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林下种植关键技术探讨

2023-11-22唐庆兰彭忠勇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7期
关键词:环菌天麻林地

唐庆兰 彭忠勇

天麻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有着广阔的生产需求与市场前景,如今许多省市都依靠天麻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本文通过对天麻生长习性和林下种植推广的必要性进行思考与简要阐述,进而从林地筛选、菌材培养、麻种选育、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环节入手,对天麻林下种植全程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大天麻种植户提供有益的建议与技术参考。

一、天麻的生长习性

天麻是一种多年寄生的兰科腐生草本类植物,无根叶且生长繁衍皆依靠于蜜环菌的养分供给,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疏松沙质土壤可满足其生长要求。天麻喜阴喜湿喜凉爽,抗寒抗旱能力弱,适宜生长温度在10-30℃之间、空气湿度约80%、土壤湿度50%左右。野生天麻常分布于我国云贵川藏、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及东北、江浙等地区,多长于海拔400-3200m 的疏林空地或灌木边缘地带。只有充分了解天麻各项生长习性,才能够设计出优质的种植环境与条件,使人工种植天麻达成与野生天麻相类似的效果。

1、推广林下种植的必要性

①绿色富民政策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趋于和缓,农业绿色转型也被提上日程。现阶段,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林草局等有关单位积极出台农林业发展新规,对现存问题与新机遇展开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战略布局与保障监督,大力推进绿色富民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②人工种植效益不佳

天麻人工养殖主要依赖于大田种植或温室大棚建设,这种模式虽然打破了天麻种植的时间与空间局限,但会占据并消耗掉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建设过程中生产者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天麻种植与经销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天麻对于生长条件要求高,极易受气候灾害、病虫灾的影响,而且长时间的有性或无性繁殖都会造成麻种的退化,人工培育的蜜环菌在发菌能力上也比自然生成的要弱,加之生产者种植观念、技术的不足,都会制约天麻的生长质效和养殖者经济效益的获得。

2、天麻林下种植关键技术

①林地筛选

林地筛选是天麻林下种植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决定着后续环节的开展与延续。结合天麻生长特征与需要,要从海拔地势、气候温湿度、树木土壤、生物多样性、周边农业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调研与考察,进而筛选出适宜天麻种植的林地资源,按需加以利用、改造和保护。

首先,要根据当地天麻种植目标来进行分级、分区的规划管理。这就要求天麻生产者要确立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并对林地资源各区块不同自然条件有足够掌握,能够根据商品麻、育种麻等不同生产目的来对林木和土地资源加以高效利用。海拔的高低会对温湿度及土壤产生影响,生产者可以根据不同海拔段天麻的长势表现,对其进行分区化种植,但为了保证天麻能够以正常速度生长,必须要保证林地的选取控制在合理海拔范围内,且林地坡度不能过于陡峭,并要挑选排水性能高、腐殖质丰厚的土壤进行种植。

其次,要深入了解林地内生物多样性构成,对于潜在的虫害做好预防。每一片树林都自有一套生态系统,其中一项生物因素的改变就有可能扰乱、破坏整体的运行。在林地中开展天麻种植必须要对周边动植物有所了解,对于有益因素加以利用,对于不利因子要事先剔除,尤其要了解林内害虫的种类和大致数量,在引入天麻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害虫的消杀,避免造成损失。

最后,对林地附近居民及家畜的生产生活规律有所把控。生产者必须结合天麻生长周期及各个阶段特征,对其安全隐患有充分认知。对于天麻的播种、栽培,尤其是低温休眠期、露地覆膜越冬时,一定要做好防护与阻拦措施,避免附近居民及家畜的踩踏;在植株、块茎暴露出来时,要避免他人的采集与损坏,避免农畜、野生动物的啃咬食用。还要了解附近农业、工业、生活的污水与废物排放,避免林地土壤与水源被污染。

②菌材培养

优质菌材是天麻生产取得良好质效的重要保证,培育出活性强、发菌快、无污染的蜜环菌材就为品质麻的产出奠定了良好基础。生产实际中,有“三下窝”法、菌床培育法、新段材拌已接种或已感染蜜环菌菌材培育法三种主流办法。

一方面,在段材选择上,经过广泛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以了解到在天麻生产中应用的菌材实际上就是布满了蜜环菌的树段材料,而我国诸多阔叶树的树桩、枝杈、叶片等都能够作为菌材培植的材料。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林木资源特点进行选择,尽量规避掉含油性较高、气味明显的松树与柏树,而挑选易染菌、耐腐性强、培养耗时短的树种,例如白栎、麻栎及樱桃这类树段或壳斗科、桦木科树种。同时菌材要注重对长度、直径的控制,尽量保证长短、粗细的一致性,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新材可以加以适当修剪。

另一方面,在菌材培育上,要预先挖设好一个大约2-3m长、1.5-1.8m 宽的菌塘,在菌塘底部用一层松软的细沙土进行铺垫,然后在土的上层将挑选好的菌材按方向合理进行排列布置。这一过程中,通过打开段材鱼鳞口,并将菌枝斜切为小段制成菌棒,将菌种放置其中,通过用力挤压使其附着其中,使菌种迅速感染新材。在将整个菌塘铺满的同时,要在各个菌材之间留好充足的空隙与间距,随后再用新鲜枝叶填满缝隙达到引菌效果,在菌材上方再度铺上一层厚土,为菌材打造一个10cm 左右的隔层,并在隔层间放置1-3cm 的树枝树叶,以丰厚的腐殖质为蜜环菌发育提供保障。最后在表土覆盖一层树叶或地膜防止太阳直射。

此外,在蜜环菌生长过程中,生产者还要对其土壤的温度、水分做好控制,也不能忘记定期进行有效的除草松土工作。通常来讲,这一环节会开始于每年的8、9 月份,在同年11 月就可以及时进行天麻的播种工作,这种方式培植的菌材,在天麻后续的种植环节能够直接用于其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为天麻种子的栽种与发育打好了基础。

③麻种选育

麻种是天麻整体种植与生长环节中的核心要素,要实现植株与块茎的优质生长,就必须在种植伊始做好种子的品质控制与筛选。

目前,我国天麻主要分为红天麻、绿天麻、黄天麻、乌天麻、松天麻这五类,它们各具优势与特点。例如红天麻就具有长速快、产量高、分布广的特征,乌天麻具有麻型好、价格贵、折干率高的优点。一般来说,要使林下种植的天麻品质靠近野生天麻,必然就要选择本身无病虫害、新鲜、抵抗力强的红、乌麻种,而要剔除掉有瑕疵甚至不合格的残次种,要在大量麻种中挑选出与野生天麻大小、形状有共通点的种子进行林下种植。种植实际中,常将4-8cm 的块茎视作麻种适宜生产的大小,并以5、6 月上旬、9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为适宜栽种时间。

并非优质麻种必然产出卓越成品,但会大大降低天麻次品产出的几率与可能。麻种选择除了在自身所在地区内进行优选外,还可以通过与环境类似地区的先进种植基地达成合作,实现良种的引进、培育与试种。举例说明,云南省的广南县、会泽县、丘北县等地;贵州省的遵义县、大方县、赫章县等地;四川省的平武县、通江县、会理县等地;其省份内所属区县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高度相似性,且上述三个省份天麻种植面积与产量都遥遥领先。基于这种区域性中隐含的气候与地理差异,各省市地区要结合实际需要和发展现实,做好良种交流与引进。

此外,各地在麻种选育上要加强对旧品种的升级和新品种的研发,科研室要充分结合麻种生物学特性,利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实验探索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技术中再造新品种的可能,逐步培养更多产量高、长速快、抗病性与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推动天麻人工种植走向更加高质的发展道路,进一步节约农户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的资本与人力物力投入。

④栽植方法

当前天麻种植中常用的栽培方法分为做畦式栽培、挖坑式栽培和树桩式栽培。

在菌材培养与麻种选育环节结束后,会在当年11 月份的下旬至次年3 月份选择一个晴朗之日,开展天麻的栽植工作,按流程来看,主要分为挖穴、下种以及人工授粉等环节。

一方面,挖穴工作是基于菌材培育中菌塘的设置,生产者要将已然菌塘表土挖开,对各层菌材进行细致检查与观测,充分了解蜜环菌的发菌程度。随后在下种时,通常要在每相邻的两根菌材的截断面以及菌材与塘边的截断面中间以45°顶芽朝上的方式种植一颗白头麻种,并确保其脐眼得以紧靠菌材断面密集的蜜环菌丛处,倘若蜜环菌发菌状况十分优异,就可以直接在麻种的脐眼四周安放3、4 根菌材。反之,如果发菌情况差,就还需额外添置2 根菌材加以培育,在这一过程中要万分注意,采取有效手段抵御杂菌与害虫的侵入。在麻种播种完毕后,要再度以一层约4cm 厚的新土将种苗完全覆盖,然后再铺设10cm 左右的表层土,塘穴四周还要额外挖掘出实用的排水槽。对于一些气候与土壤较为干燥的地区,土层要做的平整厚实一些,湿润地区则相反,要做成较薄的龟背垄面,便于排水。

另一方面,天麻的有性与无性繁殖对于天麻品质的影响十分突出。为避免长期无性繁殖引发麻种退化等问题的出现,要额外关注天麻栽植时人工授粉这一有性繁殖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天麻虽以虫为媒介进行授粉,但往往面临着授粉不足的窘境,制约其自然发展。常规来说,人工授粉多在3-7 月份进行,花粉多以粉块膨大变松软为成熟特征,在成熟后会将药帽顶起,并在边沿有所显露。人工授粉通过生产者以左手捏住初绽花朵子房、右手利用牙签、镊子等工具挑除药帽并将粉块置于合蕊柱下方柱头之上等操作来完成授粉操作。另外,果实变暗发软后加以摘取,取出内部种子并与萌发菌一同搅拌后放入袋中培育2-3 天即可。虽然此种有性繁殖模式存在技术难度高、损耗资金巨大等困境,对于生产者成本节约不利,但通过有性繁殖可以使人工林下种植的天麻也能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并生成优质麻种,实际上是利于天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云贵川等天麻种植先进地区的规模化种植基地与联合主体可以进行有效技术尝试与应用。

⑤病虫害防治

要有效防治天麻的病虫害,最关键的措施便是做好定期的消毒与检疫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限制病虫害的流通与复发。而在具体生产环节中,要对病害与虫害采取分类针对化处理,生产者务必要学好防害知识,做到农药产品的正确应用。

第一,天麻的病害主要由块茎软腐烂病、霉菌病两类构成。天麻一旦患上软腐烂病,会呈现皮部萎缩发黄、内部腐烂恶臭并布满或黄或红蜜环菌菌丝的症状,通常这种病症是由碱性土壤、高温照射或浸泡导致的。要实现有效防治,一方面,要控制好土壤的pH 值和含水量使其处于偏酸性、不旱不涝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对严格挑选优质无害的麻种与菌材,从源头上遏制病害植株的出现。天麻菌害最主要的元凶是担子菌,其菌丝与蜜环菌相似,常腐生于菌材之上争夺养分,对于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极其不利,患上菌害的天麻以块茎出现紫褐色病斑为主要特征。霉菌病的防治要从洁净场地的选择、菌种加量上加以预防,在发现后要谨慎使用多菌灵、速克宁等农药进行灭菌处理。

第二,天麻的虫害包括蛴螬、蝼蛄、白蚁、跳虫、介壳虫等。对于蛴螬和蝼蛄的防治,可以在每百平方米内用水稀释0.15kg的90%敌百虫或50%辛硫磷,并拌以10-15kg 的细土,制成毒土后向林地内播撒施肥。对于经常蛀食原球茎、块茎的白蚁群,可以使用灭蚁灵制作毒饵对其进行诱捕与毒杀。跳虫对于天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菌膜和天麻块茎的啃噬,这种害虫体型较小且喜湿,繁殖能力强,对于天麻危害较强。在跳虫危害高发时可以采用1∶800-1000 倍的敌敌畏或0.1%鱼藤精加以浇灌,还可以根据每平方米4 片磷化铝的剂量进行规模化的熏杀。而介壳虫主要是依附菌材进入窖内,再由粉蚧危害天麻块茎,致使作物生长滞缓、品质变差,这种虫灾发生后,必须将此批天麻全部翻挖,对受害菌材加以焚烧毁灭,遏制其蔓延势头。

⑥采收与加工

天麻采收是对周期内一轮种植技术与成果的集中检验,对于后续二轮生产的改进有重要借鉴意义。通常来说,天麻采收的最佳时期便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此时正值天麻休眠期,采收会取得更高的质量与完备率。冬季栽种的天麻常常于次年冬季或第三年春季开展采收工作,而春季栽种的天麻会于本年冬季或次年春季加以逐窖采收。在采摘环节中,必须注重对植株与块茎的保护,事先要预备足量的菌材,按照一轮菌材、天麻的顺序取出,随后补充新菌材的同时进行二轮的天麻栽培。在采集时要将不同类别、不同质量大小的天麻分开摆放收集,再将附着的泥土清理干净,留好麻种。

天麻加工是产出变现的关键环节,天麻难以长久进行保存,因此为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必须在天麻采收后要及时对成品进行加工。首先,在洗净天麻之后,要以明矾水将天麻煮至透心,根据天麻数量及大小进行分档差异化处理,对于较大较多的天麻要煮到10-12 分钟,对于较小或较少的天麻煮8-10 分钟。在煮好捞出后可以平铺放置在太阳光下或利用烘干机、烘房等机械化设备对天麻进行温度适中的熏烤、晾晒或烘干,使水分蒸发,再用木板等工具将天麻压平,反复循环操作,使其逐渐呈现半透明、黄白色的状态。在全部加工处理完成后,还要根据品质、样貌、重量、大小等指标对成品麻进行等级划分,契合不同市场需要进行分销售卖。

综上,发展天麻林下种植助益良多,不仅有利于稳定医药业优质原料的储备与供给,而且能够助力地区民生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天麻林下种植手段,积极提升全流程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栽培模式,为天麻生长营造优质环境,推动天麻绿色、可持续种植的产业化与体系化建设,进而依托天麻生产带领地区百姓实现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环菌天麻林地
红杆天麻共生蜜环菌筛选初探
来一口“超级蘑菇”嘛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蜜环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