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基因 焕发古祠活力

2023-11-15江丽珍

大科技 2023年47期
关键词:三华花都区古建筑

江丽珍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广东 广州 510800)

0 引言

三华村是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有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600 余座,保存良好的古建筑老祠堂22 座。村里有花都区博物馆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水仙古庙、我国同盟委员会广东分区前身,邻村还有洪秀全故居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三华小学校园内也保存有徐大夫祠、仲和徐公祠和福元徐公祠3 幢古建筑。

三华小学拥有渊远的革命传统,学校的现代教育形态始于“日新学堂”,其是由花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徐茂均在1909 年创办的。徐茂均是花县最早接触共产主义组织的进步人士之一,他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广东省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一届高层团委会成员。后来学校又继承黄花岗起义烈士精神。在1926 年,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负责人、黄花岗起义革命军十位先锋队(敢死队)队长之一的徐维扬,为纪念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18 名花县籍(其中16 名为三华村籍)烈士,在三华村开办“花县十八烈士子弟学校”,这也是三华小学的前身。为褒奖黄花岗起义英烈的革命精神,1920 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毁家纡难,功在党国”,派中国同盟会元老张继送来三华村,现珍存在地处三华村徐家祠堂的我国革命同盟会广东分区原址。

党中央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应将青少年教育视作重点内容,弘扬革命精神,宣传英雄事迹,传颂红色经典,帮助少年儿童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实现红色血脉绵延不息的发展目标[1]。三华小学历经百年发展,人文底蕴深厚,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基于此,探索依托这些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并帮助新时代儿童汲取红色精神,确保革命思想代代相传的策略。

1 校馆合作 活化课程

中央领导点明,除校园外,社会更是一座讲堂。由此可见,为帮助青少年汲取红色思想,应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不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本中、止步在教室里、封闭在校园内,而要注重从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的大染缸里获取更为先进的理论知识[2]。因此,三华小学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教育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象湖书院、三华村委、花都区博物馆等单位统筹协调基层党组织的特色党建工作,成立基层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合作开发“校馆课程”,为学校的红色教育提供学术、场地、经费、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教育品牌。

1.1 发挥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自2018 年起,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通过挖掘并发挥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协同开展“继承英烈报国志,争做时代接班人”班会活动、7 月1 日建党节研学活动、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校园展等活动。三华小学的红色教育实现了常态化和长期化。

1.2 开发红色教育特色课程,实现红色教育专业化、长效化

开展红色教育,应落实在新一代的成长阶段。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思想情感,从精神上融入革命精神,保存红色血脉,从根本上帮助新时代青少年儿童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3]。

2021 年,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开发了“毛主席诗词+花都红色故事会”系列课程,包含“天国惊雷”“辛亥风云”“赤色农运”“走向胜利”“复兴之路”“再创辉煌”“三华英雄与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专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3 全面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红色教育培植丰沃土壤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拥有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中国才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围绕自身的主体特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深厚根基,做实做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教育也就有了澎湃的历史动能。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单位协作全面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岭南民俗文化两个系列的课程[4]。

2022 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工作室更进一步优化校馆合作课程,开发了灰塑、盆景、醒狮、珐琅等一系列民俗文化课程,目前已经逐步形成“瓜果蔬菜、花鸟虫鱼、岭南本草、童蒙技艺、岭南名山、岭南园林与盆景、岭南江海、岭南建筑与灰塑、功夫茶道、岭南陶瓷与珐琅、天工开物、岭南戏曲与粤剧”等12 门特色课程。既弘扬中华民族历久旎新的传统文化,还要在研究国学思想的进程中,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民族先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们树立家国情怀。校馆合作课程之国家级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师傅授课如图1 所示。

图1 校馆合作课程之国家级灰塑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师傅授课

1.4 构建综合素养培育平台

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教育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象湖书院等机构专家团队的引领指导下,协同创新工作室统筹开展“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已经形成夏令营、冬令营、国学英才班、经典读书会、民俗工作坊等系列活动平台,构建一个常态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校社多方共育生态系统。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儿童在幼年阶段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书达礼,知行合一,健全人格,自信自强。校馆合作课程之岭南民俗课程如图2 所示。

图2 校馆合作课程之岭南民俗课程

2 古祠新用 焕发活力

党中央明确提出,为帮助古祠焕发生机,推动城市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落实老街巷的修缮与维护,确保古建筑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完成文物的保护工作。此外,在工作中还应对各类古老建筑心存敬畏[5]。三华小学校园内三座古建筑紧密相连,这样的文化优势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存在着墙体倾斜、瓦片脱落、构件缺失等问题,修复难度巨大。需要抢救性修复古建筑,并实现保护和利用并重,让古建筑一墙一壁“说话”,一砖一瓦“含情”,从而焕发出新活力。

2017—2018 年,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花都区教育局、新华街道和三华村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古建筑危房情况。2021 年12 月,在各级部门以及三华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校园内的3 幢古祠堂修缮完工。学校充分利用古建筑空间,巧妙安排功能布局,让修葺一新的古祠堂成为红色教育重要阵地。修缮前后的仲和徐公祠分别如图3、图4 所示。

图3 修缮前的仲和徐公祠

图4 修缮后的仲和徐公祠

2023 年3 月“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郑国岱好人工作室”在仲和徐公祠挂牌成立。党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经典诵读、岭南民俗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系统课程整体导入“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课程系统,整合几个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资源,探索“文化+课程”模式,实现革命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教学融合至一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少年真切感受红色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魅力,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志向。

2023 年4 月,在市、区宣传部门的支持下,三华小学教学活动场馆——三华村福元徐公祠被列入广州市农家书屋阅读服务创新升级试点。升级改造后的古祠堂既是学校立贤书院,同时也是三华村农家书屋和花都区图书馆分馆(图5)。立贤书院应用三方联合的建设手段,打造一个“可了解村史、可获取知识、可钻研题目、可感受思想”的一体化学习区域。学校常态化承办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4 月举行“留住乡愁,诗画传音”全民阅读进乡村活动;全校师生参加2023 年花都区全城“共读半小时”活动,师生们吟唱国学经典,诵读英雄赞歌;5 月开展班级亲子经典读书会、《诗语传承,童声筑梦》校馆合作课程展示等活动。合作课程作品展示如图6 所示,校馆合作课程之阅读展示活动如图7所示。通过“村馆校”合作共建,昔日旧祠堂焕发出新书香,不仅为孩子们提供高品质的阅读空间,更为城乡文化交流和三华村对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让游客和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和充分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图8 为立贤书院一角,图9 为立贤书院整体外观。

图5 三华村农家书屋(学校立贤书院、花都区图书馆分馆)

图6 合作课程作品展示

图7 校馆合作课程之阅读展示活动

图8 立贤书院一角

图9 立贤书院整体外观

3 结语

党中央明确提出,现如今,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新时代青年肩负守护红色江山的职责,便应借助合理的手段,将红色故事、英雄精神发扬光大,实现红色火焰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后三华小学将继续利用党建协同,充分发挥古建筑的场馆功能,擦亮广州市红色教育示范校品牌,积极传播红色文化、传承优秀文化,让青少年从小在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猜你喜欢

三华花都区古建筑
全国优秀楼房养猪案例花都区炭步镇水口现代高效养殖小区
《繁花有歌》《岭南三月木棉红 》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广东:广州花都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一键可查
中国古建筑
视力检测眼镜
平远河头三华李批量上市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果树欲长青 科技要先行
三华李网上销售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