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长城遗址保护展示研究
——以齐长城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为例

2023-11-13张艳群王春云张洪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长城遗址墙体

张艳群 王春云 张洪雷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9;2.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山东 济南 250012)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经珠珠山向东进入泰山西麓,沿泰沂山系分水脊岭,蜿蜒迂回,横穿鲁东南地区的山脉丘陵,至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入海;由西向东途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个地市17个县(市、区),沿途跨越1500余座大小山峦,总长640余千米①。齐长城始建年代没有统一定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可“齐长城始建于齐桓公时期(前685—前643年),在所有平地、缓坡、开阔谷地、山口,筑有关隘和线形防御屏障;至春秋后期,联结成完整的防御体系。齐桓公以后,齐国历代国君有增筑或修补行为”②这一观点。虽学术界对齐长城的建制年代有所争议,但至少可以确认,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由齐国修筑的军事性防御工程,是世界上现存修筑年代最早、使用年代最长、遗迹保存状况较好的古代长城③。秦朝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④,包括齐长城在内的列国长城遭到了极大损毁。

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2010年,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齐长城进行了翔实的资源调查,基本摸清和记录了齐长城资源的分布、结构特征、墙体走向、长度、保存现状、修建年代等信息。笔者作为主力调查队员参与了长清、章丘、淄博、诸城、青岛等区段调查。调查发现,因年久失修及缺乏有效管理等因素导致齐长城本体出现多种自然残损及人为破坏,且残破程度呈逐年加速的趋势,亟待保护。现以齐长城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为例,阐述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展示研究工作,以飨读者。

1 齐长城定头崖西山段概况

定头崖西山段长城是齐长城长清段主线的一个段落,全长约2000米,墙体类型均为石墙。墙体总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中部被双马路截断,分为东西两部分。墙体现存残宽4~5米,外立面墙体残高0.5~5米,内立面墙体残高0.4~3.5米,顶部用小块石堆砌成垄状,垄高0.3~1米,两侧边墙局部坍塌严重。

2 区域自然环境

2.1 地理位置

济南市长清区处于北纬36°01′~37°32′,东经116°11′~117°44′之间,总面积1178千米,位于济南市西南部。齐长城定头崖西山段地处济南长清区与泰安南北交界位置,位于长清区万德镇北马套村北方向,南临界首村,为济南马套将军山景区最北区域。

2.2 气候水文

长清区大陆度62%,干燥度1.26,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5%。年平均总云量为4.9成,年平均本站气压1011.3百帕。年平均风速2.6米/秒。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变化范围为13.7~15.8摄氏度。霜期15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61.7毫米。长清区主要河流有黄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和清水沟。

2.3 植被情况

本段墙体上生长大面积深根系灌木,呈带状生长在墙体的石缝间及墙体周边,覆盖宽度为3~5米,覆盖度为60%~70%。乔木主要树种为松树、橡树等,灌木多为酸枣枝、荆条等。表面自然植被以杂草为主,多数墙体内外侧覆盖率达70%以上,部分墙体内外侧覆盖率低于30%,甚至不足10%,墙体顶部覆盖率低于50%。

3 墙体构造研究

齐长城定头崖西山段墙体类型为石墙,构筑方式为:石墙内、外侧边墙使用当地长条状泰山石丁式干摆规整垒砌,石缝间无黏结物填充,墙芯使用小块泰山石密实堆筑成垄状,略高于内、外侧边墙;墙体向墙芯方向收分,每高1米收分15厘米左右,墙体截面呈上底为弧边的梯形组合。墙体材料的选择均为就地取材,略加修整应用于墙体。

4 病害研究与小结

4.1 病害研究

现场勘察发现,齐长城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墙体的损害类型诸多,如坍塌、歪闪、梯田侵占、后建房屋侵占、深根系灌木生长、塌落口等类型⑤。现对涉及的墙体损害类型进行一一对应分析研究。

4.1.1 坍塌、歪闪

定头崖西山段长城墙体石块为就地取材的泰山石,多为片麻状花岗岩,层理明显,受自身岩性限制,加之长期裸露于自然,不断受到风化、冲蚀、冻融等自然应力及深根系灌木的根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应力破坏,石块强度逐渐降低。墙体在自身重力或应力作用下,超出底部石块承载的强度极限,或墙体底部出现结构稳定性破坏,从而导致墙体出现歪闪、倾斜、坍塌等失稳现象,造成墙体局部或整体损毁。

4.1.2 梯田侵占

自20世纪70年代倡导“农业学大寨”以来,长城墙体两侧被开垦为梯田,人们为了扩大耕种面积,不断地蚕食墙体,并在垦田时拆除墙体两边石墙,用墙体的石块来垒砌梯田围堰。

4.1.3 房屋侵占

该段长城墙体均为块石干摆垒砌,后期村民因生产生活需求,利用墙体或拆除墙体石块,搭建房屋,致使墙体石块缺失或被整体拆除。

4.1.4 深根系灌木生长

墙体上或紧邻墙体生长的深根系灌木,在其生长过程中,根系深入石缝内,随着根系的生长发育,不断挤压和撬动墙体石块,扩大石缝间隙,使墙体发生鼓胀、歪闪等失稳现象,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造成墙体失稳坍塌。经现场勘察,在深根系灌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墙体的破坏是诱发墙体失稳甚至坍塌的主要因素。

4.2 小结

通过实地勘察,部分长城段落的石墙坍塌严重,石块散落于山体坡面,局部仅存石墙墙基。自然和人为破坏因素的双重作用,如雨水冲刷、灌木根系发育、石块风化、人为挖掘取石、开垦农田等,加剧了破坏进程,扩大了破坏程度,直至墙体坍塌,甚至消失,使长城墙体不能长久地保存。在后续的保护工程中,要针对墙体保存现状,以考古成果为依托,以病害研究为机理,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因地制宜、分类保护,遏制病害的蔓延,消除墙体结构性破坏,使之能长久保存。

5 保护措施研究

为使齐长城遗址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根据齐长城遗址类型特点、环境状况等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⑥,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管理层面。

5.1 技术层面研究

现存齐长城遗址多数段落已成遗址状态,丧失了原有的防御功能,保存状态也比较稳定,尤其是呈土垄状的土石混筑墙体和呈碎石垄状的石墙。对于此类形态的长城,我们可按遗址类来保护,主要保护其遗址安全和遗址形态的完整性,即以现状保护为主,辅以边界标识。本文主要是针对现存有一定高度、石墙类的长城墙体的保护研究,以定头崖西山段长城为例,归纳了几种常用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来研究分析。

5.1.1 清理植被

目前多数专家学者对清理长城上生长的植被持不同意见,有的专家全盘否定,认为一株也不能动,有的专家认为可局部清除,也有建议全部清除。笔者认为,对长城上植被的清理与否及清理程度的大小等,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没有所谓的清理标准,可以结合该段长城墙体构筑方式、墙体所处位置、植被覆盖情况、植被种类、植被生长位置、植被生长对墙体的危害程度、是否影响后续展示利用等要素来评估清理植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1.2 归安

针对墙体出现坍塌、塌落等形成墙体缺口的失稳现象,优先清理使用周边散落石块进行归安的修缮措施。以消除墙体的安全隐患为保护的第一要务,以改善墙体的保存条件、防范墙体出现新的损毁为根本出发点,不必为了追求墙体补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扩大归安工程量。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①归安选择的块石尺寸与边墙缺口周边块石尺寸相近,太小的石块可用作墙芯碎石;②归安之前需要对缺口部位的墙芯进行回拢,也就是给边墙归安腾出操作空间,缺口归安后,再回填墙芯碎石;③归安时注意边墙收分尺寸与缺口两侧现存边墙保持一致。

5.1.3 拆砌

针对墙体出现鼓胀、歪闪、底部空洞等失稳现象,进行拆砌的修缮措施。拆砌范围及程度以达到墙体稳定性要求为准,避免扩大拆砌工程量。拆砌时必须做好失稳边墙的支护措施,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边墙倒塌事故,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拆除。操作要求同归安。

5.2 管理层面研究

对长城本体出现的病害分析研究后,我们发现除了自然因破坏之外,主要还是人为破坏,为此就需要从管理层面着手,进而杜绝人为破坏现象再次发生。为此可以考虑多种管理方式综合使用,诸如竖立保护标志碑和保护界桩、建立健全日常巡护监测和保养维护制度、落实齐长城安全员制度等内容。

5.2.1 竖立保护标志碑等标识

在齐长城墙体适当位置竖立保护标志碑等标识,能起到提示、标记、界定等作用,告知人们齐长城的位置、占地范围、长度、保护级别等信息,避免人们因不了解而去破坏长城墙体。

5.2.2 建立健全日常巡查、保养维护制度

日常养护是保障不可移动文物“延年益寿”的先决条件,也是助推当下“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未来“主动的预防性保护”⑦的转变。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养护,既可以节约文物的修缮成本,使文物保护经费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又可以使文物健康长存。首先,应从管理层面入手,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和保护员制度,确保全线实现保护巡查全覆盖,落实政府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保护职责和行政执法主体,对违法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应明确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内容,主要包含:清除墙体上生长的深根系植物幼苗;对新近出现的存在局部坍塌可能但不对墙体整体结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部位进行临时支护;对因突发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墙体出现坍塌、变形等部位进行临时围护或局部、小范围清理归安等⑧。日常巡护监测和保养维护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排除和详尽的档案记录。

5.2.3 技防手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齐长城遗址沿线的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长城保护的动态监测系统,借助于遥感卫星、信息平台等技术和手段,对齐长城遗址及其相关设施、附属设施、周边环境进行日常动态监测⑨。

5.2.4 加强宣传、展示

在保护好齐长城这一世界遗产的同时,也要同步做好宣传、展示工作,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成效。采取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宣传、合理的展示等措施,不定期面向社会开展保护齐长城遗址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家都了解齐长城,认识齐长城,纠正人们错误的认知,增强社会公众的齐长城保护意识,才能使齐长城遗址长久地保存下去。

5.3 政策支持

《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于2022年9月21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⑩。该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早期长城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进一步细化上位法规定,着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执行性⑪,规定了具有山东特色的长城保护制度措施,将为山东省加强齐长城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6 展示方式探究

6.1 现有展示情况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组成部分,齐长城与大家熟知的“八达岭长城”相比,虽没有气势宏伟的关楼、敌台,没有高大敦厚的墙体等,但其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全可以同明长城等同类文化遗产相媲美⑫。齐长城的建造年代比秦长城还要早四百多年,是中国早期长城当之无愧的“长城之父”,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以下方面。

6.1.1 定位混乱,主题模糊

紧邻齐长城沿线有不少景区、山体公园在开发利用时,或多或少与齐长城都有所关联,但这些项目却较为分散,没有落实统筹建设思想,有的甚至对齐长城造成毁灭性破坏。如长清孝里镇大峰山齐长城旅游风景区,交通很便利,生态资源丰富,景区内宣传的齐长城遗址实为寨堡,而真实的齐长城遗址不在景区内,位于景区的西北向,相隔不远,如果在借用齐长城做景区宣传时客观地告知游客齐长城遗址的真实位置及真实面貌,倒也不算是误导游客了。再如,济南的七星台景区、博山的原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在建设过程中拆除齐长城遗址,并依据八达岭长城的样子在齐长城原址上新建了一千米左右的现代墙体,误导游客这就是齐长城,违背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使齐长城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

另外,还有些景区、山体公园缺少或不重视线路规划和产品开发规划,主题特征模糊不突出,且各自定位不同,没有结合各自的区域文化,缺少灵动性,无法讲清楚齐长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等,更不能准确、恰当地讲述齐长城沿线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仅单一刻板地介绍齐长城的军事功能和政治意义等。

6.1.2 资源利用单一

齐长城资源类型较为简单,现存本体的观瞻性不强,对其开发利用难度高,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收益,较高的入场门槛导致景区对齐长城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低且缺乏统筹规划。现有景区开发的项目多以观光为主,资源利用单一,没有立足区域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视角挖掘文化遗产片区的独特内涵,同质化现象严重⑬。

6.2 保护展示策略研究

6.2.1 展示策略

在保护好齐长城及其沿线资源的基础上,着重打造齐长城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品牌,突出文化遗产片区的特有内涵。整合片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突显片区主题特征,对其进行宣传展示,提升文化遗产片区的服务功能,实现多样化、多元化展示功能,促进片区内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⑭。

6.2.2 主题策略

展示主题应集历史文化、生态、经济为一体,突出片区文化与生态资源品牌,兼具遗产保护、历史教育、产业发展、生活休闲等特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整合片区,依托“长城村落”及“长城·齐韵”非遗示范带,提出齐长城资源保护利用开发规划,对各类资源及相关片区制定展示利用、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及片区发展规划,打造和擦亮“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实现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资源、其他资源跨区域重组。

7 保护展示要点总结

第一,结合“齐文化”⑮进一步挖掘齐长城更深层次的价值,以便科学地提炼和阐释齐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有内涵。

第二,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利用好齐长城文化资源,打造齐长城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整合齐长城沿线的各种优势资源,补足资源单一的短板,提升齐长城资源开发利用层次,立足于区域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视角挖掘文化遗产片区的独特内涵。

第四,打造和擦亮“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重视片区线路规划和产品开发规划,结合长城国家步道系统,提升品牌展示的便捷性和舒适性⑯。

注释

①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齐长城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21.

②王永波,王云鹏.齐长城的人字形布局与建制年代[J].管子学刊,2013(2):33-39,64,1.

③张溯,王泽冰,张子晓.齐长城布局和建置的考古学研究[J].管子学刊,2018(3):103-111.

④张华松.济南境内齐长城的历史地位及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29-34.

⑤白广珍,张艳群,程留斌.浅谈齐长城遗址保存现状和保护思路[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5(00):12-19.

⑥孙波.依托考古研究提升齐长城遗址保护水平[J].春秋,2022(5):70.

⑦何流.日常养护应是文物保护的重点方向[N].中国文物报,2014-08-22(001).

⑧刘文艳.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城保护[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7(4):24-34.

⑨⑩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J].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5):788-795.

⑪王磊.关于《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2022年7月26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J].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5):795-798.

⑫⑬王绪振,许超.齐长城(济南段)步道建设的基础、价值及“F-HELP”模式研究[J].西部旅游,2023(1):7-12.

⑭苏媛,于军.用规划带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N].中国文物报,2017-01-06(002).

⑮王子孟,刘延常,马国庆,等.齐文化研究的新收获与新视野[J].管子学刊,2018(3):120-128.

⑯白翠玲,李开霁,牟丽君,等.河北省长城文化旅游供求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0,43(3):123-129.

猜你喜欢

长城遗址墙体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辽上京遗址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守护长城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