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浅析

2023-11-13龙辉刘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流线空间设计餐厅

龙辉 刘晖

(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 300061)

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作用、地位确切。随着我国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博物馆数量逐渐增加,既有博物馆规模也在稳步扩大,截止至2022年,我国正式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6565家,促使博物馆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且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满足的追求日益高涨,博物馆参观量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博物馆空间设计,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使博物馆向着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做好收藏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有效结合。

1 博物馆公共空间定义及基本特征

1.1 定义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对应,相较于私人空间的私密性,公共空间则强调公共性。基于该理念了解博物馆公共空间可知,其与博物馆文物藏品陈列等核心功能区相对应,所有游客可无阻碍到达的非陈列区均属于博物馆公共空间,具体体现为服务空间、交通空间、教育空间、交流休闲空间等。文物陈列区作为博物馆的核心区域,是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但一座博物馆要想长期稳定发展,无法依靠单一的核心功能区实现,公共空间也尤为重要。为此在当前博物馆建设中,需要提高对公共空间设计与使用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共空间使用效果①。

此外,公共空间作为观众休憩、放松的主要场所,通常观众在参观陈列区后均会到公共空间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参观活动。因此公共空间对于博物馆而言,能够展现其自身服务质量,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进而增加观众与博物馆的黏性,有助于促进博物馆健康发展。

1.2 基本特征

首先,专业性强。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专业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即博物馆的文物展览特色,其主要功能为文物展示,以此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因此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往往与文物陈列区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公共空间可以看到诸多文物元素。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博物馆的独有特色。我国当前博物馆数量正在稳步提升,诸多博物馆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而为更好地吸引观众,公共空间往往会突出本馆特色。如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著名的涡轮车间大厅,充分将通道集散功能和展示功能有效结合,打造出独属于该馆特色的公共空间②。

其次,功能复杂。在以往博物馆发展建设过程中,过于侧重展示功能建设,在公共空间设计与使用方面较为忽视。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求发生较大转变,这种需求的转变切实影响着博物馆发展。如当代人们进入博物馆后不再单一地侧重文物参观,而是在文物参观的同时进行娱乐放松,因此当代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功能日益复杂,添加了餐厅、咖啡厅等诸多功能区,且公共空间功能正在随着使用趋势发展而丰富。

最后,独特的标志性。基于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其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城市均会投入较大的精力开展博物馆建设,因此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人们通过博物馆能够转变对一个城市形象的认知,可见博物馆对城市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此博物馆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符合该城市特色的标志性③。例如,古根海姆博物馆拥有独特的建筑形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因此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带动下,该博物馆所在地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2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科技水平的提升,对当代建设使用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成为当代发展重点,可切实满足新时期建筑需求。在此要求下,博物馆空间使用功能需要得到深入思考与分析。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意义,清楚地意识到公共空间是当代人们游览博物馆时,为其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主要空间,同时公共空间也是连接博物馆各功能区的主要媒介。其次需要认识到当代博物馆是公益性场所,在此性质下为提升其整体效益,进而更好地保障博物馆稳定发展,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通过建设各种服务休闲区可拓宽博物馆收入来源,为其经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④。

3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使用发展趋势

3.1 “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

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主要内容,博物馆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内承担着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职责,对外承担着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此外,随着文旅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博物馆还兼具提升城市形象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任。在此要求下,博物馆需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不再单一地开展文物收藏与展示工作,而是向集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学习娱乐、消费休闲等多功能复合场所转变,以更好且全面地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3.2 “特色化的学习空间”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变

博物馆承担着文化教育重任,通过文物展览以及相关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教育等要求,这促使博物馆成为一个特色化的学习空间。目前诸多学校开展研学活动时多选择博物馆作为研学场所,但随着新的经济环境、技术水平、艺术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博物馆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以文化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的同时,需要对博物馆的内部功能和社会职能进行拓展,即在公共教育功能基础上增添休闲娱乐功能,以此使“特色化的学习空间”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变,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全面,进而满足不同对象对博物馆的功能要求⑤。

3.3 “被动性”向“互动性与体验性”转变

公共空间作为博物馆的主要休闲区,在以往服务过程中较为被动,即当观众有所需求时才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体验,甚至对初次来博物馆的人员而言,会增加其陌生感以及不适感。基于此,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的被动性,增加观众互动性与体验性。例如,博物馆应积极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结合,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博物馆现代化与智能化水平,而公共空间也在此现状下得到良好发展,整体功能更加完善,切实提升了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如洛阳明堂遗址公园的“七步生莲”电子展示板,其通过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使观众走在上面会自动生出莲花,切实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体验⑥。

3.4 “私有化”向“大众化”转变

博物馆公共空间使用功能的大众化转变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社会形象多重性以及对社会更开放的态度。在大众化要求下,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创新,其中“城市客厅”就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立足大众化要求,在其中央圆形庭院设计了城市步行道,该步行道不仅服务于博物馆,也服务于步行道两边群众,群众可以充分利用该步行道往返两个空间。

4 基于使用趋势的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4.1 侧重开敞式核心空间设计

为满足文物陈列展览以及收藏管理等需求,博物馆空间面积较大,可利用的公共空间较多,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从宏观角度切入,结合博物馆整体空间结构与核心功能区布局,以此保证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在此要求下,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侧重空间流线的开放性,注重开敞式核心空间设计。当代博物馆内部空间较多,这就促使空间流线较为复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参观流线、休闲流线、展品流线、后勤办公流线等,不仅要使各个空间流线顺畅,还要保证各个流线之间合理的交叉,以此促使各空间有效联通,使观众能够自主选择流线。其中,门厅与中央大厅是观众必经的公共空间,往返均需要通过该空间,且在选择相关参观流线时也多数需要流经该空间,因此在该空间设计时需要起到连接展厅的过渡作用。这一要求的实现可尝试将核心空间敞开,这将最大限度拓宽观众视野,能让观众进入此空间后瞬时被整个博物馆独有的氛围包围,在此氛围下提升参观兴趣。这一设计切实改善了过去博物馆固定参观流线的不足,有效避免固定参观流线下产生的人员拥挤、感官体验差以及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与此同时,开敞式的核心空间设计还应结合博物馆独有的特色,在公共空间内设置反映博物馆主题的要素,不仅可形成公共服务空间内的视觉焦点,还实现了公共空间与展示功能的渗透⑦。

4.2 注重功能拓展性与空间延展性

博物馆公共空间有限,如何充分且合理利用公共空间,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是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设计要点,围绕该要点,尝试提升功能拓展性与空间延展性。例如,在博物馆公共空间可以开展书法、绘画等交流活动,群众可以向博物馆提交自己的画作或收藏的作品,博物馆在特定的时间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群众则可以在参观文物的同时,参与该项活动,甚至让对文物兴趣匮乏但对书画兴趣盎然的群众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有效提高博物馆的入馆人数。而博物馆空间延展性设计则强调模糊公共空间与文物展区界限。在以往博物馆空间结构下,各功能区的界限十分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流动路线,甚至部分观众由于时间有限仅能够在一个功能区内进行参观。而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开展空间延展性设计则能规避上述不足,可以模糊传统藏品展示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空间界限,让观众的选择更多,可以增强不同空间的流动性,让观众能全面地参观博物馆,感受博物馆不同功能区的氛围。

4.3 “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考量

博物馆公共空间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且随着功能逐渐被丰富,停留在公共空间的观众人数越来越高,而基于人数逐渐增加,观众的需求也在增加,可见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切实考虑观众需求。只有满足群众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观众满意度。在此要求下,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考量,最大限度地围绕观众需求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以此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例如,特殊群体有着特殊需求,在空间设计时需要设计母婴室与亲子活动室,还应根据群体年龄合理设计咖啡厅与茶室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对象有着不同需求,虽然博物馆空间设计强调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但实际情况是仅能满足所述观众的需求,这主要源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鉴于此,为尽可能使博物馆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开展设计前应做好调研工作,通过问卷或访谈等形式切实了解观众想要在博物馆内体验到哪些服务,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空间设计,进而提高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

5 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效果

在博物馆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发展趋势与设计要点作用下,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进行了诸多尝试,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博物馆在“以人为本”设计要求下以及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性”要求下尝试开展了主题餐厅空间设计,即在博物馆公共空间内建设主题餐厅。如“恐龙主题餐厅”,天津自然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资源设计建设“恐龙主题沉浸式体验餐厅”,在此餐厅设计过程中,体现了博物馆集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学习娱乐、消费休闲等多功能复合场所发展要求。整个餐厅设置诸多与恐龙相关的要素,且在设计前充分开展调研活动,确定餐厅主要针对群体为亲子,因此餐厅内部装修风格充满童趣,可有效吸引儿童兴趣。且该“恐龙主题餐厅”坚持文化教育责任,在空间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诸多恐龙元素,使儿童在此餐厅就餐时不仅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还能更多地了解恐龙历史文化元素,且通过与各种恐龙要素相接触,对考古历史、自然文化及艺术创作产生兴趣。此外,在“恐龙主题餐厅”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亲子互动需求,打造最适宜的亲子社交空间,让家长与儿童在此空间内得到充分的交流互动。由此可见,主题餐厅作为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实现“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成果,其取得突出的效果,不仅更好地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服务以及实现了文化教育,还促进了文化资源的转化,推动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与此同时,除主题餐厅外,咖啡厅也是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主要的尝试成果。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均在公共空间内设计了咖啡厅功能区,观众能在此空间实现交流、放松与娱乐,使博物馆公共空间成为集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学习娱乐、消费休闲等多功能的复合场所,而“革命:科学博物馆第5咖啡厅”就是这一设计理念的主要成果体现。该科学馆的主题思想为“永远处在科技的前沿,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而该咖啡厅则坚持突出博物馆特色设计要点以及独特的标志性设计原则,将该科学馆的主题思想融到餐厅内部的当代风格设计理念中,具体表现为咖啡厅顶部由彩色玻璃装嵌的“救生艇”,这一设计主要表达了爱迪生钨丝灯泡、冷光灯以及无影灯的科技发展史。该咖啡厅的设计丰富了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要求的功能拓展性与空间延展性设计要点,使观众既能在高品质的环境里放松休闲,又不会忘记自身处于科学馆中。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浅析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既可知“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特色化的学习空间”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变、“被动性”向“互动性与体验性”转变、“私有化”向“大众化”转变为当前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发展趋势,又可知侧重开敞式核心空间设计、注重功能拓展性与空间延展性、“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考量等为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要点,且结合使用功能发展趋势与设计要点能强化空间使用效果。

注释

①孔茜茜,邓莉文.博物馆公共教育空间中的模块化儿童家具设计研究: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7):80-81.

②邓璐.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24-26,30.

③张霞,刘宇飞.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为例[J].华中建筑,2021(12):34-39.

④刘海坤.“小街区”背景下博物馆建筑室外空间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J].城市住宅,2022(1):108-111.

⑤张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在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J].流行色,2022(4):43-45.

⑥汤朔宁,ZHUYAYUN.汨罗屈原博物馆二期:楚辞文化交流中心设计,岳阳,湖南[J].世界建筑,2022(10):88-91.

⑦胡卫萍,胡淑珠.江西省博物馆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应对思考[J].老区建设,2019(2):57-61.

猜你喜欢

流线空间设计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城里的怪餐厅
几何映射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