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3-11-16陆培培牟炼林洁陈欢马鹏程

绿色包装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课程文化

陆培培,牟炼,林洁,陈欢,马鹏程*

(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9;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广西应用数学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2)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加强农产品的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2022 年4 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八个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让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农产品包装成为主要关注焦点之一[1]。由此可见,农产品包装作为推进品牌强农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业发展,而且有助于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优化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其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1 包装设计课程概述及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

1.1 包装设计课程概述

包装设计课程特质具有将理论与跨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设计管理知识,运用相关工具,在实践中融合创新的特点[2]。它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时间安排在大三第六学期,共80课时,其中理论课占32 课时。为适应我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增强职业理想,本课程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和十四五规划发展要求,根据包装行业的标准,参考《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GB/T 37422-2019)、2006 年10 月,农业部印发的《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产品包装要求》(GH/T 1279-2019)等国家新标准,教师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包装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产品包装设计为载体,以文化为支撑,将地域文化融入项目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

1.2 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包装作为产品的保护者,不仅仅是商品的外衣,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形象与设计风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术是基础,设计是关键,文化才是核心[3]。因此,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一是推进包装设计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知识,知其精髓,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根据消费者喜欢的方式进行视觉表现,让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巧妙地应用与传播,解决包装同质化问题、复兴乡村产业、文化活态传承;三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美育观念。

2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质量较低,课程发展缓慢

从广西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的包装设计课程来看,许多高校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纷纷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学生设计作品来看,学生设计思维较固化、有局限性,鲜有给人新奇、实用的设计作品。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授课方式仅限于知识的传达,缺乏人文关怀,加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该课程教学作用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2.2 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由于学校扩招,每年招生规模达到200人左右,每个班级达40 名以上的学生,一名任课教师同时上几门专业课,每个任课教师每学期课时数达380 以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师资团队无法“精耕细作”打磨一门课,加上各类培训、会议、竞赛及科研等活动,任课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修学习,导致师资力量薄弱,与市场相脱节。包装设计课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不仅局限于对包装进行的视觉设计,在教学中缺乏对材料、数字技术、交互等方面的学习,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树立包装品牌视觉形象,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包装问题。

2.3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产教融合高度重视,也积极加强校企合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模式主要是针对大四的学生,导致前三个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难以体验真实的设计项目,而所邀请的企业专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任课教师团队与实际项目接触较少,缺乏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实战经验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进行无缝对接。

3 地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3.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3.1.1 知识目标:掌握包装设计知识体系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包装设计的定义、分类、功能、流程、包装的历史发展以及容器结构、印刷工艺、视觉要素、包装材料等,加强学生对包装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深入的理解,为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3.1.2 能力目标:具备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通过包装专题训练,结合所学的创意方法,精准地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对图文进行合理的编排与色彩搭配,锻炼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3.1.3 素质目标:培养审美精神与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还要让学生从心灵上感知美、创造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善于沟通表达,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树立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操守与职业典范,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3.1.4 德育目标: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发扬爱国情怀

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坚持不懈、爱岗敬业,发扬工匠精神。通过对家乡的情怀,根植地域文化,继承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2 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促进发展”的原则,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通过探索、讨论、鉴赏、分析、创作、再探讨、评价、展示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线上教学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线下教学主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专业实操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探寻方法——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与专业技能。

3.2.1 课前:线上自学

在讲授包装设计课程前一两周,任课教师团队将包装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优秀的包装设计案例、地域文化以及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视频、课件、资料发布到“超星学习通”平台,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逐步完成线上资源的学习与测试,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后台数据,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情况,以方便在线下课程中进行辅导。线上自主学习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课前)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一章与第二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包装设计的功能、分类、历史发展、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阶段(第一至第二周的课前)完成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学习,主要掌握包装容器、材料、结构、包装视觉以及印刷工艺等;第三阶段(第三至第四周的课前)完成第七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中式元素及农产品专题包装设计。

3.2.2 课中:课堂翻转+项目驱动

为了加强包装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在课中主要侧重学生的创意思维与专业技能,主要采用课堂翻转+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一方面检验线上学习的真实情况,加深学生对包装设计基础知识的了解,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赏析《黔之礼赞》有机大米、“褚橙”优秀包装设计作品,从包装图形元素、结构、材料等方面分析创意理念。其次,以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为主,采用项目驱动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艺术素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不同类型的选题,然后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分工协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团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市场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设定三个主题方向供学生选择。一是实战项目,此方向主要将企业农产品包装设计业务引进课堂;二是旧项目改造设计,针对当地农产品旧包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新的创意设计;三是学科竞赛项目,主要以“广西有礼”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的农产品命题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训开拓设计思维,积累设计经验。如广西融安金桔——脆蜜金柑包装设计为例,它是2011 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是一款高端水果,皮薄脆嫩、肉甜化渣、汁水充盈、无籽无梗,可食率接近100%,希望打造一款出彩的县域品牌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在项目实训中从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市场调研(分小组进行),主要对脆蜜金柑和同类产品进行调研,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客户交流等方式,了解产品的特点、优势、原包装存在的问题以及融安地域文化,包括了解生态环境、特色建筑、民族民俗等,然后将调研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PPT 的形式进行汇报;第二阶段创意设计(教师与企业导师辅导):一方面按客户需求设计并绘制出刀版盒型,确定盒型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挖掘并提炼融安地域文化元素,然后根据盒型将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对图文进行有序合理的编排,最后按需求确定画面风格并进行上色,完善品名文字等细节的设计,向客户进行汇报;第三阶段印刷制作(走进印刷厂):根据完成的设计图,标注盒型材料、数量、烫金工艺等,送去印刷厂进行制作与印刷人员进行沟通;第四阶段作品展示:将设计的包装作品进行线下与线上展示,线下主要通过校园展厅进行课程汇报展,线上主要以微信、H5 等方式进行网络推广。

3.2.3 课后:线上辅导学生完善作品

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为了提高某些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课后,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腾讯会议或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辅导、因材施教,结合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进一步修改完善包装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此过程的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树立对学习和自己的自信心。

3.3 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不仅检验教学成效,也是准确评估学生真实能力的表现,由于包装设计课的特殊性,本课程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团队、企业导师、督导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传统的试卷考核+作业考核转变为三方面进行考核。一是课程考勤+课堂参与的过程性考核(占25%),主要包括学生的到课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参与问题讨论等情况;二是理论知识的考核(占25%),此方面主要是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对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单元测试的考核)与包装设计前期市场调研报告的考核,此考核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评并重的形式;三是根据评分要求对包装作业进行考核(占50%),此方面的考核直接有效验证了课程完成效果的情况。首先,学生将作品上传到学习通平台进行自评和互评(占10%);其次,在最后一节课堂上,学生将所设计的包装设计作品进行展示汇报,企业导师、督导组进行点评和评分(占20%);最后,任课教师对本次课程做最后总结和评分(占20%)。

4 改革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从课程的考核评价及包装作品质量分析中得出:1)学生从压迫式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问题探索力,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不畏惧、不泄气、迎难而上、努力钻研不怕困难的精神;2)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而且增强学生的求知欲;3)从参加学科竞赛情况来看,每年获区赛一等奖、二等奖达10 余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为自己和学校专业建设增添了一份荣誉;4)所参加的中香大米、金桔、竹荪等包装商业实战项目,最终以实物呈现流通到市场,获得企业与消费者的认可,改善了部分农产品包装品牌形象,让学生内心充满成就感,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同时对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5 结语

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挖掘地域文化,让设计赋能,改善农产品包装的困境,以品牌强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并解决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国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包装设计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学生对地域材料的了解、智能包装等方面需要不断地优化、改进和提高,持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振兴乡村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课程文化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