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基层植保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23-11-19杜长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病虫植保农作物

杜长春

(池州市农业科学院(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池州 247100)

0 引言

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下,基层植保工作要积极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农业生产安全管理,实现生产增收、乡村安全,推进农业可持续蓬勃发展。要从自身出发,抓住时机,勇于迎接挑战,明晰管理工作思想,改变观念和工作作风,深入认识形势,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做好植保工作,为当前农业经济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探讨了基层植保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 基层植保推广工作发展的背景

当前植保工作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重视化学防治,忽视物理防治,不合理用药,防治效率不高,农药利用率不高等不合理现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观念淡薄。要科学合理、高效安全地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减少农药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查找不足,切实加以改进。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造成损失的加剧趋势,作为中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格局的大环境中的植物保护工作,如何适应这种农业发展变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基层植保工作,更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对其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解决当前植保工作中存在的植物保护基层体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缺奶断粮”现象严重、技术装备落后、监测设施不完善、植保新技术等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各个方面问题。新产品大面积推广不经试验示范宣传,误导、欺诈种植户,植保纠错现象时有发生,植保工作、机构、错位、越位现象等不同程度存在缺位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基层植保组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基层植保工作并未走出困境,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支持其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基层植保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改善目前的病虫测报体系、经费来源、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等问题,促使基层植保组织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改变“断线”“破网”“人散”的植保队伍建设面临的生存危机[1]。

2 强化基层植保工作的意义

通过多年的农业发展,我们发现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病虫害方面,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会对农作物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农作物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病虫危害等。这些因素都对农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些危害很难通过常规的治理手段进行解决。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地做好农业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必要。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就是病虫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预防。这种预防手段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通过合理地应用病虫防治手段,不仅可以将病虫危害降到最低,还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最终不受虫害困扰。比如在防治水稻螟虫这一过程中,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对其进行防治。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起到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的效果,还能够减少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为在使用生物农药时所用到的农药量较少且残留较少,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除此之外,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中还可以使用植保飞机对农作物进行喷药,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保证农作物不受污染。

另外,还要加强农业种植过程中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积极地利用生物农药对其进行防治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时可以尽可能降低其使用量。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够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3 当前植保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植保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基层植保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量巨大,加之资金有限,使得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重大病虫害,也无法开展新的病虫害发生机理研究和技术配套工作,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植保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植保部门也只能承担突发性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治任务,而由于突发性重大病虫的防治都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的,这就给植保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方面因为经费不足,没有能力配备大型的器械;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到位,基层植保人员都是兼职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病虫防治中。特别是目前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使得很多农民对自己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也大大降低了植保工作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2]。

3.2 基层植保网络已不健全

目前,由于基础植保网络系统不完善,导致粮食作物病虫测报防控管理工作无法高效展开,仅有极少数植保站工作人员有植保专业知识。由于缺乏各乡镇提供的病虫发现基本数据,使得粮食作物病虫发现预测变得极其困难,从而导致区域性病虫发现无法得到高效控制。由于病虫害的突发性,其危害性的防范以及发生的控制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对。但是,由于植保网络系统已经不健全,加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农作物病虫的测报防控工作无法得到高效开展,进而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植保网络系统不完善、不健全,没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的数据资料,使得农作物病虫害信息采集和发布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此外,由于植保网络系统断线,农民很难及时获取有关粮食作物病虫防治的信息,从而导致时机被耽误,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3.3 恶性杂草侵入危害

恶性杂草侵入,会对当地的农业造成严重威胁,减产减收。例如,当年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侵入已经严重损害农业和环境,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能力,可以快速增殖蔓延,抑制一些植株的生长发育,成为单一优势群体,打破入侵地植被环境的自然均衡,造成动植物品种的大量减少。2004年,一些地区发现零星的疫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疫情的范围逐渐扩展,到2007年,该区统计发生面积达 830 km2,给农业造成威胁。2008年,尽管经过预防,原发地已得到管控,但新爆发点仍在继续发展,预防前途非常危险[3]。

3.4 原有病虫害加重发生

近年来,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和小麦粗缩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暴露出农产品重大病虫害控制机制的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期有效地防控这些病虫害。尽管当地已经建立了防汛抗旱应急机制,但是在重要病虫害发生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联系,以及缺乏全方位的防治工作,致使农村生产损失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重要病虫害的防控,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4]。

3.5 农药施用不规范

由于部分农户对农药施用缺少认识,在出现症状后盲目使用,导致预防效果不佳,并且影响环保。此外,部分农户使用农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只凭自身的认识随便配药,对病虫害没有针对性,滥用药物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例如,有些农民使用喷雾设备,喷洒农药后立即收获,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或者在高温下施用农药,导致农药快速蒸发,容易导致中毒。有的农民使用的药剂量不足,导致防治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类的不断增加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病虫害种类也不断增加。由于农户对病虫害知识的缺乏以及农药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过量使用等原因导致病虫害发生。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农民对安全用药的认识不足,导致在使用农药时不合理和过量。此外,我国一些农民没有合理地进行轮换用药,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农民对安全用药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他们更倾向于追求防治效果,而不是过度加大用药量和防治次数[5]。

3.6 植保技术与新技术不匹配

由于新品种、科学技术的推广,植保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蓬勃发展,以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方向快速发展。例如,两系杂交中籼稻,由于其优质的米质和高产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但是,植保科学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2008年,由于我们对两系种类易引起稻曲病的特点缺乏认知,加上植保科学技术的不足,导致大规模种植水稻减产,很多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稻曲病的防治,以期能够有效地减少损失。近年来,水稻的直播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带来草害问题。这与植保技术的蓬勃发展有关。

4 建议

4.1 加强用药培训,指导安全用药

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我们力求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科学药物认识和安全用药意识。我们希望让农户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掌握相应的防治技术,以减少盲目使用药物的情况。为此,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农户安全使用药物。

4.2 稳机构、强队伍、提素质

农村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监测警示、综合安全防控、植检和农产品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台了《农药管理办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制度以强化植物保护工作,但是,由于一些地区设置和方法的不合理,植保工作的必要性受到相当严重程度的削弱,这给保障粮食作物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植被保护机构应该强化,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学习培训,以及制定激励机制,来培养一支稳定的、具有战斗力的植保专业队伍,以应对结构调整后不断变化的病虫害绿色安全防控需求[6]。

4.3 加大植保经费投入,保证植保工作有序开展

政府应该大力投资植保项目,支持区级植保机构配置必需的自动监控仪器、生物学实验和IT装备,以提高监测效率和深化技术研究。此外,政府应该每年资助植保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如植保项目,以提高植保技术水平。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植保工作应侧重于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了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之外,还应通过生物技术和生态控制有害生物。例如,在对杂草的处理中使用除草醚或其他生物制剂,以增加对作物的保护;使用绿僵菌剂防治棉铃虫;应用阿维菌素防治草地贪夜蛾类害虫。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重大有害生物。此外,植物检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应加大植物检疫监测工作的力度,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扩大监测范围。同时,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植保人员积极参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并主动参与重要病虫害的防控任务,如小麦条纹叶枯病和玉米粗缩病的研究。

4.4 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监测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为了确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不得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了最基本的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我们也应该依托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网络技术来取代“两查两定”等耗时耗力的方法。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我国应该大力投资建设现代检测设施,并将其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同时,应该进行培训指导和督导考核,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4.5 研发集成适宜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动优质优价

研究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杀虫剂的应用,而且是促进农村绿色产品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保持田间的环境稳定,应尽可能实行生命预防和自然物理预防,或者选择对天敌无害的生化药物加以预防。

5 结语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基层植保推广工作,制定完善的病虫害紧急防治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植保推进的过程,不仅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加强对周边植物的保护,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有效整合,以期达到稳定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病虫植保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