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小麦产量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

2023-11-22史德永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3期
关键词:除草小麦病虫害

史德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这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麦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和质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小麦栽培方式,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病虫害,以便生产更多的优质小麦,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次研究探讨了小麦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提升小麦产量,满足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有一定帮助。

一、小麦绿色栽培概述

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是一种注重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和产品品质的农业生产方式。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的目标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优质小麦产品的需求,并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保障。

1、环境友好,高产优质

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强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最小化对土壤、水和空气的污染。通过科学管理土壤、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绿色栽培模式之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播种密度、优质品种选育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注重生产高品质的小麦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小麦的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和食用价值,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生鲜或加工小麦产品的需求。

2、技术创新和可追溯性

一方面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鼓励技术创新和持续改进。通过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和农机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另一方面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强调产品的可追溯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因地制宜的标准化和溯源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提升消费者对小麦产品的信任度。

二、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生产效益。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温度要求可能不同,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可以增加产量稳定性和品质优势。同时还应该选择具有高产性和优质特点的小麦品种。高产性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优质特点如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等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增加小麦的附加值。掌握小麦品种的抗逆性能,如耐寒性、耐旱性、耐病虫害等。这些品种能够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在徐州市睢宁县推广应用较好的小麦品种主要包括了淮麦20、烟农19、徐麦99、济麦22、徐麦30、明麦1号等几种。

2、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①种植地选择

绿色种植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在小麦绿色种植模式下,对种植地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易积水的地区,以减少病害发生。同时,要求土壤肥沃,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pH 值在6.0-7.5 之间,有利于小麦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作物产量的提高。选择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地块。土壤中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含量要均衡,有利于小麦的吸收利用。同时,要关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要求土壤结构良好,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避免土壤板结、沙化、盐碱化等问题。选择无污染的地块进行种植。避免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的积累,以确保小麦品质安全。

②种植地处理

翻耕整地是绿色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深翻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法。一般要求深翻深度在20-30cm 左右,可根据土壤条件适当调整。深翻时要注意避免破坏犁底层,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旋耕是将土壤翻转、破碎、混合的耕作方法。旋耕可有效破碎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土壤通风、透水和保水。旋耕深度一般在10-15cm 左右。耙地是将土壤表面破碎、平整的耕作方法。耙地可提高土壤表层的疏松度,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耙地时可根据土壤状况调整耙齿间距,以达到理想的土壤结构。翻耕整地要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小麦根系生长。要求土壤团粒结构良好,孔隙度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翻耕整地还要注重提高土壤肥力。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土壤水分适宜。土壤含水量在60%-80%时有利于小麦出苗。整地时要根据土壤状况适当调整水分含量。一般结合土壤翻耕整地,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2000-2500kg,45%的复合肥30-50kg,搭配使用钾肥10-12kg。

3、科学播种

①播种日期确定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适于小麦生长。在小麦绿色种植模式下,确定播种日期要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温度、病虫害防治等因素。睢宁县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秋季气温适中,降雨量较少。在绿色种植模式下,应选择秋季气温稳定在15-20℃之间的时期进行小麦播种,以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小麦播种时,土壤温度应达到10℃以上,以保证种子能够正常发芽。在睢宁县,通常在10 月初左右,土壤温度可达到15℃以上,适宜小麦播种。此外,在绿色种植模式下,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择病虫害较少的时期进行播种。睢宁县的小麦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早期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②播种方法

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是提高播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在播种操作过程中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以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生产目标等因素,合理调整播种密度。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15kg 左右。根据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播种行距。一般行距在20-30cm左右。保证播种均匀、深浅一致,避免缺苗、重苗等现象。机械设备在行进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适量的小麦种子加入播种机的种子箱中,注意不要过量或不足。确保种子均匀分布,避免堵塞或过密播种。推动或驱动播种机沿预定的播种线路移动,使播种机上的种子齐步进入土壤中。确保播种机保持平稳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使种子均匀地散布在地面上。随着播种的进行,及时检查播种效果。确保播种机正常工作,并调整和修复任何机械故障或不良操作,以确保小麦的均匀生长和最佳产量。

4、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

小麦播种出苗阶段的查苗时机通常为播种后7-10 天左右。此时,大部分种子已经发芽,可以通过查苗了解播种质量和出苗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对于缺苗较为严重的,可以根据缺苗的严重程度实施补救,常见的包括播种补种和移栽补种。播种补种适用于出苗率较低、缺苗较多的情况。移栽补种适用于出苗集中、生长较弱的地块,通过移栽其他生长良好的幼苗,提高产量。在播种后7-10 天进行查苗,观察出苗情况,记录缺苗、重苗、生长不良等现象。针对缺苗较多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补种时间(通常在播种后10-20 天),采用与原品种相同的方法进行补种。注意补种时要避免与原有幼苗生长周期重叠,以免相互影响。移栽补种时选择生长良好的幼苗作为移栽苗。在移栽前1-2 天,对移栽地进行施肥、灌溉,保证土壤湿润。移栽时,将幼苗从原生长地连根挖起,尽量保留根系,减少幼苗损伤。将幼苗移栽至目标地,按一定的行距、株距进行栽种。移栽后及时浇水,保证幼苗成活。补种后要加强管理,确保幼苗生长良好。包括适时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②冬灌

小麦冬前灌溉的时机通常在小寒节气前后,即当地气温逐渐降低,土壤湿度逐渐减少的时候。此时期灌溉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为越冬打下基础。具体时机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灵活调整。小麦冬前灌溉量要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每亩灌水量在30-50m3左右,以保证土壤湿度适宜,利于小麦根系生长。灌溉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小麦生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喷灌或者滴灌方式。喷灌或滴灌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率,节约用水。另外,在灌溉过程中也需要掌握麦苗的生长情况,如果底肥施入不足,小麦生长出来之后,叶子发黄,生长不良可以适量追施化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5kg,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③中耕除草

返青期是小麦生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期土壤湿度适宜,小麦生长迅速,杂草易滋生。因此,小麦返青期中耕除草的时机应选择在小麦拔节前,一般为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此时杂草处于幼苗期,易于去除。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小麦返青期中耕除草一般进行1-2 次。首次中耕除草在小麦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首次除草后10-15 天进行,主要去除新生杂草。中耕除草的深度要适中,既要保证能有效去除杂草,又要避免伤及小麦根系。通常中耕除草深度为3-5cm。中耕除草包括了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人工除草主要是人工手持除草工具,如铲子、锄头等,对杂草进行手工拔除。适用于面积较小、杂草分布较集中的地块。机械除草是应用专门的除草机械,如中耕机、除草机等,进行机械化除草。适用于大面积、杂草较多的地块。化学除草主要选择在小麦返青期,可选择对小麦生长无害的除草剂进行喷施,以防治杂草。使用化学除草时,要注意除草剂的种类、浓度、使用方法等,避免对小麦造成药害。

④施肥灌溉

在小麦高产条件下要结合植株的生长情况,积极推广应用氮肥后移技术。确保施足基肥的情况下,重施拔节肥和穗肥,并严格控制好拔节肥的施入时间,避免田间无效分蘖量过大或者群体密度过大,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预防后期出现倒伏。对于生长较为旺盛的小麦田,应该在小麦拔节期后进行追肥,每亩追施尿素8-10kg。对于小麦生长发育适中,可以在小麦拔节期初期进行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12kg。小麦进入孕穗期之后会进入到生殖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对养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要结合植株的生长情况,每亩追施尿素10-12kg,并结合施肥,要做好科学灌溉工作,确保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田间持水量能够达到65%-75%。同时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尤其是完成开花授粉之后,要做好叶面追肥工作,这样能够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促进小麦灌浆,增加千粒重。推荐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的尿素溶液各使用20kg,混合之后进行叶面喷洒,每间隔14-20 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1-2 次。

5、病虫害防治

①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田间的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害虫,如麦蛾、麦蚜、麦叶蜂、麦蜘蛛等。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杀虫灯可在小麦生长季节进行设置。每亩设置杀虫灯的数量根据害虫发生情况、灯具的诱虫能力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设置1-2 台杀虫灯,以保证防治效果。设置的高度以1.5-2m 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防治效果。设置高度要考虑到小麦的生长高度,以保证杀虫灯的光照范围覆盖到小麦植株。杀虫灯的开启时间一般在傍晚至次日凌晨,此时害虫活动较为频繁。关闭时间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在早晨7 点左右。具体开启关闭时间可结合当地害虫活动习性进行调整。

②色板防治

色板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田间的蚜虫、白粉虱等小型害虫。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色板可在小麦生长季节进行设置。每亩设置色板的数量根据害虫发生情况、色板的诱虫效果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亩设置3-5 块色板,以保证防治效果。设置的高度以1.5-2m 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防治效果。设置高度要考虑到小麦的生长高度,以保证色板的光照范围覆盖到小麦植株。色板的更换频率取决于害虫发生程度和色板的损坏程度。一般建议每7-10 天更换一次色板,以保证防治效果。在害虫发生高峰期,可适当增加更换频率。

③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田间的害虫和病害,如蚜虫、白粉虱、叶锈病、赤霉病等。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方法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在小麦田间释放蚜虫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有效控制了麦蚜的发生。在小麦生长季节,喷施生物制剂,如苦参碱、藜芦碱等,防治小麦叶锈病和赤霉病。在小麦播种前,使用病原微生物制剂,如荧光假单胞杆菌等,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预防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④化学防治

化学药物防治小麦病虫害期间针对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化学药物。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以防止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化学药物时,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用药指南进行操作,包括用药剂量、施药方法、施药时间等。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以免影响防治效果或产生药害。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药物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在使用化学药物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将不同种类的化学药物进行合理混配。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容性,避免发生药害。

综上所述,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小麦种植的管理和监管,从而确保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达到最佳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小麦能够持续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除草小麦病虫害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