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有效运用及病虫害防治方案科学优化

2023-11-22邓海霞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1期
关键词:晚疫病马铃薯病虫害

邓海霞

马铃薯是一种相对容易栽培的作物,但由于区域气候条件的不同,其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同时,由于种植者的传统观念,很容易忽略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导致了马铃薯单产偏低。因此,对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的控制措施进行积极的优化,就成了当前各地农业发展考虑的焦点。

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可以知道,马铃薯属于五大主食的一种,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饮食中充分发挥。所富含的丰富营养价值,推动了人们身体健康的发展。现阶段,因为部分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种植马铃薯时,经常会存在着较多显著的病虫害情况。所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马铃薯种植技术也随之而不断发展,在种植工作中对其技术进行运用,有效地推动了马铃薯的发展。

一、马铃薯种植技术

1、种植准备

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耕层深厚、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马铃薯,忌重茬。播种前深翻20~25cm,做到土壤疏松,墒情充足。底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可根据测土结果进行科学合理配比施肥。品种要选择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具有本品种特征的薯块作种薯。

2、起垄覆膜

起垄时先按垄沟宽100~110cm 划线,撒施基肥;然后采用专用起垄机沿划线起垄,也可以用人工犁铧来回划线深犁开沟,将犁臂落土刮至垄面整平。起龚规格为垄面宽60cm,垄高30cm,垄间距40cm,带幅100cm,垄和垄沟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要一致。起垄时期:冬灌条件下一般在3 月中上旬土壤耕层解冻10~15cm 时及时起垄,以利于保持土壤墒情;春灌条件下,一般在4 月下旬或播种前10d 左右起垄。覆膜时,选用厚0.008mm、宽90cm 的强力微膜。在冬灌地上,起垄后立即将垄面全部用地膜覆盖,防止跑墒。

3、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时,应基于地区土壤条件、种植环境,选择抗性能力较强的马铃薯品种。应该首先选择脱毒品种,因为这类品种成活率相对较高,能够积极适应环境,也能够抵抗疾病。同时,品种选择还应注意外表光滑、病虫害较低等情况,种植后及时喷洒百菌清,以此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出现。

4、切块催芽

切块催芽可有力地保障马铃薯成活率,增加产量。切块时,尽量确保每一个薯块上有一两个薯芽,然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对薯块进行全面清洗与杀菌,这不仅可提高其抗病水平,而且还有助于种薯发芽,从而保障高产。

5、播种技术和合理密植技术

在北方地区,一般会在4 月中旬对早熟品种进行种植;在4月下旬开始种植中熟的品种;而对于晚熟品种的种植一般会选择在5 月初进行。在进行实际种植时,需要同时开展播种、施肥以及覆土等相应工序。在研究和分析影响马铃薯生产质量因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品种的特性、田间管理以及种植马铃薯的密度等。所以,在开始种植马铃薯之前,需要对种植的密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马铃薯生产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所种植的马铃薯密度不高时,所种植的马铃薯会出现茎叶缺乏足够的光照、通风不良以及营养供给不高的情况,使得马铃薯生长受到阻碍。当所种植的马铃薯密度太大时,会大大浪费土地资源和肥水资源。为了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需要研究植株的相关特性,最终得到的结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早熟品种有着较短的生长时间、植株都不高,所以,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对其密度进行适当增加。其次,对于中熟和晚熟的品种来说,为了能够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可以对种植密度适度降低的形式进行利用,以此来保证能够提供给马铃薯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量。

在内蒙古地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干旱,如果在养分能够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耕种方法,保证土壤的含水量与储水能力,就能够有效提高旱地农作物的产量,并且能够使有限的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对于马铃薯的出苗率而言,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栽培模式会让马铃薯所处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其中覆盖栽培模式因为在马铃薯生长的水分上做足了工作,使得马铃薯处在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的环境下,直接促使其出苗率高且出苗比较早的情况。但是无覆盖栽培因为水分流失快,且温度达不到保证,直接降低了马铃薯的出苗率。在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中,出苗率最高的是免耕+秸秆覆盖,而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与免耕+秸秆覆盖+套种玉米的出苗率差不多,并且这三种栽培模式都比传统的耕种模式的出苗率要明显高。在水分充足的时候,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增强了土壤的含水量,从而使土壤的储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使得在干旱的时候提高了马铃薯的存活率。

6、地膜覆盖

种植马铃薯引入地膜覆盖技术,不仅可实现保温保墒、病虫害预防等效果,而且还能够抑制杂草的成长,有利于实现高产。种植时,对农家肥、杀虫剂进行适量施加,使得马铃薯健康生长。同时,合理培土,不仅有利于增大薯块,而且还可降低匍匐茎。这里,一般需要覆盖12cm 的土层。播种后,科学浇灌,基于土壤条件合理滴水,为马铃薯生长提供所需水分。

7、田间管理

合理配合施加无机肥、有机肥,保障马铃薯健康生长。栽种时,施加氮磷钾肥,并添加适量有机肥。春季旋耕时,有机肥、无机肥为底肥,将其撒入地块;基于马铃薯生长情况,合理追肥。为了能够预防杂草的滋生,喷洒乙草胺。苗期破土时积极引苗,在花期、结蕾期完全摘除花蕾。做好培土工作,在苗齐施肥后进行首次培土,培土深度差不多为10cm,然后在半个月进行第2 次培土处理,深度稍微浅一点。当马铃薯现蕾后最后一次培土,深度也不宜过深。具体如下:

①补苗剔苗

当马铃薯已经全部出苗后,应及时前往田间查苗,若是发现具有缺苗现象则需及时补苗,以此保证全苗。但若是有些地方的苗过于拥挤,则应适当剔苗,将弱苗剔除。在播种期间可以剩余的种薯块种植在田间地头,将其当做后续补苗的苗源。在补苗时,若缺穴中存在病烂薯,必须把烂薯以及周围的土壤全部挖除,随后再进行补苗。

②中耕培土

在苗齐之后应及时开展首次中耕,深度一般在9cm 左右,同时还需要进行除草,在首次中耕过去14d 之后,进行二次中耕,本次应比第一次稍浅一些。在现蕾阶段再进行一次中耕,本次需比第二次的深度更浅。与此同时还需进行培土,厚度尽量在10cm 以下,以此增加结薯层的厚度,防止因为薯块外露而影响其品质。

③合理追肥

当种薯种植后,需要在出苗后进行首次追肥,牢记赶早不赶晚这一原则,使用少量氮素化肥和清粪水为芽苗追肥,这样可以帮助幼苗更加茁壮地生长。随后在现蕾期进行二次追肥,本次追肥为结薯肥,基本以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施肥量应根据其长势情况而定。

8、科学储藏

马铃薯成熟期在9 月中旬,收获后要科学储藏。传统的窖藏易造成马铃薯损坏,影响经济效益,要探索科学的存储方法。当前,常用的马铃薯储藏方法有四种:一是堆藏。选择通风好、干燥的仓库,先进行充分消毒,在中间放置排气筒,将马铃薯放在排气筒周围,然后用木板将四周围住,并保持仓库内空气的流通。二是冷藏。马铃薯存储的最佳温度是4℃,湿度要保持在95%左右,所以冷库温度、湿度要适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铃薯的存储。三是沟藏。一般在10 月挖沟储藏,沟深1m,宽1.2m,放入马铃薯块茎后,在上方盖上土,以保持沟内温度。四是药物方式。将青鲜素与土壤按1.5∶105 的比例混合,均匀地撒在待储藏马铃薯块茎上,然后在马铃薯上面铺两层纸板。

二、马铃薯种植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晚疫病以及防治方法

当马铃薯患上了晚疫病,会严重损伤到其叶片以及茎部。马铃薯叶片受到晚疫病的侵害时,在初期会有水浸状褪绿色病斑分布于叶尖位置或者叶缘位置,随着不断加重的症状,该病斑分布面积会不断蔓延,最终会使整个枝叶都遍布该病斑。如果种植马铃薯的环境有着较大的湿度,那么会有一圈白霉层出现在病斑的边缘位置,有的还会在叶片正面出现;如果在干旱环境中对马铃薯进行种植,且降雨量不多,那么会有褐色状出现在感染位置,但不会有白霉层出现。如果马铃薯颈部位置患有晚疫病,那么会有条状病斑在颈部处生长出来,颜色呈现为褐色,随着不断严重的病症,最终会使整个茎部都出现病斑,并且极易脆弱,轻易就可折断。随着不断发展的茎部病症,最终会导致所有叶片发黑,使整株枯死;在马铃薯块茎处出现晚疫病时,刚开始会有灰色病斑或者褐色病斑出现,并表现出凹陷状,如果此时切开相应的茎块,就会有浅褐色斑点和斑带出现在其中,随着不断发展的病症,最终会导致整个薯肉呈现出锈褐色,无法进行储存,极易出现腐烂或者黑化的情况。品种、温度和湿度等都属于引起马铃薯出现晚疫病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晚疫病菌会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通过对相关调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如果白天温度处于22℃时,晚间温度处于10℃-13℃范围内时,所种植的马铃薯会因为阴雨或者潮湿的环境条件而受到晚疫病的侵袭,且在18℃-22℃范围内会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在相对湿度高达95%时,如果不马上对晚疫病进行预防,则会使马铃薯的种植产量受到影响。需要对下列方式进行利用,从而达到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目的:对优质的马铃薯品种进行选择,保证选择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保证病薯筛查工作的有效性,不能在田间种植病薯,使晚疫病从根本处得到预防;马铃薯周围不能种植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类的农作物;对种植土壤进行严格检查,所选择的土层需要具有一定的疏松度以及深厚度,种植区域可以选择在平坦的地势位置或者地势较高的位置,并确保有一定的肥力存在于土壤当中;确保水源足够充分,并保证灌溉工作的良好性;选择有着便捷和顺畅的交通运输位置进行种植;所选择的播种时间,需要全面结合所选位置的地理特性以及气候环境是否具有适宜性,并保证底肥的充足,为了能够使田间通风条件良好,需要对密植法进行运用;对于幼苗的生长情况需要进行定期查看,进行有效的除草工作;整枝、打杈、摘心等工作需要充分同生长情况相结合,避免使马铃薯主茎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当有病株存在于田间时,需要马上进行拔除处理,之后集中在田外进行统一处理,对于病穴处需要对生石灰进行利用来消毒杀菌;雨天过后,需要对沟渠进行及时清理,确保排水的顺畅,田间的种植湿度需要对有效的方式进行利用来降低,追肥主要使用钾肥和磷肥,并选择合适的机会,尽量降低氮肥的施入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检测相应的土壤,施肥计划可以依照土壤检测出的营养成分进行制定,从而使马铃薯的抵抗能力增强,并提高马铃薯的生产量。

2、早疫病以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的早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通常会在带病的薯块中藏匿该病菌,马铃薯就会大范围地被该病菌侵害。风力或者雨水都是传播该病菌的方式,常常会有多次感染的情况出现,其中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为主要的侵害部位。叶片患有早疫病时,会开始有黑褐色病斑出现在上面,并表现出圆形,如果此时种植环境有着较高的湿度,则会有黑色霉层出现在病发位置;随着病情的不断蔓延,最终马铃薯叶片会发生干枯掉落的情况,使得整株叶片开始枯黄。早疫病在马铃薯块茎部位出现时,刚开始会有凹陷的病斑形成,也是以圆形为主要形态,然后有着一定的暗褐色,和健康位置的块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对马铃薯进行种植时,如果经常有多雨或者多雾的天气,且田间排灌工作缺乏有效性,则会使得种植环境有着70%以上的湿度,会导致早疫病的发生。不仅如此,种植区域存在着干旱的情况,或者土地贫瘠,也会增大发生早疫病的情况,早疫病在26℃~28℃之间也会极易产生。在对马铃薯早疫病进行预防时,主要运用的方式包括:尽量对本地品种的马铃薯进行种植,要保证选择的马铃薯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不能对病薯种进行种植,避免早疫病出现蔓延的情况;可以在平坦地势、较厚土层以及足够肥力的土地上对其进行种植,并保证排水灌溉工作的有效性;在开始种植前,要进行整地工作,使土壤中病虫害出现的情况得到降低,保证底肥的充足,并采取追肥措施。如果对农家肥进行使用,需要保证其已经腐熟腐透;保证田间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对影响马铃薯生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并对浇水计划进行制定,保证其合理性。

3、病毒病

马铃薯在发育期极易出现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畸形。防治方法:选取脱毒、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保障马铃薯健康成长;做到精耕细作,及时拔草,维持水肥之间的平衡,为马铃薯健康生长创设优质条件;及时拔除病株,并喷洒500 倍20%病毒湿性粉剂,抑制病害的大规模扩散。

4、环腐病

环腐病是一种细菌侵蚀性病害,烂薯、死株是常见症状,主要分萎蔫型、枯斑型2 种。其中,萎蔫型环腐病表现为叶片缺水、萎蔫的现象,叶片渐渐地向内卷曲,直到植株渐渐地枯死。枯斑型环腐病表现为顶端小叶片出现一些枯斑,病害渐渐地蔓延,植株渐渐地枯死。一般而言,薯块外部症状不明显,切开后能看到维管束出现乳黄色、黑褐色的情况。防治方法:选取抗病品种;进行细致的检疫,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

5、虫害

马铃薯虫害特别是地下虫害应引起种植户重点关注。防治马铃薯虫害一般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物理防治是利用性诱剂、毒饵、诱光灯等技术对害虫进行诱杀。化学防治是使用农药灭杀害虫。例如,将2%敌百虫水溶液同切碎的菜叶均匀混合,对虫害进行诱杀。防治斑潜蝇,可选择使用1.8%爱福丁乳油和90%杀虫丹原粉。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时,尽量选择使用药效高、毒性低的试剂,以防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技术是借助虫害的天敌,灭杀与处理田间虫害。

马铃薯种植技术虽然能够获取较高的产量与优等质量,然而具体应用应基于种植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病虫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大,为了能够实现稳产、高产,尽量采用生态、科学等防治方法,尽可能减少农药、杀虫剂的剂量,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的质量。

猜你喜欢

晚疫病马铃薯病虫害
马铃薯有功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定边马铃薯
胖胖的马铃薯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