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15张欢唱周克马勇吴志强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实训

张欢唱 周克 马勇 吴志强

引 言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将“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列为重点任务。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打造一批核心课程”列为重点工作。2023 年5 月,教育部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要求聚焦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6 个重点领域开展。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专科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汽车制造类等多类专业目录下,多个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机械识图绘图、工程力学运用、机构原理认知、工程材料选用等专业基础能力。该课程开设专业多、基础性强、应用面广,对夯实专业基础、支撑后续课程学习、职业素养养成至关重要。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要素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专业建设的单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质量的课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早期以原有课程改造为主,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分科课程结构;90 年代末期,在学习国外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始了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如学者蒋乃平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徐国庆先生提出的“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等。2005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发展期,以“示范校”“骨干校”为代表的高职院校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列。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能力为导向,建立了有别于学科体系的行动体系课程。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高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相继出台,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并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按照某种理念对课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与创新,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变化,主体是课程内容的革新,目的是实现课程、师生及岗位需求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教育回归本质。在课程改革的诸要素中,内容重构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首要之任,应在科学定位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构,重新设计和优化课程内容,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即应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教材开发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之举,高职教师应考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入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编排课程内容,这是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剧本”的迫切要求;教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追求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热情,这是课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一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用过程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手段,实现考查知识向提升应用能力转变、注重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考核精细化知识点向考查综合素质发展转变,这是检验课程实施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重构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指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针对以往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不突出、职业素养养成不明显等问题,《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应坚持以提升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以价值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

1.以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

职业能力是人们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而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常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来描述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分析是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指导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是连接真实职业岗位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桥梁,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色环节。《机械基础》课程内容重构,应基于职业岗位关于机械基础能力的需求调研与分析,按照“任务描述、能力分析、内容转化”的思路,依据“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解构和重构,将课程内容优化为机械制图识图、工程力学运用、常用机构分析、机械传动认知、减速器拆装等五个学习模块。同时,还可引入制图标准、有限元力学分析、机构运动仿真等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具体见图1。

图1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结构

2.以价值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着力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仅能够强化德技并修综合育人的功能,还可以助推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从增强专业自信、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培养爱国情怀四个维度,有机融入“机械强国”“工匠有我”“爱岗敬业”“奋斗报国”等为主题的思政元素或案例,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课程思政体系。通过任务素材设计、实践活动安排、分组竞争、团队协作等形式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实训环节设计“实操过程考核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正义的做事风格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如在机械四杆机构学习中,引入著名俄国数学家切比雪夫因爱好数学、机械,喜欢动手实践,一生共设计了40 多种机器及80 多个变种的工匠事迹;在齿轮传动讲解中,介绍中国盾构机从技术封锁到远销海外,成为“大国重器”的奋斗历程。

开发配套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1.以任务为载体,开发配套教材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是党和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2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适应结构化、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出版要求,重点推动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以真实生产案例、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为了满足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汽车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需求,课程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开发了以汽车零件图与装配图识读、典型机构认知、常用量具使用等任务为载体的《汽车机械维修基础》项目化教材。该教材按照情境导入、知识准备、任务实施、总结归纳的结构编写,形成了易学易懂的“剧本”。同时,为了便于实训教学的开展,还配套开发了《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工作页》活页式教辅,用于承接教材实训任务,按照任务实施的步骤编排,打造了可练好用的教辅材料。

2.以资源库为依托,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作为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应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以纸质教材为依托,针对教学设计配合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既能充分发挥教材与资源的各自优势,又可以通过二者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机械基础》课程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构建了明晰高效的教学资源体系,并依托校级资源库平台,根据课程标准及内容特点,制作了相对独立、结构完整,且方便检索学习的云教材和电子课件1 套;原理动画32 个;400 余分钟的颗粒化资源(微课及教学视频)等,建成了“优质资源共享课”。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还有效促进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法改革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坚持以实用为原则搭建学习平台,以行动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起到了激活学习热情、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成效。

1.以实用为原则,搭建学习平台

《机械基础》课程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文档、动画、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在完善云教材、课件、教案、案例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创建了“课程资源库”“蓝墨云班课”“在线开放课”等学习平台。通过“蓝墨云班课”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监控、课后复习的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搭建了桥梁。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了很多与课程相关知识探讨的内容,显著改善了学风,提高了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在线开放课程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需求,促进了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共享,更满足了社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诉求。

2.以行动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打造“活力课堂”的关键之举,其中教法改革与创新是评判教师与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改革成效得以体现的最后一环。《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坚持以多样化学习平台为支撑,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或教学连线(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连入实训场景或调取过往教学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热情。而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利用活页式教辅,运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操技能,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如在“减速器拆装”学习任务中,学生首先利用实训工作页完成“资讯”部分,即完成减速器分类、结构、原理等理论知识题目的作答;再分小组制订减速器拆装的“计划”,通过组内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根据既定计划按步骤“实施”减速器拆装,并在过程中做好记录;待拆装完成后,对照计划进行“检查”;最后依据实训工作页记录、团队协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现场恢复情况等,完成该任务的实训评估。

基于学习过程,完善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要求,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针对以往课程评价由教师主导、评价指标单一、体系不健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等问题,《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将考核评价的重点放在了学习过程中,并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学各环节的全面反馈。

考核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激励、评价、反馈以及持续改进的作用,考核方式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原则,不断完善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考核模式。《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为评价基准,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情况。从形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占课程考核成绩的60%,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作业、提问、表现,以及实训任务完成评价、课程平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结果性评价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主要包括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等。考核从要素上分为学习态度评价、理论知识评价、技能水平评价、综合能力评价,其中技能水平评价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进行,利用实训工作页“评估”环节的实操考核标准,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辅评的形式开展。该课程的考核评价结果不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更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效的反馈。基于过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课程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情况,便于教学过程的监控与预警和课程诊断改进工作的阶段性开展。

结 语

在“提质培优”计划实施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课程团队通过对课程改革历程的回顾及内涵的研究,厘清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总结出内容重构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首要之任、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的应有之义、教材开发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之举、教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一环。在此基础上,课程团队重构课程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开发配套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法改革;基于学习过程,完善评价体系,对《机械基础》课程实施了一体化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实训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