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种植技术及有效田间管理方法研究

2023-11-21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10期
关键词:补苗大豆植株

刘 畅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大豆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加快农业产品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当中,大豆种植技术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不断扩张大豆的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及质量,缓解我国市场对大豆产品的需求压力。及时做好大豆田间管理,及时有效地防治大豆病虫害,为大豆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其蛋白含量高达40%,脂肪含量约20%,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豆籽粒可榨油,因此又是非常重要的油料作物。榨油后的豆饼为蛋白含量较高的优质饲料,是畜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类型。因其用途广泛,食用价值和工业利用价值极高,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市场上常见含有大豆蛋白质的食品大约有1200 余种,采用大豆为原材料生产加工而成的轻工产品有400 余种,大豆作为传统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粮食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我国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促进大豆稳产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及其特点

1、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

光照条件:大豆为喜光短日照作物,短光照和长黑暗条件下生育期较短,光照较长则会延迟开花,导致生育期变长。光照强度以3×104~4×104Lx 为宜。

温度条件:大豆为喜温作物,但不耐高温,适宜≥10℃的活动积温,生长以24℃~26℃为宜,低于14℃停止发育,高于40℃将导致减产。幼苗温度低于-5℃易发生冻死,花期温度低于0.5℃易发生冻害,低于-1℃易发生凋亡。

水分条件:大豆生长发育对于水量的需求相对较高,一般露天大豆5 月~9 月降水量以500~600mm 为宜。降水量高于700mm 或低于400mm 容易造成减产。虽然大豆植株耗水量较高,但积水也不利于大豆的生长。

土壤及其营养条件:大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较好。土壤pH 值以6.5~7.5 为宜,pH 值低于6.0 不利于根瘤菌繁殖发育。大豆植株生长对氮、磷、钾、钙、镁、硫、氯的需求量较大,占比含量分别为2%、0.25%~0.45%、1.0%~4.0%、2.23%、0.97%、0.69%、0.28%。一般要求N∶P2O5∶K2O 的比例为5∶1∶1.8 或4∶1∶2。

2、大豆生育的特点

种子发芽期:大豆种子发芽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0℃,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提高发芽率和满芽率。发芽时需吸收自身水分的120%~140%,此时土壤含水量应为20%~24%。

出苗期:大豆根系发育主要在苗期,其耐低温和抗旱性增强。大豆根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形成根瘤菌,与根瘤菌有共生关系,增强大豆植株的固氮和吸氮能力。

分枝期:在分枝期,花芽和复叶生长较快,叶片数量增加,根系迅速扩张,花器官开始分化,对营养的需求增加。这一阶段应侧重于营养生长和平衡生长。

开花和结荚期:开花和结荚期是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要求。这是花、豆荚和其他器官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鼓粒和成熟阶段:在灌浆和成熟期,生殖生长是主导生长,营养生长是辅助生长。在种子灌浆成熟的早期,大豆种子的体积和质量逐渐扩大,这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豆荚中。在灌浆成熟后期,生长速度逐渐放缓,对水的需求降至17%以下。

二、大豆种植技术

1、地块选择

地块也就是指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种植,大豆种植地块的选择十分的关键,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豆的质量与产量,需要种植户收集本地区降雨量、气温、地形、土壤营养结构等各方面的数据,择优选择。除此之外,在进行地块选择时要了解大豆种植生长的特性,举例来说:如果选择在重茬以及迎茬时期进行大豆的种植,大豆的根部会分泌出一种自然化合物,这种分泌物对于大豆的苗柱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如果不及时地进行灌溉稀释处理,极有可能导致苗株大面积的坏死以及染病,对于大豆的整体产量产生影响。不过大豆自身也具有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在我国绝大多数农作物种植区进行种植工作,对于前茬作物并无特殊要求,只要满足光照、水源、气温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大豆种植的工作,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肥料的供给,尽可能选择有机肥、圈肥等等,在生长期加大施肥的力度与间隔时间。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大豆的质量和产量,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进行勘察,通常要选取壤土或者沙壤土,如果种植区域不符合上述要求,可以通过人工进行土地的松软工作,人为创造出适合大豆生长的土壤环境,为大豆生长提供绝佳的环境,保证水分、根部氧气、营养的供给充足,确保其健康生长。

2、品种与种子的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的品种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众多的品种当中,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优势与市场需求合理地选择种植。选择优势品种进行耕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土壤肥沃的种植地,可以选择一些颗粒饱满粗壮的品种,土壤能够很好地满足此类品种的大豆生长需要,也充分利用了肥沃的土地,避免造成土地浪费。对于并不肥沃的土地,可以选择一些植株较小,枝干较细的品种,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土壤,且保证大豆的质量。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有:辽豆15、辽豆36、铁豆49、铁豆53、沈农豆12 等,这些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亩产超过或接近300kg,且是经过正规的省级试验和品种审定的,丰产稳产性均较好。

大豆种子的选择会决定出苗率,所以在选择大豆种子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高质量的种子进行播种。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大豆植株的顺利生长,会使用一些人为的手段以提高出苗率,例如,进行药物处理。人为地去选择种子,可以将一些残缺的种子去除,可以提高种子的纯度。现在的科技比较发达,利用机器除杂也是一种选择,但机器筛选完毕之后的种子,需要人们使用根瘤菌进行包衣,这样可以使种子不受到病虫的侵害。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来源,同时根瘤菌脱落、残留及分泌到土壤中的氮,可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改良土壤。种植大豆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种子的选择工作,既可以采用人为的选择种子方法,也可以采用机器选择种子方法,目的都是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保证种子的产量与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3、播种准备

在大豆种植之前进行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准备工作包含有:除草、浇灌、土壤松软等等,良好的准备工作其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种子的出苗率,保证大豆根部发育的健全。大豆自身是一种对水要求较高的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对水有着较高的依赖,这需要种植户根据大豆生长的阶段,进行灌溉量的调整工作,大豆生长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超过自身1.5 倍的水分需求,农业种植户可以根据当地的降雨量进行灌溉工作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包含有:灌溉时间、灌溉频率、灌溉总量等等,切实保证给水的充足,在降雨量较少的区域更是要加强灌溉工作,确保种子的顺利发芽。更重要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杂草会影响到大豆对于肥料、水分的吸收,因此在准备环节中还需对大豆种植区进行杂草的处理工作,可以通过化学农药以及人工处理两种办法混合应用的模式,因为化学农药对于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长期的使用化学农药有可能会导致杂草出现耐药性,且对大豆的生长埋下不可控的因素。因此农药可以在杂草密集的区域进行喷洒作业,而在一般区域则是需要通过人工完成杂草的清除工作,避免杂草消耗土壤养分。

4、种植方式

大豆种植方式要科学、合理,避免因为不合理的种植方式而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豆种植方式有精量播种、双垄播种、密植等,每一种种植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缺点,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地形、土壤情况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产量的最大优化。举例来说:密植是现阶段我国大豆种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种植方式,大豆植株需要保持0.5m 的间距,该种植方式主要是保证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强化大豆植株的营养吸收。种植户在选择种植方式的过程中,除了要观察土壤情况之外,还需要对大豆植株生长的需求进行参考,从而选择出最合适的种植方式,保证苗株种植效益的最大化。我国有些区域适合大豆密植,有的地方则适合双条播,应具体结合地域特点进行种植工作,伴随着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应用,种植户可以选择多种种植方式综合进行的模式,打造现代化种植基地。种植密度决定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合理密度,有利于丰产。例如:辽豆系列,地力肥沃亩保苗1.6-2.2 万株;中等肥力2.0-2.3 万株,薄地2.3-2.5 万株。

三、田间管理方法

1、及时对种植大豆的田地进行补苗和间苗

补苗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大豆的产量。即使我们在播种准备工作中做得很充分,也避免不了一些大豆苗株坏死现象,这种情况下,就要对田地进行补苗。一般情况下,在播种完种子7~8 天之内,需要大豆种植人员进行检查,并且记录好坏死的苗株,准备好进行补苗的种子,进行统一补苗。在进行补苗的过程中,可以清理一些杂苗,可以将根部露出地面的苗株埋得较深一些,这样做提高了苗株的成活率。当完成补苗工作之后,过一段时间进行第二次检查,以确保补苗工作的顺利完成。补苗工作需要大豆种植人员有细心,且有耐力对田间全部的苗株进行检查和记录,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苗株坏死现象,从而在下一年种植大豆时格外注意。

间苗工作和补苗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工作任务主要是将一些杂苗病苗去除,留下茁壮的幼苗,用来提高大豆的产量。虽然在播种阶段已经控制种子的间距,但是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会因为许多外界的因素导致之间的距离可能过大或过小,就需要进行间苗工作或补苗工作。如果植株间距过大,会导致土地的浪费,如果植株间距过小,因为土壤养分有限,且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不仅会使大豆的产量减少还会影响大豆的质量。大豆种植人员在检查时要及时发现植株所存在的问题,调整植株间的间隔。对植株进行补苗或间苗,合理地利用土壤,并且使外界环境有利于植株的生长,提高了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满足了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2、杂草及松土管理

在大豆幼苗期和中后期应安排不少于两次的中耕除草、中耕松土。除草可采用机械除草+药剂除草的方式。中耕松土的深度控制在10cm 以内。中耕除草采用浅层中耕的方式,深度控制在3cm 以内。药剂除草用克劳灵+虎威埋土除草的方式,埋药深度为3~5cm,可有效地预防常见的牛筋草、稗草、刺儿菜等。药剂除草时应选择一些安全高效的药品,预防对大豆苗株造成损伤。

3、对于大豆植株的施肥

大豆植株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养料,而土壤中的有机物毕竟有限,当种植大豆的工作人员发现植株缺少钾、磷或钙时,可以选择相应的肥料进行施肥。种植大豆的工作人员在施肥时也需要注意:大豆的开花期与膨粒期需要较多的养分,也是施肥的关键时刻,既要做好底肥工作,也要做好追肥工作。因为大豆植株根部有根瘤菌,具有很好的固氮作用,所以在施肥时,氮肥不宜过多,否则弊大于利;磷肥、钾肥以及一些其他元素在大豆植株的生长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磷肥使用时要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力度把控,不要过度。

对大豆植株进行施肥,可以使土壤中增加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植株根部的发展,增强大豆的光合作用。根瘤菌对大豆植株的生长作用很关键,而对植株施磷肥,会使大豆生根时间提前增加生根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根瘤菌,这使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得到增强,有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长。

4、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升大豆苗株成活率以及产量的重要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大豆种植户无法及时地观察到田间病虫害发生趋势,从而导致大豆苗株大面积死亡,难以进行补救措施的应用。农业植保部门应当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推广,通过制作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法进行病虫害诊断、防治措施的宣传,同时还应当加强基层人员的配置,由专家带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推广工作,面对面与大豆种植户进行指导。通常情况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化学农药在田间进行喷洒工作,能直接消灭病虫害的隐患,但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长期使用增加病虫的抗药性,不利于我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对病虫害的成因进行深度分析,分析大豆种植常见的病虫害种类,从而进行物理防治手段以及生物防治手段的使用,从根源上起到防治的作用。现阶段,绝大多数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仍以喷洒药物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化学防治手段效果立竿见影,技术人员需要进行及时的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农药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有一些地区大豆种植田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较大,技术人员应当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找到防治效果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防治方法。

综上所述,因为大豆会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所以社会与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但是,只要掌握大豆种植技术以及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就能够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大豆的来源主要是农村,想要使农村大豆的产量有所增加,农民需要掌握先进科学的大豆种植技术,并且注重田间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大豆产量的增加。另一种角度上,大豆产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优质高产大豆种植应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各个时期对于光照、温度、水分及土壤营养的需求实施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种植时期,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做好大豆植株管理、除草、追肥、水分等管理工作,创建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保证植株各个生长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发育,科学地加强病虫害管理,从而确保大豆增产提质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补苗大豆植株
穴盘苗补苗自动移栽路径规划优化研究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小麦归仓?秧苗翠长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穴盘苗吹叶补苗机构设计与试验
穴盘苗移栽机漏苗检测及补苗控制系统的设计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