“茶羊共生”“茭鸭共生”“林菇共生”“梯田共生”等共生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田县打造的“青田稻鱼米”金名片,从2017 年起在丽水市率先开展好稻米评选活动,已持续举办六届,极大提升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其中,青田稻鱼米在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斩获“双金奖”,5 次获评“浙江好稻米”金奖,20 余次获评“丽水好稻米”称号。

目前全县“稻鱼共生”产业种植面积5 万多亩,总产值达2 亿多元,稻鱼米也成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稻鱼共生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全国推广。

“茭鸭共生”是丽水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而做出的又一创新之举。2022 年缙云茭白产量12.7 万吨,实现茭白田亩均产值2 万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8 亿元;缙云麻鸭存栏26.9 万羽,年产蛋量3 274 吨,在全国各地饲养的缙云麻鸭数量1 000 万羽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21.8 亿元。

融合发展,富民增收

擦亮“金字招牌”,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丽水深谙“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之道,积极组织各方专家,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并把农遗特色产品认证与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结合起来,打造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遗良品”。

在2022 年发布的全国“农遗良品”十佳品牌、十佳旅游线路、十佳传承团体名单中,庆元香菇、浙江青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探寻线、“最美梯田”风景线等7 项成功入选,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如今,青田全县稻鱼共生种植面积已超5 万亩,稻鱼米价格也翻了两番,每亩产值突破万元,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值得一提的是,稻鱼共生模式还“走出”青田,“远赴”广西、宁夏、贵州等20 多个省(自治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增收,释放了农遗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庆元依托林菇共生系统,坚持深化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森林资源保护、食用菌生产、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销售等协同发展。目前,庆元香菇年产量7.7 万吨,食用菌交易量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庆元香菇”品牌价值达49.26 亿元,带动从业人员4 万多人,产值达4.3 亿元。

缙云茭鸭共生系统不仅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更为农民就业,特别是解决老龄农村妇女就业问题作出突出贡献。据统计,目前全县从事“茭鸭共生”相关产业的农民达3.5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妇女占到30% 以上。

云和梯田景区的创建, 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景区内农家乐、民宿、农产品购物店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直接为村民创造就业岗位超2 000 个,梯田农特产品年销售额也超3 000 万元。景区沿线村庄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依托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与众不同的农耕文化,崇头镇成为各方投资热土;以观看星空为特色的梅竹露营基地一经投入运营,立即赢得都市游客青睐……

通过大力推进“农遗+ 多元业态”创新实践,丽水推动农遗资源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完整价值链,助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丽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助推共同富裕的全新动能,真正做到了“保护一个遗产、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千年农遗文化, 浙丽大放异彩。丽水市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场景中,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元价值,放大农遗品牌效应,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秀山丽水特质的农遗传承与发展之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与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劲动力与强大支撑。

猜你喜欢

稻鱼庆元青田
曹庆元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百善孝为先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
浙江:永嘉县建成国家级稻鱼共生标准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