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23-11-21江苏扬州市仪征古井中心小学211400陈小丽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25期
关键词:刘伯承立德语文课程

江苏扬州市仪征古井中心小学(211400) 陈小丽 吴 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旨在彰显语文课程感染人、陶冶人、塑造人的功效。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不能靠训练、灌输,而要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通过切实的语文活动、鲜活的情境,扩展文化资源,培养文化自信,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问题一】内涵逼仄,育人价值受限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这就赋予了单元以及课文鲜明的思想教育内涵。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唯单元人文主题是举,而对经典文本中所蕴含的其他人文内涵置之不理,导致文本的教学价值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立德树人目标的理解并不透彻,对统编语文教材设置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也没有理解到位。

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首,说明文化自信是前提。这里的“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性特征,同时也兼顾国家安全、生命健康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只有进行多维统整,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内得到落实。但是,教师解读的偏颇,使得文本的价值只能发挥某一方面的功能,导致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一篇典型的红色革命类文本。一些教师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已经形成思维定式,会不加选择地将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比如,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当时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残忍迫害;立足文本内容,梳理李大钊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曲折过程;聚焦言行描写,体悟革命党人伟大光辉的人物形象。诚然,这些都是革命文化文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绝不意味着这一篇课文仅仅蕴藏着这类单一的文化。教师要在多维解读、合理取舍、综合融通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文本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策略一】基于课程属性,夯实立德树人的牢固之基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一篇经典的文本,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必定是丰富而多元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既要做教材的忠实读者,紧扣人文主题,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深度开掘;同时也要凸显作为课堂教学点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文本进行多维度开发与利用。

还是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它除了作为红色革命文化文本所承载的教学价值,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还蕴藏着丰富而感人的人伦情感。首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李大钊先生的儿子李星华在父亲牺牲十六周年纪念日所写的,这就决定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纪实性散文的不同。此文在充分尊重当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独特而真实的感受。这就给课堂教学提供抓手。其次,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四单元以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人文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这些仁人志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蕴含着对信仰的认同以及为实现信仰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这样的解读,一篇经典的红色革命类文本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就不再是纯粹的对革命精神的歌颂,更蕴藏着其他的教学资源。这值得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思考。

这样的解读后,教师根据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定位,拓展文本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教学,走出了人文教育相对单一的尴尬,为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问题二】偏重一方,育人质态畸形

为了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并集中在单元导语页中呈现,作为统整整个单元教学的主要线索。从教材编排来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对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是保障语文课程综合育人的基础。但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或其他原因,人为地拔高语文要素的地位,对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进行统整安排,而对人文主题的落实,则是少之又少。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

这种重语文要素而轻人文主题的做法,不能达成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常常导致教师的教学走偏:课堂教学陷入僵硬、机械训练的泥潭,毫无情感和思想,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教师对语文课程特点认识的不到位、不全面,对语文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不清楚、不深刻等问题。其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就如同人之双脚、车之双轮,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会导致语文教学瘸腿现象的发生,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也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策略二】双线组元,紧扣本质,融合主题

语文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的目标,虽然是一个新理念,但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却不是全新的要求,而是语文课程内在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融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回归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依循统编语文教材“双线”并进的特点,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巧妙给予落实。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的名言,体现了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博大胸怀。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表面上来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如果将单元课文进行融通,从整体上解读,则可以发现它们所蕴藏的价值,体会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既不能开展单纯的语文要素训练,也不能将人文主题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两者巧妙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如这个单元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主要描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听到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后一系列的言行表现,展现了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鉴于此,教师要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上,借助具体的语言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系列的动作,要让学生想象毛主席的表现,感受其得知儿子牺牲后作为父亲的悲痛;再如毛泽东的语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借此揣摩毛主席的真实想法,感受毛主席始终将国家利益、集体制度放在第一位的品格。这样鲜活的事例和人物的具体表现,让学生真正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巧妙融合,找准了人文主题与文本内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的人文情韵,保障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始终在正确的航向上前行。

【问题三】策略单一,育人方式偏颇

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立德树人目标的理解停留在机械的、低层次上,在教学实践时就会暴露出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最终导致人物形象趋向高冷,甚至出现脸谱化的尴尬。

还是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一单元的《军神》一文,主要叙述了刘伯承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在做眼伤手术时选择不选用麻醉,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由于一些教师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认识有了偏差,就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况。

一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刘伯承形象的认知,教师刻意进行了拔高。这篇课文中沃克医生之所以将刘伯承称为“军神”,主要在于刘伯承在手术时坚持不使用麻醉药,忍受剧痛,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鉴于此,教师将学生的全部关注力聚焦在“拒绝使用麻醉药”上,将刘伯承直接提升到“神”一样的存在,而对其如此选择的目的——防止麻醉药影响大脑的清醒却有意无意地淡化。如此一来,刘伯承毫无目的地拒绝使用麻醉药,就将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勇双全的革命者领袖形象,异化成“神”。二是忽视故事发生的环境。这篇课文,通过沃克医生的视角对刘伯承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药的具体言行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描述;通过刘伯承手术时忍受疼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将其内在的精神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一些教师为了进一步强化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机械地呈现刘伯承的言行,让学生简单理解。笔者曾经就听过一位教师这样教学:先罗列一系列现在孩子娇生惯养的案例,如流一点血就喊很疼,一有伤病就不上学、不完成作业……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了刘伯承的故事之后,你会怎么做?一时间,学生豪气冲天,有的说有病要忍、疼了也不能说……如此言论,真的是对刘伯承精神最好的继承吗?这样的认知真的符合当下的生活实际吗?

事实上,这种对人文精神、语文要素机械套用的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策略三】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搭建平台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系列学习任务的完成达成教学目标。只有在增强课程实践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扩展学生阅读、表达的空间,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还是以《军神》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教师从教学策略的层面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

首先,创设鲜活情境:“假如你是刘伯承的好友,与刘伯承一起来到沃克医生的诊所,与沃克医生一起经历刘伯承动手术的过程,你会如何讲述这一故事?”其次,设置明确的任务。任务一: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圈画、批注课文中描写刘伯承言行的语句;任务二: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境,对描写刘伯承言行的语句进行分类:哪些是你听得懂的?哪些是你听不明白的?哪些是你觉得顺理成章的?哪些是让你这个好朋友也惊讶不已的?任务三:紧扣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刘伯承最真实的内心活动。最后,搭建扎实的实践平台。教师针对上述的情境和设置的任务,搭建实践平台,助力学生透过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分类后的具体语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语文活动。比如,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药决定,自己听了也惊讶不已,采用采访的方式,让刘伯承有机会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刘伯承,让刘伯承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而要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坚定信心,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文的丰富内涵,理解语文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刘伯承立德语文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