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现存腰机研究

2023-11-14刘一萍

丝绸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平纹挑花经纱

刘一萍, 邓 越, 卢 明

(西南大学 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世界上原始织机种类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板织机和竖机。其中,原始腰机又称综杆织机、踞腰机或踞织机[1],多以织者的双足固定卷经轴,以织者的腰部固定卷布轴,利用卷经轴与卷布轴之间固定的距离形成较强张力的经面[2],完成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作运动。

中国的原始腰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3]。根据相关考古学研究,在距今5 300~7 000多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机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质或骨质机刀均能够佐证在中国新石器时期早期就已出现简单的织造工具。尤其河姆渡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木质机刀和骨质机刀,还同时出土了打纬刀和卷布轴等织机部件,成为原始腰机出现的重要标志[4]。此外,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两个汉代青铜贮贝器上的纺织场景铸像也清晰地还原了当时滇人使用腰机进行织造的过程,其中包括开口、引纬、打纬几个重要步骤,为原始腰机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立体图像和实物信息佐证[5-6]。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赵丰[7]是较早关注此类机型的学者,而后李强[8]、葛梦嘉[9]、杨颐珠[10]、李云[11]等学者逐步对海南、新疆、湖南及云南等民族地区的腰机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多为某一地域织机的研究或某一民族腰机的专题研究,对西南民族地区腰机的系统专题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依据西南民族地区的田野考察,结合网络和文献资料,统计了该地区现仍在使用腰机的民族和族群,调查了这些民族和族群使用腰机所加工的纺织原料,腰机的规格尺寸,织造平纹、挑花、提花织物所采用的不同工艺,介绍了一些民族腰机的特殊结构,并尝试通过探讨原始腰机向其他机型的演变流程来透视中国织机的早期发展,以期进一步添补中国传统纺织机具研究体系,激发使用腰机的纺织者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1 西南民族地区现存腰机民族学调查

直至今天,腰机还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广泛使用,阿昌族、侗族、独龙族、僜人、基诺族、苗族、纳西族、怒族、佤族、彝族、瑶族、藏族等众多民族和族群仍保持着使用腰机织造的传统。

1.1 腰机的种类

西南民族地区现存腰机按照卷经轴摆放地点和摆放高度的不同,可分为原始腰机、原始腰机进阶版及悬挂式腰机三种(表1)。

表1 部分西南民族和族群的腰机使用情况

原始腰机是中国最原始的无机架式织机,主要由持经具、分经具、定经具、开口具、开口保持具、引纬具、打纬具、卷取具及卷轴固定具等九个部件组成(图1)。织造时织者席地而坐,常用提综杆或手挑经纱使经面沉浮交替,形成梭口并引纬、打纬而后完成织造。在西南民族地区,云南嵩明的苗族、云南绿春的哈尼族等仍在使用原始腰机。

图1 腰机基本形制(邓越绘)

西南民族地区的另一些民族和族群使用地桩或石头堆压等方法固定卷经轴,织者虽箕踞而织,但不再足蹬卷经轴,织造时双足可任意活动,本文将其称之为原始腰机进阶版。四川凉山、云南禄丰及云南曲靖马龙的彝族选择把卷经轴固定于1根地桩上;西藏察隅的僜人、四川俄亚的纳西族则是将卷经轴固定于离地20~30 cm的2根木棍上;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利用高度约为20 cm且平放于地面的梯状木架固定卷经轴,织者坐于木架尾端,双足放于木架内部的凹槽前方,织造时借用腰部与足蹬凹槽的力量控制经面张力。

悬挂式腰机是将卷经轴一端悬挂于树杈或房梁等较高的临时性固定物上,同原始腰机进阶版一样,织者的双足得到了解放。同时,织者的座位不再局限于地面,也可以是椅子或其他物件。如贵州从江和黎平地扪的侗族、贵州丹寨和云南水富的苗族、云南梁河的阿昌族、云南双江的布朗族、云南贡山和怒江的独龙族、云南芒市的德昂族、云南陇川的景颇族、云南勐腊的基诺族、云南双江和澜沧的拉祜族、云南贡山的怒族、云南沧源和西盟的佤族、云南通甸的普米族、四川甘孜甲居的藏族与四川茂县的羌族等民族都使用悬挂式腰机织布。织者可根据自身坐姿习惯和舒适度选择并调整卷经轴的位置及座位的高度,避免长时间织造对腰部、腿部造成过重的负担。

1.2 腰机加工的原料

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动植物种类丰富,因此西南地区的纺织原材料既有从养殖山羊、牦牛获得的羊毛、牦牛毛和养殖家蚕获得的蚕丝等动物纤维,又有种植的苎麻、火麻和棉花等植物纤维,一些民族还采集野生的荨麻、树麻、火草等植物来获取纺织原材料。从目前的田野考察资料来看,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腰机同时用于棉纤维、麻纤维、蚕丝纤维、毛纤维和火草纤维的加工。

过去,滇西、滇南及黔东南地区的民族和族群有种植棉花的传统,纺织原料均自给自足,但近现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纺织工业的蓬勃发展,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普米族、拉祜族、景颇族、苗族等民族和族群开始购买彩色棉线和毛线进行纺织作业,为上机前的工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将腰机用于麻纤维加工的有西藏察隅的僜人、云南勐腊的基诺族、云南贡山的独龙族和怒族等民族和族群。僜人、基诺族、独龙族与怒族都属于直过民族和族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保留着采集野生麻纤维的习惯,目前他们也与其他民族一般,在市场上购买工业纱线进行织造。

四川凉山的彝族等民族使用腰机织造羊毛等动物纤维,云南梁河的阿昌族同时掌握棉纺织与丝纺织两种纺织技艺。

使用腰机加工火草纤维的民族,主要是滇中、滇东北地区的彝族、四川俄亚的纳西族等民族。他们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中旬至八月期间到山野间、松树下寻找火草,将其叶片背后的白色绒毛撕下并加捻纺纱成线,再用腰机织造成织物。

1.3 腰机的规格尺寸

西南民族地区现存腰机规格尺寸差别很大。云南双江的布朗族、云南怒江和贡山独龙族、云南双江和澜沧拉祜族等民族使用的腰机的打纬刀、分经棍、卷经轴等部件的尺寸为55~120 cm甚至更长,织造出的织物幅宽35~100 cm、长2~8 m甚至更多。织物用作幅宽需求较大的服饰、床单、被面、毯子等。

相较于以上几个民族,有一些民族用较小规格尺寸的腰机织造带子用于服装服饰。如贵州丹寨的苗族女性会在当地特有的锦鸡服裙摆处装饰20余条宽4~6 cm、长1~2 m的花带(图2(a)(b)),腰机部件长约18 cm(图2(c))。

图2 贵州丹寨苗族花带

使用大规格尺寸腰机的民族通常不再使用其他机型织机进行织造;而使用小规格尺寸腰机的民族,除了腰机外,还会使用其他机型织机进行织造。如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花带从宽度来说有大、中、小三种,大的宽5寸(约16.67 cm)、中的宽2~3寸(6.67~10 cm)、小的宽7分~1寸(2.33~3.33 cm),每根长4~7尺(133.33~233.33 cm),其中大、中尺寸的花带是用有机架的织机进行织造,小尺寸的花带则是使用腰机进行织造[12];滇东北嵩明县的苗族妇女除了会使用原始腰机外,还会操作手控飞梭的有机架织机织布[13]。尽管在这些纺织者家中都有织造效率更高的有机架织机,但由于腰机形制简单、便于携带、适用性广、操作方便,使用时不必占用有机架织机,织小件时不影响家中大规格织物的织造,至今仍被不少纺织者所喜爱。他们无论是外出买卖、务工、务农或放牧,在集市中、山坡上、田野间、树荫下都在使用腰机织造。

一些民族在使用腰机的时候并不将经纱卷绕收至卷经轴上,而是在牵线时采用环绕式牵经的方法,然后通过前后挪动经面将还未织造的经纱移至织者面前进行织造,贵州黎平的侗族在织锦带时就是如此。与上述民族不同,四川凉山和云南禄丰的彝族、云南双江的布朗族在牵经后通常将卷经轴一端的经纱以线圈环环相扣的方式,顺沿牵经路线将其编为经纱辫子,再固定到一处,织到一定长度时,织者再将经纱辫子解开一节后调整经面,继续织造(图3)。贵州贞丰、台江与雷山等地的苗族则是将卷经轴那端的经纱缠绕至卷经轴上,边织边将卷经轴处的经纱解开一段,而后继续织造。

图3 云南禄丰彝族腰机经纱辫子

云南勐腊的基诺族、云南沧源和西盟的佤族等民族的腰机使用的是定经轴而非卷经轴(图4)。他们通常会选择空旷的地点进行织造,将经纱的一端固定于树枝或房梁上,另一端系于腰间,织机形制为悬挂式腰机。织造时,织者坐于地面或椅子上,边织边向固定端靠拢。即经纱牵多长便织多长,织造初始经纱长度常在数十米,织造场面壮观。使用定经轴的腰机经纱过长,受重力影响会下垂,张力不足影响织造,纺织者会在经面的下方增加物理支撑,以解决经纱过长导致经面松弛张力不足的情况。

图4 云南基诺族腰机示意(邓越绘)

1.4 腰机的织造工艺

西南民族地区现存的腰机可以用于平纹织物、挑花织物及提花织物的织造。

1.4.1 平纹织物织造工艺

平纹组织是织物组织结构中最为简单的组织。织造时,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纱线便进行一次交织,如此往复使得纱线屈曲增多,织物最为紧密、坚牢。平纹织物是腰机织造最普遍最基本的织物,根据经、纬纱是否染色可分为原色平纹织物和色织平纹织物。云南怒江和贡山的独龙族的传统纺织品独龙毯就是用腰机织造的色织平纹织物,独龙毯宽40~70 cm,长8 m或更多。独龙族妇女采用环绕式牵经的方式将预先设定好的彩色经纱在对列定点间整齐环绕,同时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一定的规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经纱依次穿入提综杆的综眼中。在分经棍的作用下,两层经纱之间形成第一道梭口,将打纬刀穿入梭口并立刀于两层经面之间以扩大和固定梭口,以纡子穿过梭口引纬,打纬刀打纬,随后向上提起综杆开启第二道梭口,继续引纬、打纬,如此周而复始织成布匹。

1.4.2 挑花织物织造工艺

挑花工艺是通过不同的经纬组织点交错搭配,将位于下层的部分经纱用工具挑起至上层,形成平纹地经浮纹显花织物的织造工艺。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地扪侗寨的侗族妇女仅用一根分经棍、一根提综杆,搭配挑花刀(同时也是打纬刀),便可织造出地花经半同型的挑花织物,即在平纹地基础上插入花经,但花经也能织造地组织。

地扪侗族腰机挑花工艺在织造时文字、图案等纹样的背面朝上,为深色平纹底浅色浮纹花(图5(a)(b));正面朝下,为浅色浮纹底深色平纹花(图5(c))。本文根据地扪侗族腰机挑花工艺的基本规律,仿制了当地常见的雷纹纹样,织物中间深色部分代表地经,浅色部分代表花经,2根深色经纱和1根浅色经纱顺序排列作平纹整经(图6)。织平纹时,中间浅色经纱为形成地组织成为地经;挑花时,浅色经纱不再做地经,而是起到花经的作用。

图5 贵州黎平县地扪侗寨腰机挑花织带

图6 雷纹纹样仿制(邓越绘)

1.4.3 提花织物织造工艺

通过增加综来增加一定规律的梭口可以织造出提花织物。腰机的提花工艺可以分为临时性多综杆挑花和永久性多综杆提花[14]。

临时性多综杆挑花通常以一个纹样循环为基础,预先将具有辅助提花开口功能的临时性挑花杆连续地挑入经纱之中,这样预先挑好的纹样便清晰呈现于织物上,每投一次纬纱便抽出一根挑花杆,最终完成纹样的织造。中国云南孟连和澜沧的拉祜族腰机使用的提花方式就是临时性多综杆挑花(图7)。不同的纹样图案,需要准备的竹签式挑花杆数量及编排的方式不同。与普通挑花相比,临时性多综杆挑花在织造前预先用挑花杆挑出纹样,织造时可有效且及时地避免普通挑花中容易挑错或挑漏的情况,不需要拆除纬纱就可轻易修改“错误”。

图7 云南拉祜族腰机

永久性多综杆提花是将需要提起的经纱逐根依次穿入综眼并连接综杆,由此花纹信息便储存在多个综杆的综线中,每个综杆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西藏察隅僜人腰机的提花综杆数量根据所织纹样的复杂程度来决定,少则几根多则数十根。织造时,僜人妇女利用平纹综杆和提花综杆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经、纬纱的交叉织造,在平纹综杆和提花综杆的共同作用下,织造出正面为纬纱显花、反面为素地组织的荨麻提花织物。

在田野调查中,本文还发现了一种平纹综和提花综合二为一的提综装置,这种综在织造中通过改变少数几根经纱的沉浮关系,织造有细微变化的图案。在牵经与制综结束后,云南水富三角坪头苗寨的妇女将缠绕着经纱的综竿取出,将奇数经纱与偶数经纱的综分别归置于经面的前、后两端(图8(a)),即第1、3、5、7、9……根奇数经纱的提综位于经面前端,第2、4、6、8、10……根偶数经纱的提综位于经面后端,如此类推(图8(b))。在综的位置作用下,经纱具有前后交叉关系,利用打纬刀压在两组综之间的经面上,当奇、偶数经纱的综被同时提起时,经面便会形成前后两个梭口(图8(c)(d)),选择梭口进行引纬、打纬便可完成平纹的织造。

若需织造提花织物,只需变动经纱的沉浮关系即可实现。以笔者仿制的腰带为例,该腰带由30根奇数组经纱和30根偶数组经纱组成,织造提花织物时,根据设计将位于经面前端的奇数组经纱中第14、15、16、17根经纱提出并做上标记,随后向下并置,成为偶数组经纱中的第14a、15a、16a、17a根经纱。将经面后端的偶数组经纱中第5、26根偶数经纱提出并做上标记,随后向上并置,成为奇数组经纱中的5a、26a根经纱(图9),经纱也在此步骤下完成上下位置的改变,由此新的提花综便制作完成。织造时,在提起偶数组综的同时将已标记的第14a、15a、16a、17a根奇数经纱提起,同样在提起奇数组综时也将已标记的第5a、26a根偶数经纱提起,便可得到提花图案(图10)。

图9 提花线综并置过程

三角坪头苗寨腰带的织物组织为地花经同一型,也是单面经浮纹型。该类织物是在做1上1下平纹的两根经纱中,只利用一根经纱的浮长变化而成。织物正面显现的白色浮纹部分是提起了本该在下层的白色经纱而形成的,同时织物背面显现的藏青色经纱浮纹部分是梭口改变后纬纱没有在之前的位置和经纱交织所致。这条腰带正反两面均有经浮纹,但正面形成浮纹的部分背面并没有形成,背面形成浮纹的部分正面也没有形成,由此证实该浮纹为单面。此提花方法只能实现局部的细微变化,且在拨动选定的经纱线综改变经纱上下层位置关系的时候容易出现梭口清晰度不高、错织或漏织的情况。

1.5 腰机的其他特殊结构

云南水富三角坪头苗寨腰机除提花装置较为特殊外,经轴固定方式也颇具特色。中国腰机大多是以双足、树木或房梁等来固定经轴,而该地大花苗妇女以长板凳和尖口竹竿来固定经轴(图11),在织造时跨坐于长板凳上。

图11 云南三角坪头苗寨腰机

云南勐腊的基诺族腰机开口装置非常特殊,采用固定综开口(图12),与其他腰机使用手提综提起下层经纱进行开口完全不同。织造时,织者并不会用手将下层经纱提起,而是依靠下踩固定在固定综和分经筒之间的脚踏式压经杆来形成梭口。

2 从西南民族地区腰机的演变透视中国织机早期发展

中国织机的发展路径主要由原始腰机向其他机型演变。原始腰机作为中国织机的最初形式,在发展中形成多元的形制与体系,其演变大多依托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需求而决定。原始腰机向地织机与卧机的演变是中国织机由简单至复杂、单一至多样的最直观表现和最早期发展。

2.1 腰机向地织机的演变

地织机是卷经轴和卷布轴均固定在地面的织机形式。只需将原始腰机进阶版中卷布轴一端的腰带部分去掉,在卷布轴左右两端增加地桩并固定于此,便可形成最简易形态的地织机(图13)。这种形式与《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一书中考察到的傣族织机(书中称其为“傣族踞织机”)形制相同[15]。

目前,在中国新疆以东的哈密巴里坤地区、吐鲁番地区及新疆的天山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新源县等民族地区,仍可见到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民使用地织机织造传统服装的面料及生活用纺织品[16]。

2.2 腰机向卧机的演变

卧机的文字资料最早出现于金末元初时期薛景石的《梓人遗制》一书中,该书称卧机为“小布卧机子”,也是《农书》中的布机和卧机、《天工开物》和《蚕桑萃编》中的腰机、民间群众口中的打花机(湖南、贵州、重庆)、罗机(江苏)、夏布机(江西、重庆、四川)等。从结构上看,卧机的最直接体现是机身倾斜,单综单蹑及利用腰部来控制经面张力。可分为直提式卧机和提压式卧机,是由原始腰机经悬挂式腰机、踏板腰机、半框架腰机演变而来(图14、图15),在中国民间分布较广、类型颇多。

3 结 论

原始腰机作为中国最原始的织机类型之一,让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从编织技术中分离并演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技术工艺,在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和族群仍延续着使用腰机织造的传统,现存有原始腰机、原始腰机进阶版、悬挂式腰机三种腰机机型;西南民族使用腰机来织造棉、麻、丝、毛及火草织物;西南民族地区腰机的规格尺寸差别很大,部件长度从十几厘米到一米以上;纺织者使用腰机织造平纹、挑花和提花织物;一些民族的腰机还存在有别于其他民族腰机的特殊结构。在西南民族地区,不少民族也掌握效率更高的有机架织机纺织技术,但由于腰机形制简单、便于携带、适用性广、操作方便,至今仍被纺织者所喜爱。原始腰机向地织机与卧机的演变是中国织机由简单至复杂、单一至多样的最直观表现和最早期发展,中国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推陈出新地创造了各式纺织机具,满足着社会发展各个时期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

图14 原始腰机向卧机演变流程

图15 原始腰机向卧机演变示意(邓越绘)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平纹挑花经纱
新衣软又暖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Crealet:宽幅织物的织造前准备
正则角联锁组织的矩阵模型及其生成算法
立体放大效应织物的设计与分析
涤棉联合组织防起皱品种的单织造研究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针织平纹单面布的斜度与扭度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渔歌子
浅谈在喷气织机织造过程中出现勒纱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