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不知”与“一问三不知”辨析

2023-11-17任也岩

文史杂志 2023年6期

任也岩

摘 要:“三不知”与“一问三不知”两个典故虽都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三不知”是说不知事情的“始、衷、终”,与问答无关;而“一问三不知”则是说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许不知道答案,或许知道答案,只是坚持不作答罢了。

关键词:三不知;荀寅;一问三不知;王熙凤;孟武伯

凡做学问,务要求真求实,切不可人云亦云。

《辞源》“三”字条下之【三不知】:

《左传哀》二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自始至终完全不知。后指事事不知为三不知。《红楼梦》五五:“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戏曲中,有时当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1]

由于《辞源》举了《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作例句,许多人便把“三不知”与“一问三不知”混为一谈,误以为“一问三不知”也是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文子(荀寅)的那番话。打开网络一查,对“三不知”及“一问三不知”的所有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兹略举数例。

【百度百科】释“三不知”:

三不知:不知道。同一问三不知。

又释“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原义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三不知: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中可作分句,含贬义。

【360百科】释“三不知”及“一问三不知”,与【百度百科】所释一字不差。

【百度汉语】释“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比喻对所问的事情一无所知。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百度知道】“一问三不知”指那三不知: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汉文学网·成语词典】释“一问三不知”;

成语解释: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典故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三不知”这个典故,的确是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也的确是指“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三不知”除前引《辞源》说它可作“突然”解外,有时它也指偶然、不明不白、糊里糊涂。如元杂剧《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二折:

〔正末唱〕【骂玉郎】听说罢我便有九分来不快早十分也得快。〔王兽医云〕老的,你两口儿欢喜咱。〔正末唱〕不由我春满眼,喜盈腮。抵多少东风飘荡垂杨陌。〔王兽医云〕老的,你可有了后代儿孙也。〔正末唱〕一片心想后代。〔王兽医云〕我则是报答你仗义疏财的恩。〔正末唱〕三不知逢着贵客。〔王兽医云〕叔叔,也是天意。〔正末唱〕我两只手忙加额。[2]

“三不知”还可指对内情一无所知,或指故作不知(装糊涂)。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

权翰林在书房中梳洗已毕,正要打点精神,今日求见表妹……他昨日见孺人说,已晓得是桂娘的卧房,却见门开在那里,想道:“桂娘一定在里頭,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3]

但要说“三不知”同“一问三不知”,或两者的三不知都是“始、衷(中)、终”皆不知,笔者却不敢苟同。

如果“三不知”同“一问三不知”,那么它们在使用时应该可以互换,然而事实上却不能。“三不知”无论是作“事事不知”还是作“不明不白”“糊里糊涂”“故作不知”解,都是由“自始至终完全不知”引申而来;而作“偶然”“突然”解,则是这个词在使用过程中意思的进一步转化。这些用法,“一问三不知”都替换不了。它们怎么就“同”了呢?

“三不知”与“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不但用法不同,其内涵也不同。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叙:

晋荀瑶帅师伐郑,次于桐丘。郑驷弘请救于齐。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设乘车两马,系五色焉。召颜涿聚之子晋,曰:“隰之役,而父死焉。以国之多难,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车而朝,毋废前劳。”乃救郑。及留舒,违谷七里,谷人不知。及濮,雨,不涉。子思曰:“大国在敝邑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师不行,恐无及也。”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马不出者,助之鞭之。知伯闻之,乃还。曰:“我卜伐郑,不卜敌齐。”使谓成子曰:“大夫陈子,陈之自出。陈之不祀,郑之罪也。故寡君使瑶察陈衷焉。谓大夫其恤陈乎?若利本之颠,瑶何有焉?”成子怒曰:“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4]

读上述引文可知,陈成子奉齐君之命救郑,不仅事前作了充分的动员与准备,进军途中更是亲自冒雨指挥涉险渡河,展示了必胜决心。晋军主帅荀瑶(智伯)知道齐军是有备而来,才不得已下令退军。荀寅只凭晋军奸细告知的“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就要陈成子放弃救郑,当然是不识时务。他在遭到陈成子斥责后说的那些话,是对自己冒失向陈成子建言的自我反省,与“一问”毫不相干。因为当时并没有谁在问他。而《辞源》引《红楼梦》五十五回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却未必与事情的“始、衷(中)、终”搭界,于“问”倒是联系紧密:

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子,早撵出去了。如今他既有这主意,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5]

王熙凤这番话,是说要商量贾府中的“家务事”,宝玉、大奶奶(尤氏)、二姑娘(迎春)、四姑娘(惜春)、兰小子(贾兰)、环儿(贾环)都不中用,林黛玉与薛宝钗虽然聪明,但她俩“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体弱多病);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城府较深),问了也不会说。唯一可以咨询“家务事”的,就“只剩三姑娘(探春)一个”,因此她决定与她协同,“大家做个膀臂”。

“也难十分去问他”,原因是林黛玉“风吹吹就坏了”,王熙凤不忍去问;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王熙凤觉得问了她也是白搭。而这并不是林、薛二人对贾府的“家务事”完全不知道。

显然,“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不是荀寅所说的“始、衷、终皆不举”的“三不知”。因为荀寅所说的“三不知”只是针对自己而言,而“一问三不知”则是包含问答双方的。故后者当另有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又叙: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闲。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氏之衢,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三问,卒辞不对。[6]

虽然故事也载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但主角已经换成鲁哀公与孟武伯,不再是荀寅了。因鲁哀公与三桓(指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称为“三桓”)产生了嫌隙,他担心自己將来会死于非命,所以在游陵阪时于孟氏之衢遇到孟武伯(仲孙氏,名彘,谥“武”),便问他自己能不能得到善终。孟武伯回答说他没办法知道。鲁哀公“三问”,结果都没有得到答案。

鲁哀公“三问”,其实只是“一问”;因为他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孟武伯说是“臣无由知之”,其实他是不愿意回答。我认为,这才是“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的真正出处。

“三不知”的三不知,是不知事情的“始、衷(中)、终”,那是真不知;“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是被问者对某个问题坚持不作答。或者他心中无答案,他答不出来;或者他心中已有答案,只是出于某种考虑而故意推托,不肯说出来罢了。

注释:

[1]《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第24页

[2]《元曲选》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6页。原文为繁体字竖排,仅有断句,今改为简体字横排并加标点。

[3]《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55页。

[4][6]《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按原大影印世界书局1936年影印清武英殿本,第545页。由于原文为繁体字竖排,仅有断句,今改为简体字横排并加标点

[5]《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