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稠油大位移井热采举升效率研究

2023-11-14徐涛刘伟袁伟伟贾立新

石化技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稠油油管井筒

徐涛 刘伟 袁伟伟 贾立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9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渤海油田开发受到航道区及生态红线区限制,常采用大位移井开发模式。以旅大某油田为例,目的层为明下段和馆陶组,油藏埋深浅,属于典型的重质特超稠油油藏[1],是渤海油田热采开发的实验性油田。该油田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模式,已开展注采两趟管柱和注采一体化管柱研究,举升方式为电潜泵和射流泵举升[2-3]。然而稠油由于粘度高,举升过程中摩阻较常规井更大,对于举升效率敏感[4],针对稠油大位移井举升过程中的热损失以及举升效率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建立稠油大位移井井筒温度及举升摩阻计算模型,对举升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稠油大位移井开发提供参考,对开发项目前期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 举升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1 大位移井水垂比

稠油举升过程为混相流过程,由于气油比较低,此处不考虑气体,仅考虑油水两相流,流动状态为层流状态,以旅大某油田A8H井为例,该井水垂比为1.5,在靶点垂深不变情况下,进行水平方向平移,建立水垂比2.0/水垂比3.0井轨迹进行模拟,井底注采转换温度为100℃,泵挂垂深890m,产量100m3/d,井筒温度及沿程摩阻计算结果见图1。

图1 水垂比敏感性分析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水垂比增大,井深增加,稠油举升过程中热损失增加,井口温度由90℃降为85℃,同时举升沿程摩阻增加,由1.55MPa增为3.15MPa,充分证明大位移井在稠油举升过程中损失更多能量用于克服摩阻,举升效率偏低。

2.2 注采转换温度

蒸汽吞吐井自喷结束后转入人工举升,转换时地层温度决定举升稠油的基础温度,注采转换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稠油降黏,举升效率也更高,通过模拟得到(水垂比3.0)沿程摩阻与注采转换温度(70/80/90/100℃)关系曲线,见图2。

图2 注采转换温度敏感性分析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注采转换温度降低,稠油举升初始温度降低,稠油举升过程中粘度整体增加,进而导致举升沿程摩阻增加,由3.15MPa增为20.6MPa,可见注采转换温度是决定举升难易程度的关键因素,结合图2水垂比敏感性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相对常规井,大位移井注采转换温度可适当提高,用以保障举升过程中摩阻不会过大,提高举升效率。

2.3 油管传热系数

由于大位移井举升过程长,期间的油管保温至关重要,目前渤海油田普遍采用E级隔热油管,通过模拟得到(水垂比3.0)沿程摩阻与隔热油管传热系数关系见表1。

表1 井口温度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E级和D级油管保温效果相差较小,C级油管保温性能相对较差,井口温度范围85.2~81.1℃;单从举升效率角度,E级和D级油管相差极小,C级油管略差,但考虑到渤海油田后期主推注采一体化管柱,在注热阶段,高温状态下E/D/C三种级别的保温性能相差较大,所以综合考虑仍优先选择E级油管。

2.4 原油含水率

随着蒸汽吞吐轮次增加,原油含水率上升,油水两相乳化现象愈发严重,经过实验室测定,稠油粘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含水40%左右时稠油粘度最高,通过模拟得到(水垂比3.0)沿程摩阻与原油含水率关系曲线,见图3。

图3 含水率敏感性分析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升高,稠油混合样粘度增大;但由于水的比热容高于原油,含水升高反而使举升过程热损失减少,40%含水时井筒温度最高,两方面因素相互抵消影响,最终造成摩阻随着含水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所以含水对举升效率的影响不仅仅是混相粘度升高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井筒温度。

3 结论

1)随着水垂比增大,稠油举升过程中热损失增大,举升沿程摩阻增加,由1.55MPa增为3.15MPa,充分证明大位移井在稠油举升过程中损失更多能量用于克服摩阻,举升效率偏低。

2)随着注采转换温度降低,稠油举升过程中沿程摩阻增加,由3.15MPa增为20.6MPa,证明注采转换温度是决定举升难易程度的关键因素,结合水垂比敏感性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相对常规井,大位移井注采转换温度可适当提高,用以提高举升效率。

3)随着含水率上升,稠油粘度增大,但井筒温度不断升高,稠油举升过程中沿程摩阻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证明含水对举升效率的影响不仅仅是混相粘度升高问题,还应综合考虑井筒温度。

猜你喜欢

稠油油管井筒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连续油管开关套管滑套压裂工艺的应用探讨
稠油不愁
某高压气井13Cr 油管挤毁和脱扣原因分析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矿井井筒煤柱开采技术措施
煤峪口矿西三井筒提升中心的测定
浅析连续油管井控风险及应对措施
复杂地段副斜井井筒施工方法的选择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