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学”为例

2023-11-22申云琦余代群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两性一度植物学标本

付 伟,申云琦,余代群

(宜春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2019年,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评价标准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近几年,围绕“两性一度”标准建设,国内学者课程改革实践一般从丰富教学内容来体现高阶性,创新教学方法来体现创新性,改进评价机制来体现挑战性[1]。但是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施过程及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五大“金课”要求也各不相同。

“园林植物学”是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2-5]。该课程由于涉及众多不同科、属、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等内容,知识量大且碎片化,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难学且易忘,从而易产生畏难情绪[6-8]。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式、考核等多方面对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诸多的报道,学生学习效果取得了明显提升[3,5,9]。本研究融入学生专业背景特色,旨在通过充实课程内容,巧融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等途径,提升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打造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样板间”。

一、“园林植物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

目前我院“园林植物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课程包括总论中的园林植物学的概念、分类学的基本方法、园林建设中的分类依据等内容,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松杉柏科等,被子植物中的木兰科、悬铃木科、蔷薇科、豆科、山茶科等的概况,园林中常见的生态型、观赏价值、园林用途等内容,至少涉及30个科、100余属、200余种植物,包含大量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专有名词、形态特征描述术语,在这么短的课程时间内,对于毫无基础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手段单一。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生物学、植物学等基础薄弱,若按照传统园林植物学理论教学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实践教学方式一般为“教师领,学生跟;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学生被动的听、记、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课时少。目前该课程课时仅有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但该课程由于涉及众多不同科、属、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等,知识量大而琐碎,单一地通过图片、视频等讲解,没有经过多途径的实践难以掌握相关植物特征、区别及应用。

3.考核方式单一。改革前该课程采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计算,难以避免在考试环节学生只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情况。

二、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路径

(一)巧融思政元素,充实教学内容,体现高阶性

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均为艺术考生,生物、植物学等方面基础薄弱,一下接受较多植物的专用名词、形态特征描述术语等有较大难度,所以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首先,让课程理论学习阶段有奇妙吸引力,在总论部分通过展示一些“世界之最”如世界上最大的花朵——大花草(Rafflesia arnoldii),最高的树——美国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又如一些像竹子的木贼(Equisetum hyemale)、像鸽子的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有趣的植物配上图片或短视频甚至实物,充分调动学生“五感”,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兴趣并愉快地开始植物之旅。其次,将每个章节、每个科或植物中的一些思政元素整理出来并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如讲解总论部分时通过给学生介绍《中国植物志》编纂过程中的一些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如何历经四代科学家薪火相传、费时八十余载研究编纂,完成中国植物最权威全面的“户口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融入哲学道理。讲到杉科时给学生介绍中国著名孑遗植物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发现及命名的故事,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和责任。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园林专业类网站或App,如联盟图片(CUBG)、花伴侣、微设计等,培养学生随手拍植物、认植物、设计植物景观的好习惯。最后,修订培养方案。在2021版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与学生座谈交流、上课总结后,将原培养方案中的54个课时增加到64个课时,增幅为18.5%,适当增加了实践学时。同时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园林花卉学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数,缓解了课时数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探索创新理论教法,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体现创新性

1.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角。传统园林植物学理论教学中一般为教师通过PPT幻灯片介绍每个科属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等,其他互动较少。而合作式学习教育理念和设计架构是基于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环节中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评价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10]。以宜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例,每班学生30人左右。在课程初由学习委员协助任课教师在每周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2人/组)利用课后时间在校内外绿地中按教学相关度等要求调查不少于10种(每周不重复)常见园林植物,拍摄包括树皮、树叶、花或果、全株等植物特征照片,制作PPT,PPT整理好后先由教师把关,将不准确的植物中文名、配图等进行调整修改,并采集活体标本,在上课时由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介绍,每介绍一种植物时将标本在学生中传阅,学生可以认真观察叶、叶序、花或果的形态特征,并感受其质感、气味等,通过该方式每次课程可以收集150种左右植物的信息,在学期末通过采集数十种植物标本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较好的反馈。

2.“线上线下”同为教学主场。在超星泛雅平台建立园林植物学课程线上资源,将课程内容按上课顺序设置,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同时将课程相关学习拓展资料上传到课程资源库,如世界五大观赏树、各科属特征顺口溜等,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其次,课程进行同时,在线上发布分组任务或讨论,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及难点并解决,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树下VIP等平台的线上课程资源,将由于课时原因来不及讲的,但又比较重要的一些科属种内容如槭树科槭属、无患子科无患子属、大戟科乌桕属等通过北京林业大学张志翔教授团队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树木学”或西南大学李先源副教授的“观赏植物分类学”线上课程资源来安排学生观看学习,补充学习内容。此外,还推荐学生观看《水果传》《植物私生活》等纪录片,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课内课外同为实践教学主体。实践教学是园林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在以往其他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多为教师在前面讲授,学生跟随听并做笔记或拍照,多数时候学生忙于书写,未掌握主要识别特征。另外,很多植物,特别是同科、属的植物不易区分,文字介绍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讲晦涩难懂。所以结合本院学生专业特长,通过学生擅长的绘画完成不擅长的采集、绘制标本、识别及应用。植物科学画是将植物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以科学、生动、准确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8]。在该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利用课程总论部分理论知识讲解期间,让学生从叶序类型、叶的形状、花的结构、果的形态、茎的样式、根(含变态)的样式等基础内容着手开始绘画,教授学生认真观察不同植物的各部分形态结构,让学生对植物科学画有一个初步入门。其次,在每个科属植物理论部分讲解结束后,留3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通过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园林树木学》(陈有民主编)等资料绘制植物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文字对植物形态进行描述;对于部分重点种要求学生参考相关资料,再利用课外实践或课后让学生观察并采集其标本,用手绘形式将植物形态特征表现出来。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须仔细观察标本特征,如枝的长短,叶边缘有无锯齿,花的着生方式、颜色等,果的颜色、大小等,比如在绘制雪松(Cedrus deodara)植物标本时,学生对课堂上讲的长枝短枝、松针的形态、球果大小可能理解不深,又比如学生在区分桃、李、杏、梅等类似植物时遇到难题,但是通过绘制标本,可督促学生认真观察其特征。这样反复练习不仅增强了理解与记忆,“延长”了实践教学时间,也让学生发挥特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4次课程的积累,已经有500张左右的植物标本绘制图,涉及常见园林植物40余种,今后将进一步积累。最后,通过实践课中、学生课后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特征识别能力。按照课程要求,每学期学生至少制作不少于6份合格标本。在课程初期,我们会对腊叶标本的作用意义、不同植物采集、压制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在网上购买台纸、标本夹、白胶等标本制作工具。在课程末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标本制作,不管男女学生都要“干针线活”,进行标本缝制。在缝制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特殊的部分,如果、花等进行加固。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学生对植物形态特征的认知。

(三)重构考核体系,体现挑战性

目前,各高校园林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以宜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例,教改前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而实施本课程教改后,学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树木识别与鉴定能力×20%+植物标本绘制×10%+植物标本制作×10%+小组讨论或实习报告×10%+考勤×10%)+卷面成绩×40%。将平时成绩改为5部分组成,更全面、客观考核该课程教学过程效果,降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加了挑战性。

三、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初步成效

园林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施近4年,重新整理了我院园林植物学教学大纲、体系建设。通过课程实践,收集学生植物标本绘制图500张左右,涉及常见园林植物40余种。制作植物标本约360份,涉及25科50属120余种,初步建立了我院园林植物标本资料室。让我院毫无基础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多数可以识别200种左右常见园林植物,并能熟练掌握其中100余种的园林应用,满足常规设计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学生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近3年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获奖人数逐年增加,发表学术论文1篇,参与横向项目10项。

结语

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Clauston)曾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植物是园林构成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方向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创新内涵建设,打造“金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待进一步完善,如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一步规范植物科学画和植物标本室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和体系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掘学生专业特长与优势,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符合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培养要求。

猜你喜欢

两性一度植物学标本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方法研究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